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壮丽的尼罗河流经干里沙漠,汇入地中海。在她滋养的“表黑士地上,古埃及文明萌发壮大, 成为地中海文明圈的中心和人类文明最早的源头之一。古埃及总与“震撼”和“神秘”相连,在这里,诞生了最早的文字、城市和国家,建立了古代最发达的来世信仰体系,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文明成就;在这里, 希腊文明与古老的东方诸文明经历了复杂的融合过程,多元文化在选择和再造中传承发展,走向未来。</p> <p class="ql-block">2024.11.19坐着高铁去看展,上海3天共参观了上海三大博物馆。第一站参观上海博物馆的古埃及文明大展:金字塔之巅。这是我们上海博物馆之行的重头戏!</p> <p class="ql-block">一行中钱姐提前从网上为我们约好了票,并提前请好了金牌讲解员,在整个展馆中足足为我们讲解了3个多小时,同行中瘳洁为大家全程录音录像,使我们有一个完整的观展记录。</p> <p class="ql-block">“法老的国度”以创世神话为起点,聚焦古埃及文明的地标一一神庙与金字塔,探寻古埃及文明的底色,追溯埃及文明的轨迹,这是一场横跨三千年的之旅,涵盖古埃及社会制度、日常生活、精神世界等各方面。展厅亦呈现若干中国文物,以期展开不同文明之间的双重对话。</p> <p class="ql-block">辛努塞尔特一世雕像头部(拉美西期二世挪用)位于一楼大堂</p><p class="ql-block">第12王朝(约公元前1985一前1773)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画有船、动物和鸟类的陶罐</p><p class="ql-block">前王朝时期(约公元前5300—前3000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前王朝时期王陵出土的器皿显示,国王从这时开始使用某些特定的装饰主题来彰显王权。这只陶罐上出现的王室狩猎和船只航行图案一直被古埃及人使用到了法老文明的末期。</p> <p class="ql-block">涡旋纹陶罐</p><p class="ql-block">前王朝时期(约公元前5300-前3000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几何纹陶盘</p><p class="ql-block">前王朝时期(约公元前5300一前3000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河马图案陶碗</p><p class="ql-block">前王朝时期(约公元前5300—前3000年)</p><p class="ql-block">阿拜多斯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画有船、动物和鸟类的陶罐</p><p class="ql-block">前王朝时期(约公元前5300—前3000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水纹陶罐</p><p class="ql-block">前王朝时期(约公元前5300一前3000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彩陶几何网格纹壶</p><p class="ql-block">新石组时代马家富文化半山员型(距今约4700-4400年)</p><p class="ql-block">上海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石罐</p><p class="ql-block">第2王朝(公元前2890-前2686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黑顶陶瓶</p><p class="ql-block">前王朝时期(约公元前5300一前3000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画有征服人像的陶瓶</p><p class="ql-block">前王朝时期(约公元前5300—前3000年)</p><p class="ql-block">阿拜多斯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只陶瓶出土于阿拜多斯的前王朝墓地。瓶身上以白线描绘的画面反映了当时城邦之间的战争和古埃及国家的统一过程。画面中尺寸较大的形象是国王,作为胜利者的他一手抓着俘虏的头发,一手用武器击打他们,俘虏则束手就擒。这一国王“抓打”敌人的画面从此成为了古埃及王权艺术的核心符号之一,几乎在任何时期的神庙外墙上都可以看到这个画面。</p> <p class="ql-block">刻有王名的石碗</p><p class="ql-block">闪长岩</p><p class="ql-block">第2王朝(公元前2890-前2686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p><p class="ql-block">石碗外侧刻写了国王哈特普赛赫姆威的荷鲁斯名,表现形式为荷鲁斯站在象征宫殿的符号“塞拉赫”(Serekh)上,符号内写有国王的荷鲁斯名,意为“两股力量皆获满足”,表明这位国王在位期间维护了上、下埃及的统一与秩序。</p> <p class="ql-block">复活的奥赛里斯像</p><p class="ql-block">第26王朝(公元前664一前525)
