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非稀树草原食草动物一瞥

弓之木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图 / 文: 弓之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美篇号: 15895450</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坦桑尼亚塞伦盖蒂大草原,面积三万多平方公里,其中恩戈罗火山口盆地,形成已有二百多万年,盆周山脊高出盆底600多米,而盆底的直径达18公里,面积310平方公里,为世界第二大火山口盆地。风光旖旎,野性十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由于这一带处于东非大裂谷与赤道交会区域,海拔高达千米,温度并不太高,且距印度洋西海岸不远,独特的地貌景观和气象条件,使之成为非洲最重要的野生动物栖息地,为保护这不可多得的生物多样性天然动物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9年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现今每年来此探奇的科学家和游学者已逾十万之众。笔者退休前也曾寻机来此一探,开阔眼界,观察自然,关爱生命,领悟神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恩戈罗火山口盆地,大型哺乳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以及鸟类的种类等,若从单位面积存量来衡量,可称全球首屈一指,特别是一些濒临灭绝的珍稀物种,在这里还能发现其踪迹。因此,游客如果没到过恩戈罗,就如同没登上长城算不上到过中国一样,也算不上到过坦桑尼亚。但当时我的摄影器材不咋地,时间更不允许守株待兔,而此地野生动物众多,找什么重点呢?我想,既然这里是稀树草原,食草动物自是生态链的关键环节,那就先从食草动物拍起吧。</span></p> 角 马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首先需要明确,角马不是马,而是非洲中部、东部和南部一种特有的食草动物,尤其东非稀树草原,则是它们的主要栖息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约18世纪初,荷兰殖民者发现这种动物与野牛相似,起初称它们为“野牛”或“野兽”,一个世纪后才被西方生物学家认知为斑纹角马。又过了一百多年,在东非还发现了另一种角马,直至20世纪中叶,人们才确定角马属动物有两种,即斑纹角马和白尾角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动物学分类中,角马归为偶蹄目牛科狷羚亚科,其近亲是狷羚、亨氏牛羚等,所以因其体型大通常也被称之为“牛羚”。东非草原的角马,为寻求水丰草茂繁衍后代,年复一年地随季节变化而大规模远途迁徙,既被称之为有蹄类动物的长征,也可表述为是流动着的动物种群河流。此行何去,千里之外的肯尼亚马赛马拉大草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图中这一队角马约有一二百只,一个挨着一个,闷着头往前走。走着走着,它们就会遇到另一队角马,从而使队伍逐步扩大到数百上千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只要一路走下去,队伍就会不停地壮大,如同小溪入支流,支流汇干流,以至到达马塞马拉河边时,竟然可以形成数万甚至十数万角马大军竞相过河的世界奇观。它们的艰难拔涉,亘古不变,矢志不渝,叹为观止,也使人类对大自然中生命运动的诠释与探索,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呵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而掉队的角马,则会在同伴的相互帮衬下,奋力追赶大部队,因为它们都知道,如果离群久了,不仅很难到达目的地,还很可能成为食肉动物的美餐。抓紧往前走,是它们唯一的选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角马迁徙的过程,也是他们寻偶交配的有利时机。强壮的雄性角马,可以获得与许多雌性角马交配的机会。而雌性角马则对出生不久幼小角马承担更多的养护职责。</span></p> 斑 马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斑马原产于非洲东部、南部和西南部,其中平原斑马也是目前东非草原最具地标性的野生动物。它们主要栖息在热带和亚热带树林、草原地带。平时很悠闲地在草原上食草散步,一旦感到惊恐就会迅速逃跑,其速度完全可以与优秀赛马相媲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斑马也会为了追逐丰茂的水草,而随雨旱季节变化而迁徙,但其队形虽然也间隔有序,却也显得比较松散,远不如角马队伍走得那么有气势。因为角马是靠团队数量来震摄来犯者,而斑马则是利用分散快跑来躲避外敌攻击, 如果相互间靠得很近,就不利于迅速四散而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斑马有很强的社会性,属于群居动物,它们一同觅食饮水,甚至彼此梳理皮毛。斑马组成群体栖息,即使年老的个体也不会被驱逐出族群而过独居生活。但群体通常不大,多由雌兽和未达到性成熟的雄雌幼仔所组成,群体结构紧凑。斑马属全年发情兽类,成年雄兽通常过独居的生活,所占领地约10平方公里,只有在雨季,等候雌兽来到身边时,才一起过上一段夫妻生活,然后雌兽又会回到群体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斑马的警觉性很高,视觉与其他马类一样,可以同时观察远处和近处的不同情况;听觉也很敏锐,进食的时候也在警惕地竖起耳朵,防止突然到来的袭击。