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377讲一一宪问篇第三十三章

万子私塾

<p class="ql-block">传儒家微言大义,教商贾允执厥中,培养新时代儒商。</p> <p class="ql-block">《论语》第十四篇原宪篇第三十三章教学录音</p> <p class="ql-block">大家好,我是万守杰,今天一起分享《论语》第十四篇原宪篇第三十三章。</p><p class="ql-block">原文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子曰:“骥( jì)不称其力,称其德也。”</p><p class="ql-block">《说文解字》曰:“骥,千里马也。”《左传.昭公四年》曰:“冀之北土,马之所生,无兴国焉。”意思是说,冀州的北方,虽然盛产良马,但由于常年战争,国家并没有兴旺发达。抑或说,古代九州之一的“冀州”其方位在“北”,“冀”是今天河北省的简称,“冀之北”指指我国北部地区,包括蒙古、新疆地区,这个地方产好马,也是连年发生战争的地方,所以虽然盛产良马,但从来没有兴旺发达过。古人造字时,把“马”与“冀”合起来,代表好马、良马,亦称“千里马”。</p><p class="ql-block">也许有人问,“九州”是哪九个州?当年大禹治水成功后,把天下划分为九个地区,谓之“九州”,分别是:中州“豫州”,今天的河南省大部分地区,北方“冀州”,今天河北大部分地区、山西一部分,东北方“兖州”,今天山东兖州地区,东方“青州”,今天山东潍坊青州地区,东南方“徐州”,今江苏徐州地区,南方“扬州”,今江苏扬州地区,西南方“荆州”,今湖北荆州周围大部分地区,西方“梁州”,今天山西、四川大部分地区,西北方“雍( yōnɡ)州”,今天陕甘宁大部分地区。</p><p class="ql-block">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这样。</p><p class="ql-block">孔子说:“赞赏千里马,不是它的力,而是它的德。” </p><p class="ql-block">古人常用“动物”来比喻德行,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比如说,西汉文帝时期的五经博士韩婴,在他所作的传记《韩诗外传》中就论过“鸡有五德”,“首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论马之德,历代多有文献记载。比如,杜甫就有一首“咏马诗”,叫作《房兵曹胡马诗》,“胡马大宛( wǎn)名,锋棱( lēnɡ)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马与人类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它是人类所驯化以带来最大利益的动物之一,自古以来赞誉马的诗句可以汇成一本厚厚的书,其源头还是在孔子这里。</p><p class="ql-block">窃以为,马的天然品质是高贵的、自由的、刚烈的、奔放的、勇敢的,当它被人类驯化那一刻起,自由就丧失了,于是它竭诚为人类服务,以一生受到束缚而告终。所以,人类没有理由不对马表达深深的敬意,故“咏马”的诗词歌赋可谓汗牛充栋。反之,未被驯化征服的马,谓之“野马”,犹如“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独往独来”。对于人类来说,“野马”是无用的,只有驯化的马才能有用,正是由于驯化的马能带给人类极大用处,美曰“马德”,所以人类才“咏马”“赞誉马”。抑或说,未被驯化的“野马”不具有人类所定义的“德”,故人们也不会“咏野马”“赞誉野马”。我们不妨扪心自问,马情愿被人类“驯化”吗?愿意失去自由在约束中而告终吗?我想未必,唯有一条理由可以为人类辩解,马天生就是为人类服务的,马天生是人类最好的伙伴之一。</p><p class="ql-block">“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孔子那里是在说马,分明是借马说人。鄙以为,夫子是在说“力”与“德”的辩证关系。孔子从不推崇“力”,抑或说,孔子从不崇尚“暴力”,而极力推行“德”。从国家政治层面讲,孔子一贯反对“暴政”,主张“仁政”;从个人修养层面讲,孔子主张“勇而不学其蔽也狂”。比如说,孔子的弟子子路“孔武有力”,由于德行尚浅,孔子说他“不得好死”,果不其然,子路死在卫国叛军乱刀之下。再比如说,孔子从不讲“怪、力、乱、神”,“四不讲”中就有“力”,“力”指的就是“勇力”“蛮力”“暴力”。殊不知,孔子乃“春秋第一猛男”,二米多高的个子,力大可举千斤,跑起来堪比兔子,箭无虚发,驾车娴熟,可给人的印象却是温文尔雅而不是赳赳武夫。</p> <p class="ql-block">在武汉名流读书会2024年终盛典上讲话</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学习“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这句话,也可以这样理解。一个“千里马”似的人才,不是看他有多少才华、有多大力量,而是看他有多少德行。有道是:颂其德,不颂其力;颂其德,不颂其才。或许有人问:什么叫“千里马”人才?窃以为,“千里马”人才乃杜甫所讲的“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什么意思?就是说,真正的“千里马”人才是不畏艰险,纵横驰骋,一往无前,而且可以托付死生的人。孔子的弟子曾参,史称“宗圣”,他在《论语.泰伯》中说道:“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意思是说,可以托付未成年的孤儿,可以交付国家命运,面临生死存亡,也改变不了其志,此亦谓“千里马”人才。</p><p class="ql-block">俗话说“知识就是力量”,是的,知识可以产生力量,但知识不可以产生德行。抑或说,力量源于知识,道德源于修养。因此,知识可以学,道德是学不来的,要靠修靠悟靠行。司马光在《资治通鉴》有一段十分精辟的“德才论”,他说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俱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如得愚人,何如?君子挟( xié)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意思是说,占尽德与才的人是圣人,既无才也无德是愚人,德超过才是君子,才超过德是小人。天下用人之道无不是:如果得不到圣人就得君子,若得不到君子就得愚人,小人是万万用不得的。为什么呢?君子把才用到正道上,小人把才用到邪路上。有道是:越是有才,不一定是人才,这种人往往破坏力越大。尤其是今天的企业家对此“用人之道”不得不察。</p><p class="ql-block">窃以为,今人无有不想做“千里马”之人,但是鲜有人明白如何做“千里马”。俗话说“千里马日行千里”,大家所看到的是“千里马”之力,亦谓之“千里马”之才;殊不知,大家普遍没有看到“千里马”之德,“千里马”之德贵在“真堪托死生”,可以把死生交给它。因此,一个“千里马”人才不在于能力大小,而是贵在德行,此德行可以概括为“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唐韩愈《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也就是说,识才识人是第一位的,也是十分不容易做到的,因为识人是一种智慧,“知己曰明,知人曰智”,世上既“明”也“智”的人少之又少。不过,话又说回来,今天之人推崇知识和专业技术,是盛产专家教授的时代,而普遍缺乏人文素质,因而导致国人普遍性“道德沦丧”,故“千里马”也不多见。所以啊,鄙人给韩愈《马说》稍改动一下:“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不常有,伯乐更少有。”多么希望中国的未来,“伯乐”与“千里马”常有常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也许这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憧憬吧!鄙人知道这不过是一个梦,但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能圆,君子不可无梦想,不可不弘毅,任重道远矣。</p><p class="ql-block">好,今天的课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