</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带有赛门凯特王名的石碑</p><p class="ql-block">第1王朝(公元前3000一前2890)</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双蛇狮鹫饰板</p><p class="ql-block">希腊罗马时期(公元前332一公元395)</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奥赛里斯头像</p><p class="ql-block">玄武岩</p><p class="ql-block">第26王朝(公元前664-前52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奥赛里斯站像</p><p class="ql-block">青铜</p><p class="ql-block">第26王朝(公元前664-前52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奥赛里斯像通常呈现为站姿或坐姿的木乃伊形态,手握象征神圣王权的连枷与权杖,身体被裹尸布紧紧缠绕,象征其所代表的复活与永生。</p> <p class="ql-block">奥赛里斯头像</p><p class="ql-block">木、灰泥、玻璃、金、颜料</p><p class="ql-block">第26王朝(公元前664-前52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带有鹰形挂坠的串珠项链 01</p><p class="ql-block">费昂斯</p><p class="ql-block">第1王朝(约公元前3000-前2890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带有甲虫挂坠的护身符02</p><p class="ql-block">费品斯、片岩</p><p class="ql-block">第1王朝(约公元前3000一前2890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象牙标签</p><p class="ql-block">象牙</p><p class="ql-block">第1王朝(约公元前3000一前2890年)</p><p class="ql-block">索哈杰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石刀</p> <p class="ql-block">鱼尾形刀01</p><p class="ql-block">黑曜石</p><p class="ql-block">前王朝时期(约公元前5300一前3000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鱼尾形刀02</p><p class="ql-block">水晶</p><p class="ql-block">前王朝时期(约公元前5300一前3000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在整个前王朝时期,这类用燧石或黑曜石打制的鱼尾形刀被作为随葬品放置于死者的颈部。很多学者认为这种鱼尾形刀主要用于切断新生儿的脐带,当出现在墓葬中时,则与人死后的重生仪式有关。在古埃及人眼中,死亡是新生命的开始,因此需要以这种石刀象征性地斩断死者与此世的联系,帮助死者在另一个世界重新出生。</p> <p class="ql-block">化妆勺</p><p class="ql-block">象牙</p><p class="ql-block">早王朝时期(约公元前3000一前2686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天平(修复品,秤盘和秤杆为原物)</p><p class="ql-block">木、青铜</p><p class="ql-block">托勤密埃及时期(公元前332-前30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仿篮子石盘</p><p class="ql-block">片岩</p><p class="ql-block">第3王朝(公元前2686—前2613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占卜用牛肩胛骨,现存六十三字,主要卜问对先祖举行祭病的方式,选择是从时王的五世祖“祖乙”向上祭祀,还是从时王的祖父“小乙”向下祭祀;是在甲日、乙日还是丁日举行酒祭等。</p><p class="ql-block">在美索不达米亚、在古埃及、在中国,人们各自创造了一套古典文字系统。中国的汉字体系成形的时代虽相对较晚,却是其中唯一至今仍在使用的“活文字”。同古埃及人用莎草纸类似,上古时代的中国人多就地取材,以竹木简为书写材料, 偶尔也使用贵重的绢帛。然而竹帛易朽,目前可见的商周古汉字多为青铜器、陶器、玉石器及龟甲兽骨上的铭文。</p><p class="ql-block">祭裱刻辞卜骨</p><p class="ql-block">牛解骨</p><p class="ql-block">商代晚期 祖庚(公元前12世纪上半叶)</p><p class="ql-block">邓雅女士捐赠</p><p class="ql-block">上海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刻有猎豹、蝎子、荷鲁斯等动物的调色板</p><p class="ql-block">板岩</p><p class="ql-block">早王朝时期(约公元前3000-前2686年)</p><p class="ql-block">1936年于上埃及北部的纳格哈马迪出士</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奥赛里斯头像</p><p class="ql-block">第26王朝(公元前664-052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伊西斯哺乳荷鲁斯像</p><p class="ql-block">青铜</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女神伊西斯怀抱孩童形态的荷鲁斯神。孩童形象的塑造遵从了裸体和单绺侧辩的基本范式,但省略了口含食指的标志性动作。女神与神子皆正视前方,庄严肃穆,只有身体接触,而无感情互动。</p> <p class="ql-block">拉美西斯二世像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一前1069)</p><p class="ql-block">马特鲁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图特摩斯三世坐像</p><p class="ql-block">石灰岩</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一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索哈杰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雕像星现奥赛里斯式坐姿,双手抱于胸前,握持连机和权杖,两腿并坐,头戴象征上埃及的白冠,背后有支撑物,椅子两侧展示了上下埃及统一的场景。