在觅食时由群体成员轮流担任警戒任务,一有危险便发出长嘶的警告信号,群体立即停止进食,迅速逃跑。它奔跑的时速可达60~80公里,为狮、豹等猛兽所不及,从而能够经常逃脱食肉兽类的追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斑马性格胆小怯懦,通常十数只或几十只的数量集体活动,白天主要在草原觅食青草和嫩叶,早晚时则会前往池塘或溪边饮水。东非草原旱季水源紧张之时,即使很浅的泥浆水,成年斑马也会带着小斑马去饮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由于斑马性周期短,可全年发情受孕,且寿命可达30年,因此斑马群中的幼马比例较高。这些弱小的幼马奔跑速度慢,防范能力差,往往容易成为食肉动物的首选攻击目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下图中左侧凶残的斑鬣狗,正在觊觎着前方弱小的幼年斑马,伺机招呼同伴群起而攻之。但右边两匹斑马则盯紧着斑鬣狗,掩护母马带着幼马远撤而去。食草动物适时躲避潜在的危险,是它们得以繁衍生息的基本技能,若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就会在自然竞争中被无情淘汰。</span></p> 野 牛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国塞外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情境,常常令人心旷神怡。而东非稀树草原上野牛那硕大的身躯,却是再高的茅草也遮掩不住的。但这些水牛能如此悠闲地散步,绝不仅是由于这里的水草丰美而衣食无忧,同时还因为有牛椋鸟友情相助,在水牛脊背上既捉虫又歌唱,好不惬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东非野水牛为偶蹄目牛科非洲野水牛属的动物,胸宽体阔,四肢粗壮,头大角长,野性凶猛。雄性个体大于雌性,角也更大更长更厚。热带草原种群中的雄性体长可达340厘米,体重可达700-900千克,草原之王的狮子通常也不敢惹它。而受了伤、落单或带着小牛的母牛,尤其具攻击性,很危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非洲野水牛为群居动物,喜欢栖息在树木、绿草茂盛覆盖的地方。通常会分为混合牛群和单身牛群,混合牛群中是一头最强壮的母牛当头领,而单身牛群中则是最强壮的公牛会成为族群的领袖,统领牛群,并享有吃最好草粮的权利。野牛群从不远离水源,日间会避开烈日高温,常躲在阴凉处或浸泡在水池或泥泞中使身体较凉快。而转场至新的水源和草场则通常夜行,塞伦盖蒂草原转场的野牛群,有时也会汇集成上千只的超大群。</span></p> 羚  羊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羚羊是哺乳纲偶蹄目牛科羚羊亚科的食草动物,在东非有着多种各具特色的种群,它们之间虽然生活习性差不多,但个体差异却比较大,不同种群的生存活动和繁衍方式,在稀树草原生态链中往往能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非洲大羚羊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人们一般都会认为羚羊不可能有牛那么大,然而东非大羚羊体型真的大如牛,肩高可达175厘米,身长超过260厘米,平均体重约600公斤。它们在草原上行走时不紧不慢,三五成群间隔有序,相互帮衬时并不害怕会遭到攻击。</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犬羚 </b></p><p class="ql-block"> 犬羚是体型细小的羚羊,肩高仅30~40厘米,身长50~70厘米,体重3~5公斤。眼睛很大,眼圈醒目,有着较长的鼻子及一层软毛皮,常会被误认为是羚羊的幼崽。它们主要生活在南非及东非的灌林,<span style="font-size:18px;">体弱腿短,不善奔跑,很容易成为食肉动物的猎杀对象,所以现在已成为濒危的珍稀物种。</span></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高角羚</b></p><p class="ql-block"> 喜欢生活在草原和开阔的林地,平时结成15-25只的小群生活在一起。在干旱的季节,则往往会若干小群聚集在一起,形成几百只以上的大群。非常善于跳跃。在受到敌害威胁时会迅速躲进丛林中。昼夜均有活动,交替吃食和休息。</p> <p class="ql-block"><b>瞪羚</b></p><p class="ql-block"> 东非草原的瞪羚主要有汤氏瞪羚和葛氏瞪羚两种,习性差不多,数量较庞大。瞪羚性情比较温和,繁殖能力强,奔跑速度快,牺牲少数个体并不会影响整体族群的繁衍,所以它们经常会三三两两地分散活动,饮水觅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跳羚</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跳羚也是草原上的群居动物,耐旱能力强,擅长跳跃,在受惊或嬉戏时,常常可以跳到3-3.5米的高度,并可连续跳跃5~6次,平时结成十几只或几十只小群生活,一有风吹草动,就会立即四窜跳跃,逃之夭夭。由于它们警惕性强,奔跑速度快,因此并不容易被食肉动物猎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食草动物在东非稀树草原繁衍生息已有千百万年,它们是野性非洲的基础物种,值得人类对其给予更多层面的探研和保护。</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