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聊小年

顺风顺水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过小年的历史由来已久,泱泱中华,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特点,北方腊月廿三过小年,南方腊月廿四过小年,皆为华夏民族,为什么有早一天的,还有晚一天的呢?民间有种戏说法,就是与朱元璋当皇帝之前,做为一穷光蛋的市井小民,因为过年吃不起肉的一首打油诗相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可怜可怜真可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别人有年我无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赊个猪头要现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有朝一日当皇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老子要过两个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如此说来,应该是自明洪武年间开始才有了小年一说,这一口口相传而来的节日,在民间过的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计算起来应该是六百多年的历史。至于早一天晚一天的事情,可能是洪武皇帝临年靠近,想起了“珍珠翡翠白玉汤”和赊不到肉的往事,随机兑现诺言过小年,由于决策太急,召告天下的圣旨未能及时到达各地的原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腊月之所以有小年,也是因为祭灶神,小年这天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一年到头也要去天庭复命拜年述职,汇报人间的饥苦冷暖,民间百姓也是非常虔诚地反复祷告灶神,“灶王爷、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表现的形式多以包饺子、蒸年糕、做糖瓜等,绝大部分地方也要烧香上供、燃放烟花爆竹等系列纪念活动,制造热闹、浓重、祥和的氛围以示典祭。过了小年就是大年,是真正意义上过大年活动节期的开端,人们开始理发沐浴,打扫卫生,制作新衣,置办年货,敲鼓打锣,放鞭放炮,安排大年诸多事宜。在外讨生活干活计的人们也都是抛开手里的一切,想法赶在小年这天回家团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生活条件好起来后,人们盼年的观念开始淡化,没了盼过年玩吃玩喝穿新衣的向往劲头。过小年多是在茶语饭后,休闲之乐,网络线上做为聊天的开头语出现,全无小年的真正意义可言。在日常的生活中,小年已经成了幸福的代名词,如因工作离家较远偶尔短暂回家休息,即视为享受一下“过个小年”,参加公司疗养活动也可说是放了一个“小年假期”。“冬至大如年”、“过了腊八就是年”、“小寒大寒又是一年……”,这些俗语都是围绕着“年”展开的,把大年做为“瞄定物”形成的习俗,但真事还是“小年大年才是过年”。“青山在,人未老”,人世间无论怎么变迁,年依然的存在,日子依然的过往,但愿天下人永远年轻快乐!</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