</p><p class="ql-block">图特摩斯三世是第18王朝的法老。在其继位初期,继母哈特谢普苏特摄政并很快掌权。女王去世后, 图特摩斯开始了一系列军事征服行动,在亚洲的土地上奠定了帝国统治的基础。外国统治者们开始以埃及附康的身份管理自己的领土,他们缴纳贡品,并将儿子作为人质送往埃及以接受宫廷教育,这也使他们的文化观念日益埃及化。</p> <p class="ql-block">阿蒙涅姆赫特</p><p class="ql-block">三世像</p><p class="ql-block">花岗闪长岩</p><p class="ql-block">第12王朝(公元前1985-前1773年)</p><p class="ql-block">1901至1905年间于卡纳克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20世纪初,卡纳克神庙出土了七算雕刻风格机身体特征相伤的雕像,算中两路刻有阿蒙涅姆赫特三世的王名,这批雕像因此被认为都属于这位国王。</p><p class="ql-block">阿蒙涅姆赫特三世统治埃及长达四十五年,期间曾与其父辛努基尔特三世共治二十年,埃及在他们的统治下进入了中王国的“黄金时代”,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都有了显著的发展。阿蒙涅姆赫特三世在位期间大力开星法雍绿洲,开展大视博的采矿活动,探索远距离的商贸路线,使商业远征队的足迹遍布上下埃及和周边沙漠,这也为这一时期的建筑营造和雕像制作提供了充足的珍责石材。这尊阿蒙涅姆赫特三世的雕像为典型的中王国国王雕像风格:他被刻画为一名表情严肃而路带忧虑的中年人,以凸显在治国上的殚精竭虑。</p> <p class="ql-block">瓦赛赫项圈</p><p class="ql-block">第12王朝(公元前1985一前1773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串珠宽手镯</p><p class="ql-block">金、红玉髓、青金石、绿松石、玻璃</p><p class="ql-block">第12王朝(公元前1985一前1773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串珠宽手镯</p><p class="ql-block">金、长石</p><p class="ql-block">第12王朝(公元前1985—前1773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串珠宽手镯</p><p class="ql-block">金、红玉髓</p><p class="ql-block">第12王朝(公元前1985—前1773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首饰在古埃及具有全民性的影响力。从早王朝时期到希腊罗马时代,无论性别、年龄或阶层,古埃及人都乐于佩戴、展示、交换以及陪葬首饰,包括但不限于戒指、耳环、手锔、胸饰、项链、冠冕、腰带和护身符等。在第一中间期的动荡结束之后,中王国时期的首饰工艺出现了新的突破,镂空、雕花、凸纹、镶嵌等工艺被大量应用。</p> <p class="ql-block">项链</p><p class="ql-block">红玉髓</p><p class="ql-block">第12王朝(公元前1985一前1773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红玉髓是埃及本土一种常见的半宝石,它因其色泽而象征鲜血与生命,并和太阳神的力量联系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狮子石碑</p><p class="ql-block">石灰岩</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座圆顶石灰岩碑上刻有一只雄狮的形象,从粗糙的刻画来看,可能是工匠的习作。石碑顶部为象征太阳神的带翼日轮,碑上的狮子呈现出行走的姿态,脚下的铭文显然还未完成。</p> <p class="ql-block">刻有月船的费昂斯板</p><p class="ql-block">石教容、费慕断</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 <p class="ql-block">僧侣体文字石片</p><p class="ql-block">第19王翻(公元前1295-前1186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僧倡体文字是古埃及文字的一神,是书更为了快速书写而使用的手写体,几乎与量书体同样古老。僧倡体对世俗体埃及语、科普特字母、古努比亚语和早期希伯来语都有一定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彩绘草图石片</p> <p class="ql-block">绘有阿蒙和拉美西斯四世形象</p><p class="ql-block">及铭文的石片</p><p class="ql-block">石灰岩、颜料</p><p class="ql-block">新王国對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多位调色盘</p> <p class="ql-block">国王头像草图石片</p><p class="ql-block">石灰岩</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王后半身像浮雕板</p><p class="ql-block">石灰岩</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国王和王后头像</p><p class="ql-block">双面浮雕板</p><p