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著名经济学家、教授、诗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国家发改委原副秘书长</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范恒山先生序《问道三部曲》</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编者按】</b></p><p class="ql-block"> 乡贤许海先生是京城新竟陵诗派的诗友。他所著《问道三部曲》——即:《哲学何用—理论探索笔记》《新闻何学—现实观察足迹》《文学何为—心灵成长作业》,近日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该丛书涉及哲学、新闻学、文学,尉为大观,且观点新颖、思想厚重、文字老到,值得捧读!</p><p class="ql-block"> 著名经济学家、教授、诗人,国家发改委原副秘书长范恒山先生应邀为之撰序。其序之文,更是提纲挈领,自出机杼,匠心独运,富有哲理,妙笔生花,熠熠生辉。特荐赏学,<span style="font-size:18px;">必受裨益!</span></p><p class="ql-block"> 热烈祝贺许海先生《问道三部曲》付梓成册!诚谢恒山兄为读者又提供一篇佳作美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读书问道未有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范恒山</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 许海同志的三卷本系列丛书“问道三部曲”即将出版,嘱我写序,高情难辞。虽然我和他唱和有年,可谓亦师亦友,比较熟悉了解,但感到这个序不好写。因为自己作为一个经济专业的学人,对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些专业没有甚深了解,一般不会轻易置喙。况且,系列丛书涉及哲学、文学、新闻传播学等不同学科,文本近千页,这些作品既展现了他多方面的才华,更是多年笔耕不辍的心血结晶,品评这些丰富厚重的思想成果并非易事,一时颇感踌躇。随着对书稿阅读的深入,不仅切身体会到作者广博的知识面和深厚的理论功底,更感受到蕴含其间孜孜不倦的问道求索精神。在实际生活中,问道求索的途径可谓多种多样,读书学习、社会实践甚至洒扫庭除等,都可以促进自身对道的体悟。不难看到,作为一个具有系统学习教育经历的人,作者的问道求索主要是通过读书学习来实现的,我愿借此谈谈对读书、成才和人生选择的一些看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范恒山,湖北天门人。经济学博士,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办公室原副主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秘书长。著名经济学家,兼(曾)任多所著名高校教授、博士生导师,著作颇丰,学术事迹为多部典籍收录介绍。中华诗词学会部委机关诗词工作委员会顾问,国家发展改革委诗词协会副会长。</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情结渗透到无数中国人的骨髓里。然而,最基本的问题也常常被认为是不证自明而易忽视的问题,为什么要读书就是这类问题中的一个。对大部分人来说,读书的原因首先是实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亦即读书能满足现实生活的需求。不仅如此,“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读书是无数人逆天改命、实现阶层跨越的快捷方式。于是,我们就不难理解诸如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的苦学故事,以至在吴敬梓笔下出现范进中举而疯狂的讽刺性描写。因而,中国传统家庭流行的一幅对联是:“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p><p class="ql-block"> 其实,人类并不是一开始就会读书的。在文明发展的初期,随着村落聚居和逐步形成的职业及阶层分化,人们发现读书后可以获得相对轻松体面的职业,在俸禄丰厚的同时还能广受社会尊重。因而,很多人刻苦读书以“为稻粱谋”,还不乏有人努力读书希冀成为统治阶级内部的“思想家”,专门从事为统治阶级辩护的工作,实际上这只不过是一种更为优越的谋生方式而已。据相关研究,在五千多年前的古代文明早期,父母鼓励子女读书的劝诫话语竟然与今天的大同小异。公元前3000年的埃及人激励孩子发奋读书学习的话就这样说:“学习写字要用心,学会了什么重活都可以甩得远远的,还能当名气很大的官……用心学习吧。实在没有什么可以和学习相比,在校学习一天,得到的好处一辈子也享用不尽。”可见,古今中外鼓励读书的方法实际上一样,大抵都是从未来的职业轻松、功名利禄回报优渥等方面来劝导。于是,千方百计为子女创造挤读书“独木桥”的条件,成为今天无数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重要选择。</p><p class="ql-block"> 然而,从人的自然本性来讲,在很大程度上是并不愿意主动读书的。在《难自然好学论》中,针对时人提出的好学六经是人性之自然的“自然好学”观点,嵇康针锋相对地提出:“推其原也,六经以抑引为主,人性以从欲为欢。抑引则违其愿,从欲则得自然。然则自然之得,不由抑引之六经;全性之本,不须犯情之礼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出于人类追求自然闲适的天性,读书学习和体育锻炼一样,都需要自律而为甚至是强制而行。由此不难想象,文士强学成家如同勇者习武称雄,都要经历无数“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式持之以恒的艰苦积淀,才会逐步增进能力,最终迎来成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范恒山先生近日在武汉讲学</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但是,如果仅仅从实用功能来看待读书,还没有触及深层本质。