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古教弩台位于淮河路大东门步行街西头的明教寺。</p> <p class="ql-block">一大早,步行街被洗刷的一尘不染。天色微暗,似乎还沉浸在平安夜的醉生梦死中。我七点半钟准时进入明教寺(即古教弩台),里面的工作人员已经在吃早餐了,也有三两个上香客随吾而来。</p> <p class="ql-block">这座始建于南梁的佛寺,历史远比金庸笔下的明教更久远。它原名铁佛寺,又称明教台或曹操点将台,该寺为明朝院式建筑,属禅宗五家之一的临济宗,迄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见证了南朝至民国时期中国江淮佛教文化的发展变化。1983年,该寺被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江淮的名胜古迹,也是合肥的十大地标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据记载,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孙权与曹操在淝水渡口爆发了著名的逍遥津之战。曹操在此筑高台教兵强弩兵将,以御东吴水军,故名"教弩"。</p><p class="ql-block">传说,在三国时期,这里曾是500名弓弩手比武操练的场所。每当胜者获得红袍奖励时,锣鼓声、欢呼声此起彼伏。为了给士兵们遮阳,台边种下了许多松树,风一吹,松声如涛,形成了著名的教弩松荫,成为庐州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1989年6月11日,明教寺隆重举行了佛像开光暨妙安方丈升座典礼。</p><p class="ql-block">1994年,明教寺举行了“祈祷护国息灾法会”。</p><p class="ql-block">1992年11月,明教寺又举办了“祝愿社会稳定、家庭祥和”为弘旨的佛七法会。</p><p class="ql-block">2014年10月,安徽合肥明教寺举行皈依传戒法会。</p><p class="ql-block">2016年2月,明教寺举办新春祈福活动。</p> <p class="ql-block">明教寺由佛殿、藏经阁、西厢院三部分组成。殿分正殿和后殿,有佛像三十多尊。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客堂、寮房等,为光绪年间所建。明教寺前殿为天王殿,殿东厢为“三国文物陈列室”,陈列着当年魏、蜀、吴三国军队的旗帜,战场上用过的刀枪剑戟及与教弩台有关的强弓硬弩。</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大雄宝殿由天王殿绕过三只古雅朴拙的大香炉就到达了大雄宝殿,殿门上方悬挂的泥金大匾为赵朴初先生题写,而红墙上的“南无阿弥陀佛”六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则是弘一大师墨宝;殿内两侧是形态各异的十八罗汉塑像,正中则供奉着明教寺的镇寺之宝——五尊由北京请回的佛像。大殿左侧是清道光年间铸造的大钟,钟声悠扬清远,撞击时声音可传遍老城。</p> <p class="ql-block">念经大殿。</p> <p class="ql-block">听松阁:明教寺教弩台上并无松树,因为庐州夏天炎热,士兵难熬酷暑,曹操便下令广植松柏。松树长成后,清风袭来,松涛阵阵。为了纪念古人,寺僧在此建阁,从此,“教弩松阴”便成为合肥的一个著名景点,听松阁也由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明寺现存建筑由弥勒殿、法堂、藏经阁、经堂、斋堂和僧寮组成。唐代诗人吴子在庙中写了一首诗:"曹公教弩,此是庙,东门河桥,曾飞吴主骑",堪称对教弩和明庙历史的生动写照。</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于下午。</p><p class="ql-block">曹操:登临收楚豫,吞吐尽江淮。唐人吴资:曹公教弩台,今为比丘寺。东门小河桥,曾飞吴主骑。</p><p class="ql-block">黎光祖:教弩耸高台不为炎刘消劫难,听松来远客谁从古佛识真如。</p> <p class="ql-block">明教寺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有着美丽的自然景观。台上除了听松亭,还有一口古井。这口井水味甘美,四季不竭,井口石栏上的古朴文字和23道提水绳沟都见证了它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进大门的大雄宝殿香炉广场。</p> <p class="ql-block">卧佛殿。</p> <p class="ql-block">明教寺简介。</p> <p class="ql-block">古钟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