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2025年1月23日那个寒风凛冽却心潮澎湃的夜晚,我有幸踏入了交口县东征剧院的大门,与数百名观众一同见证了国家京剧院带来的经典剧目——《红灯记》的震撼演出。这不仅是一场艺术的盛宴,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心灵之旅,将我带回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重新审视和感悟那段历史赋予我们的深刻意义。</p> <p class="ql-block">记忆中的光影</p><p class="ql-block"> 提及《红灯记》,对于我们这代人而言,它不仅仅是一部戏剧,而是一个时代的符号,一种精神的传承。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是一个物质虽不丰富但精神世界异常饱满的时代。《红灯记》作为“八大样板戏”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红色经典。记得那时,无论是电影银幕上的反复播放,还是街头巷尾传唱的唱段,乃至家家户户墙上张贴的剧照年画、连环画,无一不彰显着这部作品的广泛影响力。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那个特殊时期人们的心灵,传递着不屈不挠、勇于斗争的革命精神。</p><p class="ql-block"> 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自己是如何一次次被剧中人物的故事所吸引,尤其是李玉和、李铁梅父女俩的英勇事迹,让我幼小的心灵种下了正义的种子。那时的我,或许还不能完全理解剧中复杂的政治背景和人物命运,但那份对英雄的敬仰和对正义的渴望,却如同烙印一般,深刻而持久。</p> <p class="ql-block">重逢的震撼</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当我再次坐在剧院里,面对舞台上重现的《红灯记》,心中涌动的情感难以言表。这一次,没有了黑白电影的斑驳画面,没有了连环画翻阅时的沙沙声响,取而代之的是现代舞台技术的光影交错,以及演员们精湛细腻的表演。他们不仅完美复刻了老一辈艺术家的风采,更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赋予了角色新的生命力和解读角度。</p><p class="ql-block"> 随着剧情的推进,我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穿越回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李玉和的坚定、李铁梅的机智、鸠山的狡猾……每一个人物都鲜活起来,他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都精准地触动着我的情感神经。特别是当“红灯照”再次亮起,那份象征希望与光明的力量,瞬间点燃了我内心的激情,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那场与黑暗势力的殊死搏斗。</p> <p class="ql-block">精神的共鸣</p><p class="ql-block"> 观看过程中,我被革命先烈们大无畏的精神深深震撼。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正是有了这样一群不畏强权、勇于牺牲的英雄,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安宁。李玉和面对严刑拷打时的坚贞不屈,李铁梅在敌人面前表现出的机智勇敢,以及他们为了保护党的秘密,不惜牺牲个人幸福的崇高精神,无一不让我动容。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对人性光辉的最高颂扬。</p><p class="ql-block"> 演出结束后,剧场内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那是对演员精湛演技的认可,更是对那段历史、对那些无名英雄的致敬。走出剧院,夜色已深,但我的内心却异常明亮。我开始思考,是什么样的力量,能够让这些故事跨越时空,依旧触动人心?我想,这不仅仅是因为艺术本身的魅力,更是因为它承载了人类共有的价值观——对正义的追求,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牺牲与奉献的无限敬仰。</p> <p class="ql-block">时代的回响</p><p class="ql-block"> 回望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前行。《红灯记》的再次上演,不仅是一次艺术的回顾,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英勇奋斗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在当今这个多元化、快速变化的社会里,我们或许不再需要面对枪林弹雨,但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那份坚韧不拔、勇于担当的精神,依然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p><p class="ql-block"> 同时,《红灯记》的复兴,也引发了关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深入思考。如何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赋予传统艺术新的生命力,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当代社会,是我们每一个文化工作者和爱好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总之,这次观看《红灯记》的经历,不仅是一次艺术的享受,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和思想的启迪。它让我更加坚信,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故事和精神,将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撰文:张永华</p><p class="ql-block">图片:张永华</p><p class="ql-block">音乐:梅花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