从根本上说,我们要从人本身,从人类活动选择的宏大视野中去看待读书的意义。在存在方式上,人既是生理感性存在,也是理性现实存在,还是精神情感存在,我们可以从求真、求善、求美几个方面来把握读书的深刻内涵。</p><p class="ql-block"> 虽然读书有很多实用功能,但根本基础却在于获得知识,即求真。只有通过读书教育,人才能心明眼亮,提升智慧,更加深入地认识客观事物,把握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从而改造主观世界,提升个体价值。而书本是知识的载体,读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同作者和书中思想进行心灵对话,一本好书对人的影响可能延续终身。因而,“吾敬吾师,更爱真理”,求真是读书的首要目标。相对而言,善是主体的一种主观评价和价值判断。读书对主体的实际作用,在于通过潜能唤醒和能力提升,把自然人转变为人力资本乃至人才,从而实现个体的生存和社会价值。这种现实善的根源,在于读书人通过拥有知识优势,成为掌握经济资源、组织资源和文化资源这三种主要社会资源的重要一极,从而奠定了社会交往和发展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读书是一种必要的“善”的生存手段。求美,则是通过读书升华情感,拓展格局,树立情怀。情怀的本质,是超功利的价值坚守和精神追求。 “身不离席、游于书卷”的读书内修能促进人在直面现实中树立广博深厚的情怀,在“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的大格局中,涵养对国家民族乃至人类世界的深沉大爱,从而超越“小我”走向“大我”乃至“无我”,迈向崇高精神境界。</p><p class="ql-block"> 因此,要从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层面来理解读书的深刻内涵。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动物只是它本身,而有思维能力的人站立于大地,却又仰望天空,具有超越自身的精神需要。作为一种精神建构方式,读书是改造主观世界的途径,是改造客观世界的基础,是主体拥有新的更大可能世界的前提条件。从这些角度看,读书固然具有现实作用,但首要和主要的却是精神作用,现实作用只有在精神作用实现后,才能“由内及外”地自然实现。 </p><p class="ql-block"> 从现实的情况来看,读书人虽然不可胜数,但最终成为高端人才的却只是其中的少数,成为百科全书式历史性人物的更是凤毛麟角。这是因为,相比于其他途径多是注重单方面提升能力,走读书道路以文化成就谋求生存发展,更要求综合素质能力的同步提升。在怎样读书才能有利于成才的问题上,我认为,坚忍不拔的志向、脱颖而出的素质、卓然不凡的阅历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历史上,那些钻研书本以文化成就名世的人,往往需要有始终坚定如一的志向,即使身陷逆境,也矢志不移追寻人生的目标。如同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所言:“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古今中外的无数事例表明,艰难困苦能激发心志,轻松安逸却容易玩物丧志,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自古文章憎命达”,“诗人不幸诗家幸”。</p><p class="ql-block"> 同时,对很多人来说,具备某种较高素质、成为某方面的专业性人才已经门槛很高,成为一通百通的“通才”更是难能可贵。古代人才学专著《人物志》认为:“能出于材,材不同量;材能既殊,任政亦异。”为做到材位相配,作者依照不同的才性,将人物分为兼德、兼才、偏才三类,并具体分为“十二才”。在人才需要具备的八种关键能力中,“兼此八者,然后乃能通于天下之理,通于天下之理,则能通人矣”,“不能兼有八美,适有一能,则所达者偏,而所有异目矣”,而人多偏于一能而少兼汇诸能。可见自古以来,偏至之才多而通融之才少是常见现象,成为兼才乃至通才不仅需要不断努力,还需要具有高超悟性,只有这样才能在汗水与智慧的交相磨砺中,不断提升全方位素质能力,向万法归一又以一驭万的“通才”目标不断迈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许海简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 许海,湖北荆州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现在北京市委宣传系统工作。业余爱好诗词创作,发表诗歌、散文、杂文作品若干,结集出版文学作品《第一项修炼:二十年文学作业》,《问道三部曲》等。</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外,对于现实的人来说,人固然可以改造环境,但环境也影响人。因而情况常常是,阅历在成才之路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欲成非常之才,必待非常之际遇,获非常之体验,然后具非常之能力。古今中外之大才,很少有按部就班、依既定“路线图”成事的。成就大才不仅需要坚定的志向和高超的能力,还需要阅历的“催化剂”,这样才有助于在大起大落中练就非凡之本领,在大荣大辱中体会人生之况味,在大喜大悲中拓展精神之张力。历经多方面的摸爬滚打,方得百炼成钢,别具一番才胆识力。因此,从志向、素质、阅历这些要求来看,能力全面的高端人才确乎可遇不可求,而这恰恰也为有志之士确立了奋斗不息的努力方向。</p><p class="ql-block"> 进一步来看,读书后如何选择人生道路,即读书后干什么是一个更为重要的方向性问题。读书人的去向可能是多样的,从职业选择来说,大体可以分为从政、经商、治学几大类。虽然他们都是文化人,但不同的职业选择对人生意义和价值有截然不同的影响。