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猪头唱主角

有龙则灵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龙年渐行渐远,蛇年的脚步声已悄然临近。辞旧迎新的重头戏,莫过于大年三十的年夜饭。年夜饭于春节而言,恰似星辰之于夜空,少了它,春节便会黯然失色许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我的人生长河中,已经历七十余个大年三十,也就品尝了七十余顿年夜饭,有的年夜饭令人难以忘怀,有的则平淡无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春节,在寻常人家桌上的年夜饭,不可能出现龙虾鲍鱼、鱼翅海参这样的珍馐,大多是现在日常可见的鸡鸭鱼肉,再配上几道素菜。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就连这样的年夜饭也成了奢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0年,全国各地进入票证时代。春节将临,物资供应空前紧张,年夜饭所需的鸡鸭鱼肉,不是数量太少,就是踪迹难觅。为了凑齐年夜饭的菜肴,当家的奶奶费尽心思早早开始筹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猪头皮厚毛多,处理及烹饪颇为麻烦,平日被人冷落。肉店为尽快脱手,4张肉票就可以买一个大猪头。如此大的优惠吸引了不少顾客,平日里少人问津的猪头,此时受到人们青睐,常常是刚放上柜台,就被人们抢购一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确保能买到猪头,全家提前十多天就开始行动。晚饭后,我带着小凳子,晃悠到离家百来米的肉店门口排队。本以为自己去得足够早,到了却发现已有两人捷足先登,我只能排在他们后面。随后队伍逐渐变长,到了晚上九十点钟,姐姐来接替我时,队伍已有了一二十人。从凌晨一二点到早晨七点肉店开门,妈妈和奶奶轮流蹲守,经过一个通宵的辛苦,终于用肉票和钱买到了一只硕大的猪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辛苦终究会有回报。早晨奶奶带着猪头凯旋而归,稍事休息,就开始清理大猪头。猪头性价比高,麻烦的是去除猪耳朵和其他角落里如同杂草般丛生的毛。年已花甲的奶奶戴上老花镜,拿着镊子一下一下地拔,拔猪毛需要细心与耐心,奶奶一个人忙活了大半天,才让猪头变得干干净净。然后对猪头进行分割,用酱油、花椒腌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拆出的骨头也不会丢弃,和黄豆一起熬成的猪骨汤香气弥漫在墙门里,还未入口就已让人垂涎欲滴。啃得干干净净的猪骨,还能到废品收购站换钱。当时有买回的猪骨八毛钱,吃完的骨头还能卖上八毛钱的说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年幼的我无法体会奶奶的艰辛和付出,长大后自己有了家,有了女儿,为人夫、为人父,担负起家庭的担子,才真正理解奶奶的不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年三十在期盼中到来,一条巴掌长的清蒸鲫鱼象征着年年有余,花生米、猪骨黄豆、几个素菜占了年夜饭的半壁江山,猪头肉则放在年夜饭的餐桌中心位置。嘎嘣脆的猪耳朵、Q弹有嚼劲的猪舌头、酥软的核桃肉,油膏一般的猪肉冻……猪头做成的各色菜肴成了年夜饭的主角。远在淳安工作的父亲回家过年,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尽管菜品简单,但那份浓浓的亲情和对新年的期盼,让这顿年夜饭充满了温馨与希望。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奶奶看着大家吃得开心,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仿佛所有的辛苦都在这一刻得到了回报。困难时期的这一顿年夜饭,猪头肉成了当家主菜。虽然缺少了鸡鸭,少了油汪汪的红烧肉,但它依旧是一家人团聚的象征,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