<p class="ql-block">DK图书的《科学家在做什么》里面,有多个科学实验。到了现在这个程度,让小孩对科学实验感兴趣是顺水推舟的事,这比单纯地认字、阅读有意思得多。因为,小孩更喜欢动手而不是动嘴。老家伙,你为什么要在阅读训练这里讲科学实验?因为,做一个实验之前,必须让孩子把这个实验的具体步骤读一遍。阅读的实用功能,即指导小孩动手作业,在这里最明显。</p><p class="ql-block">你将一杯液体的水,搁到冰箱里冰,让小孩看冰冻后的固体水,然后,把这个固体搁到锅子里烧,让它冒出气体的水汽来,这个物理实验,因为你家有冰箱和煤气灶,变得轻而易举。你给玻璃杯注了水,把它搁到太阳底下,让小孩看到了水杯旁边的白纸上出现一道彩虹,要他拿彩色蜡笔把它描下来,这个实验做起来也很便当。而更多的物理、化学实验,可以在《科学家在做什么》这本书里找到,并立刻着手去做。</p><p class="ql-block">我们来做做这个“可以吃的彩虹”吧,女孩建议道。这时你对她说,你妈妈不是给你做过这个实验了吗?她对你说,我们再复习复习。小孩有这样的科学兴致,你得小心维护。可上哪去买彩虹糖呢?去全家,女孩说。她熟门熟路把一筒彩虹糖塞到你手里,叫你扫码付款去。</p><p class="ql-block">这个蝴蝶页有三段正文,大概500字左右,你要小孩先把它读一遍,然后读实验步骤一二三,然后按这个步骤去做,小孩能够自己动手的,让他自己来。欧耶,这个彩虹盘好不漂亮!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水分子作无序运动向外扩散。</p><p class="ql-block">我们,小女孩说,明天做“咕咕噜噜泡泡瓶”。可我们应该上哪去买泡腾片呢?这女孩说,药店,现在就去!</p><p class="ql-block">这本书里的“冰块戏法”是什么原理?老家伙也不知道。女孩爸爸说,盐能致冷。其原理是,盐降低了水的融点,冰在融化时会使它周围的水变得更冷,于是绳子就给冻住了,可以把一个小冰块像吊车一样吊起来。</p><p class="ql-block">果真如此?第一次实验没成功,小女孩和老家伙共同品尝失败的滋味。为什么呢?可能绳子太粗,可能盐搁少了,或者搁多了。</p><p class="ql-block">隔了两天,第二次做这个实验。起因是,小女孩兴冲冲跑过来,拿手拍老家伙的手提,不让你啪啪打键盘写书稿,因为,她找到了一根较细的蓝绳子。这时候,你把绳子搁到小冰块上,再撒点盐,结果,冰块给绳子吊离搁了冰块的水杯,还冻得蛮牢,蛮好玩。</p><p class="ql-block">你要三岁半的小孩懂得什么是水分子,盐溶液的凝固点低于水,是不可能的,也无必要,但通过这些有趣的实验,小孩对扩散、凝固等物理现象,有了直接的观察,而读到了听到了水分子、盐溶液等等化学术语,不是一件坏事。在这里,只有一种情况是非常不好的,小孩没兴趣弄这个,你偏要他跟你一起弄。</p><p class="ql-block">至于这类实验,是在小孩三岁半做,还是五岁半,还是十岁半,都无所谓,只要小孩有兴趣就行。在这里,我们又要重复我们的早期教育原则:孩子能学会的东西,你要及早教给他。</p><p class="ql-block">可能你会讲,叫每一位家长都成为孩子的实验师,是个有难度的事。其实不然,对一般家长来说,看着儿童读物里的图和字,跟孩子一起做这样的实验,是一桩寻常事情。你自己懂实验原理当然更好,不懂的话,也趁机给自己补个课。这是又教了你的小孩,又长了你的知识,一举两得,何乐不为?</p><p class="ql-block">在这里,对待实验的理性态度,远比一个实验给你成功做出来要重要得多。一举成功当然好,而失败恰恰能够更好地引导小孩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做比不做好。做得有分寸比瞎做一气好。绳子没把小冰块吊起来,是盐搁多了还是搁少了?少了,再加点。给你吊起来了,证明你的判断是正确的。</p><p class="ql-block">具备所谓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态度,对小孩来说,应从做实验开始。做某个实验的必要条件是什么呢?读得懂这个实验的原理和步骤。识字是阅读的前提,阅读是运用的前提。这一切,都是渐渐发生,循序渐进的。不知不觉,稀松寻常,并非奇迹。在阿福眼里,假若每一个小孩都如此来弄,肯定都会达到这个水平。你若认为小孩只有到了六周岁入了小学才能识字,到了九岁上了三年级才能做科学实验,你是严重低估了小孩的智力及智力的疯狂成长,也是你和你孩子的小学老师有严重的惰性和怯于实践的谨小慎微。</p><p class="ql-block">我家小女孩对颜色的分辨是从红黄蓝开始的,先是三色触摸球,后是五色塔形杯,再后面是天上的及鱼缸折射的七色彩虹,赤橙黄绿青蓝紫;这女孩能够辨认并说得出来的颜色,总是越来越多。有一天,她拿着多股彩色棉线绳,指着其中一股深色的问我们,这是什么颜色?</p><p class="ql-block">妈妈说蓝色,女孩说紫色,爸爸和外公外婆都说它是黑色,后来是,谁也说服不了谁,最终大家都妥协,将它命名为深紫蓝色。那么,谁说的更对呢,谁来当裁判?这个便当,买一套色卡比对一下就行。</p><p class="ql-block">我们先买了一个儿童色卡,全是花啊草啊,虽然足够漂亮,但相当不严谨,而且颜色种类很少,只有50种。怎么办?再买一个。这回是640种颜色的色卡。单是这些颜色的命名,就蔚然大观,了不起。</p><p class="ql-block">这个色卡,既是一种儿童读物,又是一种实验工具。这时候,我们所谓的儿童阅读的对象,已经由句子、课文、图书等纸质读物,扩展至色卡、地图、地球仪等等。也就是,三岁半小孩的阅读,不再局限于文字,而是由家庭到幼儿园,由图书馆到博物馆,由这个城市到那个城市,这个国家到那个国家,其视野逐渐扩大,语言逐渐准确,直觉越发敏锐,想象越发奇谲,思维越发细致。这一切,都是两岁开始识字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i>(题图为网络撷取)</i></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