class="ql-block">石灰岩</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1916年千埃德福出士</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荷鲁斯之眼</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贝斯站像</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左手形象浮雕板</p> <p class="ql-block">人像浮雕板</p><p class="ql-block">石灰岩</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人像浮雕板</p><p class="ql-block">石灰岩</p><p class="ql-block">新手国时期(公系静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健物馆</p> <p class="ql-block">舍本索普度特坐像</p><p class="ql-block">花岗闪长岩</p><p class="ql-block">第22王朝(公元前945-前71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雕像的主人舍本索普度特是阿蒙第一祭司和赫拉克利奥波利斯的将军尼姆洛特之女,也是国王奥索尔孔二世的孙女。她头戴宽大的假发,左手持莲花,双足赤裸,四肢外侧刻有神灵。雕像上可见奥索尔孔二世的王名圈。</p> <p class="ql-block">双鹰浮雕板</p><p class="ql-block">石灰着</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一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牛浮雕板</p><p class="ql-block">石灰岩</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p> <p class="ql-block">描绘雕像制造过程的浮雕</p><p class="ql-block">石灰岩</p><p class="ql-block">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055-前1650年)</p><p class="ql-block">索哈杰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未完成的雕像呈现坐姿,工匠正单膝跪地雕刻这尊雕像的面部。就比例而言,雕像要明显大于身前的工匠,可能反映了雕像主人和工匠之间的身份地位差异。</p> <p class="ql-block">圣蛇浮雕板</p><p class="ql-block">石灰岩</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军队指挥官像</p><p class="ql-block">石灰岩</p><p class="ql-block">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686-前2160年)</p><p class="ql-block">马特鲁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座雕像的主人名叫马达(Mada),是古王国时期的军队指挥官。他头戴假发, 面部五官刻画较为扁平,肩膀宽厚有力,双手呈握拳状垂于身体两侧,表现出典型的古王国艺术特征。古王国时期的雕像端庄古朴,人物往往采取站立或端坐的姿势,神态肃穆,服饰与其身份相符。国王的形象往往高大伟岸、身材健硕、目光坚定,这种形象自然而然也被官员和贵族们竞相模仿。健康强壮的形象,也反映出当时的人们对于永恒来世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仆人磨谷物像</p><p class="ql-block">石灰岩、颜料</p><p class="ql-block">第5王朝(公元前2494-前234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怀抱阿装神完的玛胡赤跪像</p><p class="ql-block">片岩</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人物跪像是兴起于新王国时期的一种随像类型,性像主人一般为当时身份显赫的官员。暗像呈跑安,怀抱刻有太阳神颂歌的石碑或装有神像的神亮。这座6像的主人玛胡赫是拉美西斯二世时期的阿蒙第一祭司,他身穿精致的带褶长袍,头戴假发,双手环抱着他所待奉的阿蒙神的神龛。神完上的铭文写有玛胡赫的其他官衔:世袭贵族地方长官王室书支上下埃反的祭司总管、阿蒙神的谷仓总管。</p> <p class="ql-block">黄金舍布伊项圈</p><p class="ql-block">金、青金石、铅质玻璃</p><p class="ql-block">第21王朝(公元前1069一前94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国王以黄金作为给予有功之臣的赏赐,这种黄金也被称为“荣耀之金”, 往往采用舍布伊项圈的形式。舍布伊项圈由黄金珠串组成,象征太阳神的光芒和生命力,国王自己也佩戴这种项圈作为首饰。</p><p class="ql-block">古埃及人喜爱以各类贵金属和宝石、半宝石作为装饰,除去黄金,他们也钟爱青金石,常使用它来镶嵌神像。</p> <p class="ql-block">青铜盾形挂坠</p><p class="ql-block">青铜、金</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带哈托尔头像的叉铃</p><p class="ql-block">青铜、金</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叉铃是一种乐器,其清脆的声音被古埃及人认为能驱散邪恶, 带来神的祝福。又铃也是哈托尔和巴斯泰特两位女神的象征,这两位女神司掌宴饮、歌舞、以及爱情的欢愉。在祭祀女神的仪式中,女祭司使用又铃来为其颂唱伴奏,同时也呼唤女神力量的降临。