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感觉 ——回味《知青•上海》创办10周年

余杰

<h1><b>一</b><br>2007年12月21日,一个普通的日子,也是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br>这一天,在“文革”高潮的时候,毛泽东发出了一个改变1600万青年命运的“最高指示”:到农村去,接受“再教育”,“很有必要。”<br>10年前的这一天,一本由上海知青自费创办的杂志《知青•上海》诞生了;</h1> <h1>12月21日啊,一个令我们这代人无法忘怀的日子。由于这个“日子”,使我们这代人在“广阔天地”里守望相助,度过了长达十年之久的艰难岁月。<br>没有这个日子里出现的这个“最高指示”,我们会以这样的方式相识吗?确切地说,没有“文革”能出现“知青”、“上山下乡”、“老三届”、“一片红”等等这样的名词吗?<br>这段已经过去的历史已经深深地烙在我们这代人的心里,无法释怀啊!</h1> <h1><b>二</b><br>讲到《知青•上海》,“三者”(读者、作者、编者)都会感激承明。这不光因为承明是这本杂志的出资人,是因为敬仰他的人品、人格!<br>座谈会的开场白上,承明说:“在知青活动的大花园中,知青上海如同一棵小草默默衍长着,它不绚丽但也多彩芬芳,它不喧嚷但却准时起早,它不抢镜但又充满了欢笑。”<br>在承明的倡导下,把“快乐”作为主旋律的知青活动在10年间不仅仅是一本杂志,还有每个季度的出版日的聚会演出,还有知青菜园和大稼楼的欢聚等等。<br>《知青•上海》创办以后,承明不当“宣传部”,不过问那些稿件应该登,那些稿件不该登。因为他信任编辑部这个团队,相信他们能够编辑出一期又期令广大知青们喜爱的杂志。<br>该不该登,由编辑部团队决定。<br>就这一点我很敬佩这位出资人!</h1> <h1>例如,当我得知《知青•上海》准备刊登我的那篇《这一页快翻过去》一文以后,有些惊讶。<br>这篇文章是我在参加一个知青活动以后的一点感叹,即兴而就的。文章在北京的《共识网》刊登以后,立即引发了一些“风波”。有人来电责备我不该怎么说,对主办方影响很不好;有人指责邀请我参加这次活动的组织者,大有“问罪”之势:怎么叫了一个讲坏话的人呢;有人要求在网上删除我的文章;还有人告知主办方要派人来上海“交涉”等等。<br>一篇谈谈我们这代人该正确认识自身的文章居然掀起了悍然大波是我没有想到的。好在许许多多的朋友们对此表示了认可。<br>就在这时,《知青•上海》决定刊登这篇文章:《这一页快翻过去了》。<br>通过一篇文章,我感受到了承明的大度,编辑们的正义。<br>我现在很少参加有知青符号的活动。但是《知青•上海》周年的纪念活动是一定要参加的。12月21日,我是特意请了假的,为啥?我在座谈会上讲:《知青•上海》有的是正气、接地气。</h1> <h1><b>三</b><br>1、这里没有“官气”!从承明到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都不是“官”。召开座谈会的时候,看不到到会人员的花名册,更没有这些至今在知青活动中能够看到的“来宾册”里个个“领导”、“名人”、“榜样”等等名字后面还要加上一些曾经的职务。更有甚至还有在名字后面打上括号,注明是局级还是处级。这些笑话在《知青•上海》这里绝对没有。他们图的是让曾经的知青们快快乐乐,在快乐中反思!</h1> <h1>2、这里没有“左气”!每一篇文章讲述的故事是真实的记录,每一篇体会谈论的是那段岁月真实的感受。他们做到了:牢记,但绝不歌颂苦难!这使我想起了最近原《文汇报》记者陆幸生在谈到他一篇文章《我祈愿后无来者》一文的遭遇。这是一篇作者在2015年3月下旬观看北大荒艺术团在同济大学演出后一周内写下的文章。<br>我特别赞赏陆老师在文章结尾的那段话:<br>“《北大荒知青之歌》前无古人,<br>我祈愿后无来者。<br>《北大荒知青之歌》最下面的那块奠基石,<br>可以给它刻上‘特殊’的铭文,<br>而它真实的名字叫——灾难。”<br>这篇文章发表以后,赢得了许许多多知青朋友的好评。许多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纷纷转载。最近北京的《共识网》也刊登了这篇文章。