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糕

丹心一片

<p class="ql-block">  到了年边,福州人便开始买糯米、糖、红枣、花生等杂件,然后泡软糯米,在石磨出浆口扎个布袋后开始磨浆,等布袋装满米浆后,将其放平于架空在一只大面盆的搓衣板上,待米浆控干水形成浆块时,从布袋后掏出,搓碎在洗净后的那只大盆里,然后伴上红糖或白糖及花生仁,再取来蒸笼,里面铺密从野外摘来的香叶,将拌好的米浆铺进蒸笼里,再置进放了水的铁锅里,蒸上几小时,熟后晾冷切成片,要吃用时,再放进平底锅里,用小火慢煎至两面金黄,装盘后,摆上桌添为祭祀祖先的供品。</p><p class="ql-block"> 家中祖母去世的早,儿时我在外婆家长大,做年糕这事,由外婆来做,后你福州老家迁居到现在的延平后,这事由母亲来操作,后果,嫌做的麻烦,便到街上买现成,又省功又省力,去年,退休后闲着的小妹,又倒腾了起来,又做起了年糕,特地做了红、白各一小笼的年糕,去年春节,过了九旬的老母亲还健在,于是便送到家里来,附带一只大全蕃鸭,在这当地曰为嫁出的女儿,年前给娘家送年。</p><p class="ql-block"> 今年,母亲寿终正寝,家遇白事,按福州人的习俗不能蒸年糕,这样,小妹也不必那么麻烦地去操劳,母亲不在了,我也叫她从今年起,不要再往我这送年了,去年送来的年糕,吃不完给切成片,放进冰箱里冻着,直到国庆前不清理完,再说,如今年纪大了,宜少吃甜食,明天去市场切上一角回来,主要用来做年节祭祀祖先的供品,习俗难违,只得照此办理。</p><p class="ql-block"> 年轻时,被单位派驻在浙江宁波三年,在那因工作关系,结交了几位朋友,遇到夏天返家探亲,他们不是送我一小桶的杨梅酒,便是一小桶用蚕豆制成的酱油,有位常跟船队出海捕鱼的,渔业公司金指导,跟我最要好,一次出海回来休整时,邀我去他家做客,出于礼节,我便捎上福建的土特产:一斤的桂元和一斤的白笋干,那时,这两件东西,连同樟木箱及木盆,在浙江是奇货,这也是我们开展业务的招牌:名曰乒乓外交,没有一定的关系,那是拿不到的,那天,他一高兴,便叫他夫人炒个年糕,当时,我还纳闷,那甜腻腻的东西炒成咸味能好吃吗?!</p><p class="ql-block"> 端上桌时,我一看不由惊讶不起来:咦,这不是我们福州人常吃的白粿吗,这道佳肴,也入闽菜之例,菜名为“鲜蟹炒白粿”,那是将条形的所谓年糕切成厚片,加入冬笋与螃蟹翻炒,出锅前浇上福州特制的“闽红酒”,顿时酒香里透着螃蟹的鲜味,便弥漫整个餐厅,用这食材,又可做出另一道甜食,那就是将年糕片用油炸过捞起,锅中熬上糖水再倒入炸好的年糕片,有点杰类似北方菜肴的扒丝,或也可用蟹加汤来煮食,那味道鲜美好,让人快要吞下了舌头。</p><p class="ql-block"> 一个地域,一种习俗,但都为了装点生活的富饶,只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而展施出不同的花样,这无可厚非,亦如五湖四海人的嗜好:东甜西酸,北辛南辣,各有所长,瑕不掩瑜,都为中华的美食,一道年糕,不论甜咸,但都寄予其良好的喻义:一年一台阶,我们攀爬着,步步登高,方能看到更美的风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