</p> <p class="ql-block">模型砖</p><p class="ql-block">第19王朝(公元前1295-前1186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彩绘太阳船模型</p><p class="ql-block">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686一前2160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普塔大祭司夫妻像</p><p class="ql-block">第22王朝(公元前945一前715)</p><p class="ql-block">马特鲁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彩绘夫妻坐像</p><p class="ql-block">石灰岩、颜料</p><p class="ql-block">第5王朝(公元前2494-前234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卡埃姆赫塞特及妻儿彩绘雕像</p><p class="ql-block">石灰岩、颜料</p><p class="ql-block">第6王朝(公元前2345-前2181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地</p><p class="ql-block">墓主人及其家人的雕像在古王国时期贵族阶层的墓葬中是必不可少的存在,意味着家庭成员在来世依旧能够温馨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卡埃姆赫塞特与妻儿的彩绘石灰石组雕表现出了古王国时期此类雕像的关键特征:夫妻二人并肩而坐,身居高位的丈夫头戴精致的假发,正襟危坐,妻子则亲昵地用右臂揽住丈夫,表示对一家之主的支持和守护。他们的儿子立于父母之间,身高仅到父母的小腿, 赤裸全身,吸吮食指,留有短发,体现出古埃及儿童的典型特征。</p><p class="ql-block">同时,雕像体现出古埃及人对于不同性别的刻画:丈夫和儿子的肤色为红褐色,因为男性往往在户外劳作,晒得较黑;女性则应久居深宅、肤色白皙。肤</p><p class="ql-block">色是男女不同社会角色的体现。这也是古埃及艺术的特点之一:用象征性的图像语言来传达深层次的社会和文化含义。</p> <p class="ql-block">哈珀克雷特斯站像</p><p class="ql-block">青铜</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1893至1894年间由皮特里发现于科普托斯的神庙中</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哈珀克雷特斯”是“哈尔-帕-凯瑞德”、即“孩童荷鲁斯”一词的希腊语译名,在多数神话中,他是奥赛里斯和伊西斯的孩子,其形象为一含着食指的裸体男童,这个姿势原本是象形文字中“孩子”一词的标准形象,但在希腊化时期被赋予了与神秘和魔法相关的含义,哈珀克雷特斯因此也时常和魔法之神贝斯一起出现。在罗马统治埃及期间, 哈珀克雷特斯成为了一位受欢迎的家庭守护神,人们相信他能庇佑儿童健康成长。</p> <p class="ql-block">仆人酿啤酒像</p><p class="ql-block">木、颜料</p><p class="ql-block">第6王朝(公元前2345一前2181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模型展示了啤酒的酿造过程。放置在大桶口上的圆形板被用于过滤醪液,过滤后的啤酒从桶底附近的孔中流出,随后被储存在底座另一侧的罐子里。古埃及是最早掌握用酵母酿造啤酒的国度,考古分析表明他们在酿造中更多使用了小麦。</p> <p class="ql-block">女性站像</p><p class="ql-block">石灰岩</p><p class="ql-block">第5-6王朝(公元前2494-前2181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伊蒙荷太普铜坐像</p><p class="ql-block">青铜、金、银</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伊蒙荷太普是第3王朝时国王乔赛尔的宰相,也是萨卡拉梯形金字塔的设计者。由于开创性地发明了金字塔这种纪念性的建筑。伊蒙荷太普逐渐被神化为智慧与学识的化身,这种变化很可能始于后期埃及。他也被尊奉为书写和医药之神,希腊人将其等同于自己的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p> <p class="ql-block">阿努比斯坐像</p><p class="ql-block">青铜</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塞赫迈特三神组铜像</p><p class="ql-block">青铜</p><p class="ql-block">第26王朝(公元前664-前52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铜像以狮首女神塞赫迈特的神座为中心,香气之神尼弗特姆和魔法与医疗之神海卡分立两侧,如此组合的原因可能是后两者在神学体系中皆有神子的角色,并与塞赫迈特有所联系。神座前方是面朝三神跪拜祈涛的人物形象,或为铜像的供奉者和拥有者。</p> <p class="ql-block">尼弗特姆站像</p><p class="ql-block">青铜、玻璃</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尼弗特姆是香气之神和疗愈之神,诞生于原初之水中浮现的莲花里。起初他可能是创世神阿图姆的一个化身,在每天日出时出生,在白天长大成熟,又在日落时进入死亡世界。他因孤独而落泪,其泪水创造了人类。</p> <p class="ql-block">房屋模型</p><p class="ql-block">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055-前1650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古王国的墓葬中出现了这类随葬模型,,其中多数是从事各类劳作的仆人形象,劳作的内容包括农事、制作食品、狩猎、捕鱼、造船、家务和宗教仪式等,展现了古埃及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p> <p class="ql-block">绘有国王和王后形象的石片</p><p class="ql-block">石灰岩、颜料</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石灰岩片上用红色颜料描绘了战车上的国王和王后形象,画面中的战车由战马拉动,空中还有箭矢飞来。