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冀鲁观山海】自在正定(二)隆兴寺</p><p class="ql-block"> 说正定一城古韵半禅味,一半说那四座古塔,一半说的是隆兴寺。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都曾说:“京外名刹当首推正定府隆兴寺。” 电视上说,书里介绍,小视频推介,心里已有了隆兴寺的样子。可一进寺,还是被寺的宏大所震慑。跻身中国十大名寺,隆兴寺名不虚传。</p><p class="ql-block"> 虽然没有像临济寺一样开宗立派,但隆兴寺因得皇家青睐而兴。隆兴寺创建于隋文帝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初名龙藏寺(可能附会了杨坚自小在寺庙长大的旧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文帝敕令真定籍高僧灵达护送佛舍利由京师前往龙藏寺建塔安奉。隋文帝杨坚从小在佛寺中长大(带他长大的神尼法名智仙,山西运城永济人),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称帝后将佛教作为巩固统治权的方针之一。据《法苑珠林》记载:杨坚未登基时,有一个“婆罗门沙门”(即印度僧人)来到宅上,将一包舍利交给他说:“此是大觉遗灵,故留与供养”。“大觉”者,就是释迦牟尼佛;“遗灵”,即指真身舍利。隋文帝在位期间,曾三次分发舍利,分送到全国各郡县,建立佛寺佛塔供养。这次是第二次,分送舍利至全国五十三州,隆兴寺(那时还叫龙藏寺)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 皇家投资项目,那时隆兴寺已具规模。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李显复位后恢复唐朝旧制,为标榜“大唐中兴”,敕天下诸州各置大唐中兴寺、观。不久,神龙三年(公元707年)春,又下诏“改中兴寺、观为龙兴,内外不得言中兴”,以示与他妈大修大云寺不同,是对武周宗教政策的矫枉纠偏。那时候起,龙藏寺奉敕改额为龙兴寺。真正与皇家攀上关系,已到了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征河东后驻跸镇州(今正定),到城西大悲寺礼佛时,寺僧讲民间流传的“遇显即毁,遇宋即兴”谶言与太祖听。遇显即毁是说后周显德二年(955年)五月,周世宗昭告天下,“非敕赐寺额者皆废之”,“禁民亲无侍养而为僧尼及私自度者”,限制佛教发展。遇宋则兴吗,说者听者都有心。龙颜大悦的赵匡胤敕令于城内龙兴寺重铸大悲菩萨金身,并盖大悲宝阁,隆兴寺迎来了发展机遇。清朝康、乾二帝出巡曾多次于此驻驾,拈香礼佛,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皇帝不希望另有龙再兴,赐额“隆兴寺”,沿用至今,那时候就被誉为“海内宝刹第一名区”。</p><p class="ql-block"> 隆兴寺规模宏大,人在其中,一切都得仰望,自觉渺小卑微。我只是粗略的看。首先可称道的是造型独特的宋代建筑摩尼殿,正方形殿身的四面正中各出一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厦,使平面形成十字形。斗拱宏大,分布疏朗,为宋《营造法式》的典范。梁思成先生称这种布局为世界古建筑的孤例,“我平时除去北京故宫紫禁城角楼外,只有在宋画里见过”,并特意将其拍照,编入《中国建筑史》。摩尼殿内槽北壁为一座泥塑五彩悬山,正中的五彩观音菩萨像,俗称“倒座观音”。鲁迅先生非常欣赏这尊塑像,称赞她是“将神人格化”了,被视为最美的观音。从多个角度仰望,菩萨微笑低眉里,有“众生普渡不完,誓不回头”的大慈大悲。</p><p class="ql-block"> 感兴趣的是隆兴寺里居然还有座戒坛。戒坛是佛教僧徒受戒时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中国北方三大坛场,北京戒台寺和五台山碧山寺外,就是隆兴寺了。一般寺院的戒坛上多供奉释迦牟尼佛或其十大弟子之一的优婆离(因优婆离持戒第一。),但隆兴寺不同,坛内供明代铜铸双面佛像。二佛像相背而坐,背身相连,面南的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面北而坐的是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这在全中国也不多见。</p><p class="ql-block"> 供奉铜铸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立像的大悲阁因维修不能一拜,留憾。仔细看了由崇因寺迁来的毗卢佛,据说是明神宗皇帝与生母慈圣皇太后御制的,似一座宝塔。全身分三层,每层均有四尊毗卢佛,三层莲座的一千个莲瓣上都铸造有一尊小佛像,形成千佛绕毗卢佛的格局。极具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古建专家祁英涛先生称“千佛绕毗卢铜铸造像,是中国国内同类造像中最精美的一座,是明代艺术的珍品”。</p><p class="ql-block"> 来正定隆兴寺,是续前世未了因呢,还是结个来生缘?或者呢,哪一世,是这寺里的一只不肯飞走的鸽子、一个会爬高大古树的松鼠,或者呢,是梵呗声中会了意悠然辞枝自在飘落的一枚叶子。归来犹念,隆兴寺,龙兴寺,一千四百多年了,在等待、也在成就一个传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