<br>就是这样一篇文章被某一本知青杂志的编辑相中了,想在北大荒艺术团演出的报道中采用。可惜遭到了“上级”的拒绝。理由是“知青问题很复杂,容易引起不同的争议”。<br>这样的文章都会引起争议?而那些歌颂苦难的文章则堂而皇之地能够刊登?<br>正如陆幸生老师指出的:我还是认识了一次什么叫“权力”,即使是退休后的权力“余热”。还认识到,在今天,号召解放思想三十年,一大进步是:个人可以思想了;但是,在某个被限定的范畴里,非一律的思想不能传播,你可以有“思”,但你不能出“响”。<br>深刻!<br>这样看来,我比陆老师幸运。<br>因为《知青•上海》没有“左气”!</h1> <h1>3、这里没有“流气”!这里有的是认认真真地办好一本杂志。在一本杂志所引申出来的是带给曾经的知青们的快乐。8周年座谈会以后,依旧是在那熟悉的举办了多次演出活动的上海铁路工人文化宫里的8周年庆祝演出。10周年后还是一场热烈的欢庆联欢。一次杂志的发行成为曾经的知青们的节日,在上海已有的冠以“知青”的杂志里唯独就是《知青•上海》。再延伸,还有周庄的知青菜园,还有远在湖南的大稼楼的“农家乐”,还有大大小小的“众乐乐”的活动。实实在在地在为已经到了老年的知青们办实事,办开心事。想到个别打着“知青”旗号的杂志,以杂志的名义在一些农家乐、饭店,甚至牙防所等都挂牌《知青之家》。每一次收取2000元挂牌费,结果这些挂牌单位都大呼上当受骗。还有什么组织知青去香港购物旅游,但是杂志社还向每位参与活动的知青收取每人1000元。诸如此类已经不是“流气”,有的涉嫌“咋骗”了。而杂志呢,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从不准时出版。真的是“流气”到家了没有一点可信之处!<br>没有“官气”、“左气”、“流气”!《知青•上海》,你是好样的!</h1> <h1><b>四</b><br>8周年座谈会上,我听到一位网名“康康”朋友的一段发言:“我是2008年12月20日第一次到铁路文化宫,一个认识的也没有。我到的比较早,坐在第一排。正式开会前我看到大家还在作最后彩排时,那一刻我止不住哭了起来,就是一种迷失很久终于回家的感觉。那时我对《知青上海》了解甚少,对承明几乎就不知道。进《知青上海》的目的是因为我们东至的上海知青要在下乡40周年之际举行首次大聚会,要分头在各处找找东至的同学。我进了好多知青论坛,无意间在《知青上海》了解到有这么个读者联合会,就想进来看看能否遇到个东至同学。想不到进来后就有了‘回家的感觉’,就此成为了热心读者和铁杆粉丝。”<br>回家的感觉。</h1> <h1>一本杂志给了回城以后各奔东西的知青们一种家的感觉,这是一种感人肺腑的感觉啊!<br>这个“家”还有两年就要“散伙”了,座谈会上我能够感受到与会人员不时流露出来的一种感伤之情。<br>我佩服!<br>佩服承明和他的团队在杂志创办的第一天起就约定:十年!只办十年!这似乎是一种预见,十年以后我们将会面临着什么呢?我想十年前承明和他的团队是无法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的。但这无疑是一个正确的决定。<br>这样的约定,是一种自知之明。<br>这样的约定,是一种郑重承诺。<br>有哪本杂志有这样的约定?我没有看见。</h1> <h1>十年后,我们都老了。这一页确实要翻过去了。在翻过去的时候,留下了40本杂志。这40本杂志记载了一代人的昨天、今天以及对于明天的渴望啊!<br>十年后,我们面对着一个新的世界。新兴媒体的兴起,互联网+的时代给了我们这代人最后的机遇,努力去追赶时代的节拍。就像不少参加座谈会的朋友呼吁,十年约定不变。但是《知青•上海》网上论坛依旧!</h1> <h1>是啊,依旧!因为有了这个十年的情感为纽带,我们怎么能够“散伙”呢?怎么会“散伙”呢!有曾经的上山下乡的守望相助,有回城以后的携手相伴,有晚年生活里这本杂志带了的快乐,散不了,永远相守!<br>那一天的座谈会上,承明在结束他的致辞时说:<br>“让我起立,感谢我们的读者,作者和我编辑部的同仁们,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快乐,顺顺利利!谢谢!”<br>那一刻,我的眼眶有点湿润了!</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