新王国时期是古埃及的帝国时代,埃及人驱逐了喜克索斯人,得到了后者的马拉战车并加以改进。埃及军队一跃成为统治近东的强力部队,他们驾驶战车征服南方和近东地区的邻国。国王用雕刻、绘画和铭文等方式夸耀战功, 乘战车征服敌人的画面在这一时期流行,用以彰显武力和战功。</p> <p class="ql-block">阿匹斯神牛站像</p><p class="ql-block">青铜</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在古埃及神话中,孟菲斯的创世神普塔使一头处子之身的母牛受孕,诞下了阿匹斯神牛,因此神牛在繁衍方面的力量也被视为普塔神力的显现。每一代阿匹斯神牛只有一头,上一任神牛死去后,埃及祭司会根据特定的毛色选择继任者,将其豢养在普塔神庙南边的特定区域。神牛在活着时受到供养,为埃及人提供所求的神谕, 在死后会葬入神牛墓“塞拉皮雍”巨大的石棺中。生下神牛的母牛也被认为具有神性,作为女神伊西斯的化身受到供奉。</p> <p class="ql-block">狮子雕像</p><p class="ql-block">石灰岩</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仆人磨谷物像</p><p class="ql-block">石灰岩、颜料</p><p class="ql-block">第5王朝(公元前2494-前234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卡埃姆赫寨特站像</p><p class="ql-block">第6亚朝(公元新2345-前2181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傅物馆</p> <p class="ql-block">绘有俘房的陶片</p><p class="ql-block">费晶斯</p><p class="ql-block">第20年9(公元前1186-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阿蒙荷太普二世坐像</p><p class="ql-block">花岗岩</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森奈穆特与公主奈美尔拉像</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森奈穆特与公主奈美尔拉像</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舍尚克二世与阿蒙神像</p><p class="ql-block">第22王朝(公元前945-前715年)</p><p class="ql-block">马特會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在这件雕像中,国王手捧阿蒙神像,以展示其对神的皮敬,这是后期埃及出现的一种雕像形式。在更早的时期,神的形象通常位于国王形象两侧,二者大小相近,但到了新王国后期,开始出现国王和官员怀抱神像或神龛的雕像。国王形象大于神,尽管其位置在神的后方,依然表达了对神的虚诚,但人与神之间的“距离感”却增强了。</p> <p class="ql-block">狒狒形图特像</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一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高级书更霍尔-马赫贾的方雕</p><p class="ql-block">花岗岩</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马特鲁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内萨蒙之子霍尔的方雕</p><p class="ql-block">花岗闪长岩</p><p class="ql-block">第23主朝(公元前818一前71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在新王国至后期埃及的一千多年中,方雕成为了神庙中最常用的贵族雕像类型。方雕是以一整块石头凿成的人像,人物的标准姿势是双手抱膝,呈蹲坐状,身体细节隐藏在斗篷之下,整体呈现为线条简洁的立方体。蹲坐通常是休息的姿态,象征着保护、再生与平静,同时也表现出对国王或神灵的臣服。方雕可以作为主人的替身在神庙中接受供奉和节日祝初,方雕表面也留下了足够的空间来刻写主人的名号和传记。因此方雕时常作为研究新王国官员的重要考古依据。</p> <p class="ql-block">书吏坐像</p><p class="ql-block">灰花岗岩</p><p class="ql-block">第5王朝(公元前2494-前234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座书吏雕像以工作时最常见的姿势盘膝而坐,头上的中分式假发是古王国时期流行的发式。书吏的工作包括撰写法庭文书、整理归档信件、抄写宗教文本、记录国王功绩等,还参与人口普查、土地测量、征缴税务、工程营造、采矿远征、商业贸易、军事活动等重大事务。成为一名书吏需要接受长期的文化教育,不仅要学习撰写各类文书,也要学习包括数学、几何学和宗教在内的各种知识。</p> <p class="ql-block">阿赫孔苏之子霍尔的方雕</p><p class="ql-block">杂砂岩</p><p class="ql-block">第25王朝(公元前747一前656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雕像的主人是一位高级书更。在古埃及,书吏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现代人对古埃及的了解也有许多源于书更笔下的各种记录。