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如果你计划去三峡大坝,千万别错过三峡工程博物馆。在三峡坝区右岸,一座闪耀着金色光芒的建筑,坐落于三峡大坝下游,这就是三峡工程博物馆。2025年1月23日,我们自驾来到三峡工程博物馆,今天也许是天气阴冷的缘故吧,游览的游客不多,博物馆就显得那么寂静冷清。</p> <p class="ql-block">它的主体造型,为大江截流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四面三角体。</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馆址,位于宜昌市三峡坝区右岸,距离三峡大坝一公里,馆区面积225亩,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展陈面积一万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门口的梅花绽放</p> <p class="ql-block">三峡工程博物馆前面的草地上,展示了葛洲坝水力发电厂水轮发电机组转轮,直径达10.2米,重395吨,由哈尔滨电机厂制造,1986年6月投运,2017年退役。</p> <p class="ql-block">沿着时间轴线,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以及实物展示,详细了解了三峡工程从梦想到现实的百年圆梦历程。从最初的规划设想到最终的竣工投产,每一个重要节点都凝聚着无数专家和建设者的心血与智慧。</p> <p class="ql-block">截流石运输车,见证大坝建设的艰辛与毅力!</p> <p class="ql-block">这轮胎🛞有气势!</p> 三峡工程博物馆 <p class="ql-block">三峡工程博物馆始建于2015年,三峡馆、工程馆和水电馆是三峡工程博物馆的三个基本陈列馆。三峡馆以时间为轴,展示三峡工程百年圆梦历程和巨大综合效益;工程馆以专业为轴,从社会、文化、科技、环境、发展等维度解析三峡工程;水电馆主要展示我国水电发展历程和水电科技,带领观众领略中国水电的百年发展历史。</p> <p class="ql-block">三峡馆的基本陈列,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万里长江、百年追梦、圆梦三峡、新时代新三峡。</p> <p class="ql-block">在三峡大坝施工时,在长江江底发现的一块巨型石块,长5.5米,高2米,厚2.18米,因出土于长江,故名长江石。</p> <p class="ql-block">长江起源于青海,全长6300余公里,是世界第三大河,自西向东横贯我国中部,流域总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8.8%,流经11个省区,最终注入东海,是我们的母亲河。</p> <p class="ql-block">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亿万年奔腾不息。长江流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哺育了一代代中华儿女,孕育着悠久灿烂的文明。</p> <p class="ql-block">长江正源沱沱河,发源了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格拉丹冬雪山的姜根迪如冰川。</p> <p class="ql-block">长江流域,具有完备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蕴藏着丰富的土地、植被、矿产、水运和水能等资源。</p> <p class="ql-block">自古以来,长江就有舟楫之便,灌溉之利。同时,长江水患频发,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古时,大禹就与长江水患进行过长期的治理。</p> <p class="ql-block">图为1931年洪水中的武汉市区,洪水泛滥,舟楫遍地。</p> <p class="ql-block">1918年,孙中山提出开发三峡水力资源设想,开启了三峡工程的百年追梦历程。</p> <p class="ql-block">三峡工程多次被提上日程,并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1992年,《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在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p> <p class="ql-block">三峡馆展示了长江三峡的地质地貌和三峡工程建设的百年进程,当长江桀骜不驯的洪灾被大坝抚平,当中国人群策群力开拓建设起伟大的工程,不由得令我们深感自豪。</p> <p class="ql-block">三峡工程,拥有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等112项世界之最,在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综合效益。三峡工程博物馆距离三峡大坝约1公里,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工程专题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三峡建设者,团结协作攻克了一系列重大科学技术难题,掌握了工程建设、装备制造安装等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把三峡大坝建成了一座精品工程。</p> <p class="ql-block">大型雕刻反映了百万移民“舍小家为国家”,迁移库区、重建家园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三峡工程博物馆的牌子挂在2号门的门口,像工程人的风格一样,低调而不张扬。</p> <p class="ql-block">走进三峡工程博物馆,感受大国重器的磅礴力量!</p> 大江东去:长江水文化展 <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10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长江文化促进会支持,长江流域博物馆联盟、四川省文物局、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四川博物院、青海省博物馆、三峡工程博物馆承办的“大江东去:长江水文化展”在三峡工程博物馆开幕。展览汇聚全国49家博物馆的200余件(套)珍贵文物,是对长江文明的一次系统挖掘与全面展示。</p> <p class="ql-block">展览分为“江孕・万物”“江润・中华”“江启・文韵”“水利・千秋”四个部分,系统全面地展现了长江水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内涵。</p> <p class="ql-block">江孕・万物从自然与人文双重视角出发,既呈现长江波澜壮阔的水文、地理及生态之美,带领观众领略其生物多样性的奇妙,又深入追溯长江流域稻作文明的发展,展现早期社会经济生活与结构,从中可一窥中华民族悠久农耕文明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浙江省余姚田螺山遗址出土的碳化稻谷标本、骨耜、陶器、带锅巴的陶片、青海省博物馆藏条纹彩陶靴,安徽博物院藏鄂君启金节(舟节)等展品,见证着长江孕育万物、滋养文明的深厚力量。</p> <p class="ql-block">江润・中华聚焦长江水塑造的独特生活与发展格局,干栏建筑、饭稻羹鱼、织布制瓷、舟楫技术等内容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湖南博物院藏“小水通大河”长沙窑诗文瓷壶,生动诠释了长江水助力城市繁荣、连通南北的盛景,让人深切感受到长江对沿岸发展的润泽之功。</p> <p class="ql-block">江启・文韵长江沿线的山川形胜、风土人情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诗词、绘画等艺术结晶与长江流域人民构筑的庞大习俗和信仰体系汇集一处,通过故宫博物院藏吴伟绘《长江万里图轴》、辽宁省博物馆藏明人仿《马远江山万里图》,以及福建博物院藏文徵明行书《赤壁赋》册等珍贵展品,呈现长江水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滋养与丰富。</p> <p class="ql-block">水利・千秋立足当下、展望未来,聚焦自古以来长江流域利用水资源、改造水环境、依水构筑生存家园的智慧和技术传承,以治水、灌溉等水利工具、工程等内容,展示长江水文化在新时代的重大价值,从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到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发展战略,体现长江水文化在提升人民福祉、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关键作用,凸显其对世界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意义。</p> <p class="ql-block">长江水文化,是和谐的象征,展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美好图景;是包容的典范,汇聚了多元文化的精髓,彰显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是智慧的结晶,蕴含古人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深邃哲学。</p> <p class="ql-block">从源到流,从古至今,长江孕育万物,滋养璀璨文明!</p> <p class="ql-block">长江水文化是流域人民与水环境和谐共生的瑰宝,深深印刻于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之中,熠熠生辉,历久弥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