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话“春运”

享受大自然186136311

<p class="ql-block">  “春运”一词最早出现于1980年的《人民日报》。在此之前,虽然春节期间的交通运输压力已经存在,但并没有一个专门的词汇来描述这一现象。改革开放带动民工潮,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了大量外资,制造业迅速发展,形成了大规模的民工潮。广州作为珠三角的核心城市,成为外来务工人员的主要聚集地之一,广州火车站的客流量因此大幅增长。当时铁路运力不足,铁路建设相对滞后,广州火车站的设计日发送旅客能力仅为3万人次,难以满足春运期间的巨大客流需求。为了应对客流高峰,铁路部门甚至将部分货运列车改装成客车,但仍然无法满足所有人的出行需求。</p> <p class="ql-block">  春运最困难的时期是2008年。这一年,中国南方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雪灾,导致京广铁路南段交通瘫痪,广州火车站滞留了超过40万名旅客,他们被困在车站长达11天。这一事件成为中国春运史上最惨痛的教训之一,凸显了极端天气和基础设施不足对春运的巨大挑战。根据有关资料得知春运最繁忙的年份是2025年。预计2025年春运期间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将达到90亿人次,铁路客运量有望突破5.1亿人次,民航客运量有望突破9000万人次,均创历史最高记录。</p> <p class="ql-block">  五十年前下乡海南兵团农垦的知青,由于年少初次离家远行,思乡心切!所以每逢春节假期到来许多人都想尽办法争取回家探亲,无奈名额有限,为了兵团农垦生产发展需要,只能是极少数人获批准,绝大部份知青只能安心地在农场过春节,早早写一封平安信件寄回家慰问父母兄弟姐妹。家乡的父母亲自然是翘首以盼,当接过邮递员手中的信件拆封时,才知道自己的儿子没办法回家团聚,那种失落感油然而生,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回家更多的是触景伤情,这就是现实!本人十一年时间,真正回家过春节一次都没有!不是不争取,而是知难而退!在计划经济时代,在有限的交通资源中很难实现回家过年,所以有两次选择在春节后回家探亲,现在回想起来千般遗憾!自感惭愧!对不起父母亲!对不起整个家。</p> <p class="ql-block">  本人所在的兵团农场绝大部份知青都是广东省内,湛江、广州的知青相对春节回家过年容易得多,在海口就可以买到湛江车,广州可以买船票直达广州,而粤东地区的知青相对困难得多,潮汕地区的知青如果有客船直达汕头港,可以方便些,但是将近四十个小时的海浪颠簸,许多人都望而生畏,只能选择路线较近的广州港,再找车票回家,其中的艰辛比起民工潮到广东打工辛苦得多!如果在海口市买不到离开海南的车船票,身边有限的钱是不够时间花费的,几十年过去了,今天想想都难受。知青的芳华已逝,知青们都不想就这么老去。淡淡的岁月,相守一份友情的温暖,匆匆的时光,沉淀一份深厚的情谊,就让我们的“芳华”留在影像里吧!淡淡的岁月,暖暖的问候,愿我们彼此健康幸福,平安无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