除了行政职能外,书吏也与工匠和画家等一起从事文化方面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包金朱鹭像</p><p class="ql-block">青铜、金、木</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类朱鹭像一般用于放置朱鹭的木乃伊。在下埃及的孟菲斯地区,神庙附近的水域饲养着大批朱鹭,它们活着时是图特在人间的化身,死后则被制成木乃伊放入朱鹭雕像或带盖陶罐。朝圣者会购买与自己信仰的神明相关的神圣动物木乃伊,供奉在神庙的祭坛上,用于探问神谕、祈求保护或虔诚还愿。</p> <p class="ql-block">向图特摩斯三世献礼石碑</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一1069年)</p><p class="ql-block">谢赫村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阿蒙牛群计数书更塞提的尖顶石碑</p><p class="ql-block">石灰岩</p><p class="ql-block">第19王朝(公元前1295-前1286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镀金木乃伊装饰布</p><p class="ql-block">希腊罗马时期(公元前332一公元395年)
</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地理纸草</p><p class="ql-block">托勒密埃及时期(公元前332一公元30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梅米彩绘假门</p><p class="ql-block">第5一6王朝(公元前2494一前2181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鹰形护身符</p><p class="ql-block">金属</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彩绘眼镜蛇像</p><p class="ql-block">石灰岩、颜料</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青铜檬</p><p class="ql-block">青铜</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哈托尔站像</p><p class="ql-block">后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三种文字书写的双语石碑</p><p class="ql-block">罗马埃及时期(公元前30一公元3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人形棺盖</p><p class="ql-block">石灰岩</p><p class="ql-block">托勒密埃及时期(公元前332-前30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女性木乃伊面具</p><p class="ql-block">粘合材料</p><p class="ql-block">希腊罗马时期(公元前332-公元3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男孩木乃伊面具</p><p class="ql-block">托勒密埃及时期(公元前332一前30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木乃伊面具</p><p class="ql-block">石膏</p><p class="ql-block">希腊罗马时期(公元前332—公元3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木乃伊面具</p><p class="ql-block">粘合材料</p><p class="ql-block">希腊罗马时期(公元前332一公元3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镀金面具</p><p class="ql-block">粘合材料、金、颜料、石</p><p class="ql-block">希腊罗马时期(公元前332一公元3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黄金手指套</p><p class="ql-block">第21王朝(公元前1069-前94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18王朝之后,木乃伊制作中开始使用手指套和脚趾套,目的是保护死者的遗体,防止脱水过程中手指和脚趾的脱落,有时也用它们来代替死者残缺的指头。这种做法源于奥赛里斯的神话—奥赛里斯被弟弟塞特杀死分尸, 妻子伊西斯拼凑起他的尸块,将他做成了第一具木乃伊并使其复活。古埃及人因此相信,完整的身体是成功进入来世的必备条件,手指套、脚趾套等“义肢”因而盛行一时。</p> <p class="ql-block">守护国王的鹰神雕像</p><p class="ql-block">石灰岩</p><p class="ql-block">第30王朝(公元前380一前343年)</p><p class="ql-block">拉希纳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荷鲁斯拥有人、應集以及鹰首人身的形态,通常头戴上埃及的自冠。这尊难像刻画了鹰隼形态的荷鲁斯神,它的双爪之间是国王的形象,象征着王权之神对国王的庇护。</span></p> <p class="ql-block">狮子周准像</p><p class="ql-block">花岗岩</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阿努比斯像</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01069年)</p><p class="ql-block">苏伊土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座雕像头部受损,但仍能看出昔日的威严:豺狼形态的阿努比斯神践伏在至盘之上,头颅高昂,以警惕的目光凝视前方。