在现实中,如果一个人从政身居高位,或者经商成为巨贾,常常被视为成功人士,因为从政和经商带来的好处是直接和明显的。在这二者中,受传统思维的影响,社会又普遍把从政为官当作实现志向的理想途径。其实,做成大学问也应在成功之列,但由于治学不一定能直接带给人荣华富贵,因而在世俗的眼光中并不居重要位置。作为职业选择,治学则相对冷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问道三部曲》丛书</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然而,要使有限人生具有无限意义,就要超越自满于物质条件的富足,致力于流传久远的精神性事业。正如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论述的那样:“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可见,因超越了“年寿”和“荣乐”的时空局限性,那些思想和文章的创造者得以跨越时空而流传于后世。从历史实践来看,能为大众所铭记传颂的,大多是依托治学而诞生的各类专家,其中包括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也包括各种类型的科学家。正是他们,成为有力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进步的中坚。当然,由“道器相济”的观点看,从政与治学并不截然矛盾,历史上的很多名人都是在从政中实现振兴社会、拯救苍生的治学抱负,为后世所传诵。这就需要摆脱功利束缚,不计得失,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态充满对现实的忧患意识,以“议论吐为仁义辞,文章散作生灵福”的使命感托举家国责任,甚至立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弘誓大愿,为国家民族创立一番事业,这样才能充分彰显读书的价值。</p><p class="ql-block"> 由此来理解“问道三部曲”,很多问题似乎就一目了然了。具体来看,系列丛书的作品分为哲学卷、文学卷、新闻传播学卷,这可以视为作者的读书问道征途在不同学科的展开,是作者在不同时期以哲学方式、文学方式、新闻传播学方式促进自己悟道体道的具体途径。从学科特点来看,这三个学科各有优势,文学富于灵性,哲学长于理性,新闻传播学优于现实性,即文学有利于培养形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哲学有利于提升理性思维能力,新闻传播学有利于了解社会现实。与此相应的硬币另一面则是中文浅、哲学空、新闻杂,局限于具体某一学科常常容易受其固有弱点的影响。作者举一己之力,跨越不同学科,将感性与理性、理论与实际、抽象与具体结合起来,形成了简洁生动、明白晓畅而又深入浅出的写作风格。这些涉及面广泛的作品不仅是作者在其诗词中领会到的“今悟立德先立言”的切身实践,也对读书为文、运思治学乃至探寻人生意义具有丰富启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除综合性的专业能力外,作者兴趣广泛,能力全面,在多方面的学科素养基础上,还具有多方面的艺术理论与实践素养,甚至多种体育能力素养,殊为少见。这些能力集于一人一身,不能仅仅从“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传统思维来理解,更要从现代人才培养理念乃至人的现代化来理解。因为,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的现代化是促进社会现代化的最重要基础。这样,我们不仅可到看到系列图书与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人类文明视野中的西方现代化研究”的关系,而且可以由此把握作者所问之“道”。它一方面吸收了中华优秀文化的智慧,延续了内修立人、有所作为的传统,另一方面又融合了现代理念,力图以人的现代化不断推进社会现代化。长期以来,作者正是在对这种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新型之“道”的追问求索中激励自己不断前进。</p><p class="ql-block"> 我读过作者送我的多年前撰写的博士论文,清晰记得他在后记中,曾以《西游记》中的“取经归来”歌曲来类比回顾学习阶段时的心情。歌词中写道:“一年年含辛茹苦经冬夏,几万里风霜雨雪处处家,取来了真经,回返我华夏,鬓添白发,减损韶华,战胜了八十一难心不老。”从人的精神成长来说,这些取经历程确与作者的学习历程有不少相似之处。而对于取经后的未来之路,歌词写道:“又一条征程,正摆在脚下,自度度人,自觉觉他,要把这真理妙谛播天下,要让我九州处处披锦霞。人生总有限,功业总无涯。”如今,作者博士毕业已二十年,卓有成就,但“自度度人,自觉觉他”的志向始终未变,在有限人生中探寻无限意义的道路依然在延续。</p><p class="ql-block">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求知向学永无止境,从学道问道到悟道传道,更是几乎要持续一个人进行人生再造的整个过程,其间甘苦冷暖唯有自知。同为思想理论研究者和人生意义探寻者,我既能感受到作者筚路蓝缕的艰辛,又十分赞赏他勇毅前行的品质。“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系列丛书出版之际,我衷心希望作者以总结自己的阶段性精神成果为新的更高起点,在读书问道的无涯道路上能够走得更远,也期待丛书的出版体现丰富的典型意义和范本价值,进一步推动求知向学在社会上蔚然成风,促进各类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为推进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智慧支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感谢各位关注浏览!欢迎大家点赞美评!</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