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潮州,有一座著名的古桥——广济桥。它是中国四大古桥之一。 这座桥很独特,它不是普通的梁式桥,也不是浮桥,而是梁桥+浮桥的组合,桥的中间为浮桥,两端为梁桥,桥上有亭台楼阁,奇特又古典。 广济桥初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桥墩没有后来的多,桥墩之间架巨木为梁,中间为浮桥。之后多次增建。又因洪水与战火,多次被毁,屡毁屡建,屡建屡毁,像打不死的小强。 到嘉靖九年(1530年),减去浮桥用船六只,“十八梭船廿四洲”之格局从此形成。自创设以来,共历时359年。 1958年对广济桥进行加固维修,并拆除了十八梭船,改建为三孔钢架及两处高桩承台式桥梁。 1989年在韩江的下游架起了新的大桥,广济桥作为交通纽带的历史使命结束。为恢复广济桥的原始面貌,提升其文化旅游价值,当地政府对桥进行全面维修,总体按明代风格为修复依据,修旧如旧,功能定位为旅游观光步行桥;2007年竣工。 广济桥,古称康济桥、丁侯桥、济川桥,俗称湘子桥,又称潮州湘子桥,中国四大古桥之一,中国四大名桥之一 ,被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 广济桥横跨韩江,联结东西两岸,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为古代广东通向闽浙交通要津。 <b> 修复后的广济桥现状</b>:<br> 全长518米,分为三段,靠市区的西岸部分,长137.3米,计七孔八墩,每孔跨度,自8米至17.5 米不等;东岸部分,长283.4 米,计十二孔,十二墩、一桥台,每孔跨度,自9.4米至12.9米不等 。桥墩宽从6米至13米,墩长从11米至22米不等。广济桥每跨均架四条巨大石梁,最大的长约15米,宽1米,厚1.2米,重约50吨。最小的长约12米,宽1米,厚0.8米。 <b>浮桥</b> 由十八只木船横向并排连接而成,船长14米宽3.6米,船中央铺设木板作为桥面。浮桥桥面宽5米,桥面二侧各有一段长约5米的船体。浮桥二端用铁链固定在梁桥的矶头墩,随水位涨落而高低变化。矶头墩各有一段石阶梯供行人上下浮桥。浮桥可启可闭,闭合可连接二边梁桥,开启能通行大型船舶和快速排洪。 <b> </b>浮桥设计充分体现了古人的智慧。韩江流域汛期长,水量丰,所有支流同时进入汛期,汛期水量非常大。梁式桥的桥墩密集,过水量小,不利于汛期强大泾流通过。于是在中间采用浮桥的方式,既利于大泾流的通过,也便于大船航行。<div><div> 现在为便于旅游,浮桥白天合上(旺季9点),傍晚打开(4-5点)。</div></div> <b> 桥屋桥亭 </b><div> 广济桥上的桥屋可以为桥梁和过往行人提供遮护,使桥身和过往行人少受日晒雨淋。桥屋同时能增加桥身重量,增强桥身的稳定性,提高桥身的抗风御潮功能,延长大桥寿命。广济桥的桥屋跟西南的廊桥有很大的不同。西南的廊桥是走廊式,整座桥的桥屋连成一条走廊,比较封闭。广济桥的桥屋只建在桥墩上,互不相连。广济桥现有桥亭30个,其中12个为殿式阁,18个为杂式亭台。</div> <b>匾额楹联</b> <div> 广济桥上殿式阁匾分布在大桥中轴线上,黑底金字;亭台匾,黛字黑底。匾悬挂在亭阁的正面正中,楹联直接刻在白色花岗石柱上。广济桥上共计有匾额43块,楹联25对。其中殿式阁匾25块,亭台匾18块。</div> 字体圆润、浑厚 广济桥西岸是广济楼 广济桥东岸的门楼 广济桥东岸正对着韩山师范学院 站在广济桥上,眺望城市远景 凡来到潮州的游客,无不对广济桥充满了好奇。步行通过广济桥,踩在古人踏过的石板上,才能说你来过潮州。 “湘江春晓水迢迢,十八梭船锁画桥”。 广济桥晚上有灯光秀,遗憾我没有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