阿努比斯是基地之神, 掌管木乃伊防腐和开口仪式。游荡于沙漠边缘的豺狼有吞食尸首的习性,这可能是古埃及人将它们当作“冥界引路人”的原因。他最初负责守卫国王的陵基,后来演变为所有亡者的接引者和守护神。在奥赛里斯崇拜兴起后,阿努比斯也被纳入到前者的信仰体系中,成为重要的墓地之神。</p> <p class="ql-block">女孩木乃伊肖像</p><p class="ql-block">托勒密埃及时期(公元前332一前30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帕迪亚斯之子帕卡赫孔苏的方雕</p><p class="ql-block">后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彩绘萨布提匣</p><p class="ql-block">第21王朝(公元前1069一前94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木盒与186个萨布提</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萨卡拉考古遗址</p> <p class="ql-block">河马雕像</p><p class="ql-block">费昂斯</p><p class="ql-block">第17王朝(公元前1580-前1550年)</p><p class="ql-block">1860年干德拉·阿布·埃尔-那伽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河马的蓝色身体上绘有尼罗河两岸的动植物,费昂斯材质的独特蓝色意指尼罗河水的粼粼清波,动植物间的互动则体现了尼罗河充沛的生命力。古埃及人在墓葬中放置河马小雕像,是希望这种凶猛的动物能在冥世之旅中帮助亡者抵御其他有危害的生物,例如鳄鱼,从而顺利抵达来世的乐土。</p> <p class="ql-block">书吏卡的塞尼特棋盒与13颗模子</p><p class="ql-block">第19王朝(公元前1295一前1186)</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彩绘模型床</p><p class="ql-block">第19王朝(公元前1295-前1186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一位妇人闲适地躺在床上,她的侍女站在一旁—这一随葬模型生动地为我们展现出古埃及人的家居生活。现存的床几乎都来自国王与贵族墓葬, 在墓中放置这类模型不仅体现出墓主生前的财富与地位,也带有死亡如同入睡、终将重新醒来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头枕</p><p class="ql-block">赤陶</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头枕</p><p class="ql-block">木</p><p class="ql-block">第19王朝(公元前1295-前1186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头枕下方的女性形象双膝跪地,作托举状,或与天空女神努特托举太阳相关。在古埃及信仰中,头枕与死亡和来世有关,因为死亡和睡眠相似,是暂时的无意识状态。随葬头枕寓意着死亡只是一场梦境,而死者终将醒来。</p> <p class="ql-block">费昂斯</p><p class="ql-block">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圣甲虫护身符通常为一只蜣螂的形状,有时带有展开的双翼。《亡灵书》中曾写到用黄金雕刻成圣甲虫护身符,辅之以圣油,可用于死者的开口仪式, 确保死者的心在冥世审判的称心仪式中保持缄默,避免说出对死者不利的证词。</p> <p class="ql-block">赛提尔伯尼的卡诺匹克罐(1组4只)</p><p class="ql-block">第26王朝(公元前664-前52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古埃及人在制作木乃伊的过程中,会将特定的四个内脏取出,经过处理后分别放置在四个卡诺匹克罐里,以护佑亡者的身体在来世完整无缺地复活。卡诺匹克罐得名于首次出土之地的希腊名,而非古称。从第19王朝到新王国末期,卡诺匹克罐的顶盖雕刻进一步精细化,并被赋予了明确的象征含义,这时的盖子被雕刻为荷鲁斯四子的形象,他们是肝脏的保护者、人头的艾姆谢特,肺的保护者、狒狒头的哈比,胃的保护者、豺头的多姆泰夫,以及肠的保护者、鹰隼头的克贝克塞努弗。</p> <p class="ql-block">男性站像</p><p class="ql-block">木</p><p class="ql-block">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686-前2160年)</p><p class="ql-block">萨卡拉考古遗址</p> <p class="ql-block">狮形浇祭供桌</p><p class="ql-block">方解石-雪花石膏(石灰华)</p><p class="ql-block">第3王朝(公元前2686-前2613年)</p><p class="ql-block">1860年于萨卡拉出士</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供桌发现于萨卡拉的梯形金字塔旁的一处地下基穴中,其外观与制作木乃伊使用的石床一致。这种石床表面路倾斜,未端带有水槽,方便引流防腐过程中流出的液体和清洗遗体用的水。供桌前端为两头狮子的形象,成对的狮子象征着地平线,而太阳神每日从地平线升起,石床的形状因此具有了复活的含义。但萨卡拉发现的这张石床的实际尺寸远远小于真实的木乃伊防腐床,因而很大可能是浇祭使用的供桌或防腐床的模型。</p> <p class="ql-block">中午在博物馆餐厅吃的午饭。上海博物馆餐厅为配合古埃及大展,特别推出了具有埃及风味的特色菜品,让参观者在欣赏展览之余,也能在舌尖上感受到古埃及的风情。</p> <p class="ql-block">2024.11.19</p><p class="ql-block">手机拍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