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都掰扯些啥?

零度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读书很杂,偏重于文史哲,有一类书我认为自己永远不会碰,即经济学。原因有三:</p><p class="ql-block">1,我认为经济学里大概都是数字、公式、图表之类,而我之前的工作就是看数字写数字填表格,不胜厌倦,干嘛还要读跟我无关的数字游戏;</p><p class="ql-block">2,经济学大概是关乎大局的,如经常听闻的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增长幅度、人均收入、消费支出、贸易顺差或逆差、税务、利率、盈亏等等跟国家、集体、企业、创业者等有关的词汇,小百姓关心这些有何用;</p><p class="ql-block">3,如果经济真的跟百姓有关系,那必然是量入为出,理性消费,合理分配支出等等,类似这些道理谁都懂,没必要通过读书深入了解。如果真有值得研究一下的,也仅仅是投资爱好者关于股票、基金、期货等投资理财类东西,而我对这些均不感兴趣,也从未涉入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要以为我是视金钱如粪土的精神极端超脱者,我只是认为,对个人来说,收入在满足全家基本生活之前提下,能达到吃穿玩自由,且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无后顾之忧,日子过得舒心如意就够了,多出来的“欲望”部分,才需要经济学知识去额外争取。而我恰恰缺少这份进取心,也从不跟他人攀比,推掉所有无效社交,断离所有无价值的关系,生活简单到三餐一眠独来独往。经济学,于我何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我再次背离了自以为是,忍不住读起经济类书籍。事情缘起于我的偏好西方哲学,西哲中不可避免地关涉到政治哲学,而政治哲学又时常跟经济问题缠绕在一起,比如西方政治哲学家中同时也是经济学家的就有,柏拉图、奥古斯丁、阿奎那、约翰洛克、马克思、列宁、米塞斯等等。</p><p class="ql-block">我时常想,经济属于哲学范畴,还是属于数学范畴?尽管经济学必然要用数字提供理论支撑,但看上去它的哲学气质更浓一些,逻辑是:哲学问题基本都是无解的,正因为无解才调动了人的好奇心。而事实证明经济学问题也是无解的,如果经济问题有答案,可预期,那么世界就不会一次又一次地陷入经济困境,比如通胀或通缩,经济衰退或经济危机等轮番在各个国家出现的问题。经济学家所做的,往往不是给经济问题做预测,而是针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归因。既然如此,那么经济学就是一门哲学,不妨取名“经济哲学”。</p> <p class="ql-block">那么问题来了:</p><p class="ql-block">经济学家和哲学家一样层出不穷,提出的经济理念和建构的经济模型五花八门汗牛充栋,为什么那么多经济问题仍然得不到解决?即使能解决也做不到没有漏洞完美无缺。其中缘由是什么?为什么一个国家明明很富有,民众却穷得住不起房结不起婚生不起孩子看不起病农民没有养老保障?为什么富裕的漂亮国要打贸易战,向一场场自然灾害投降,救灾总是失败,还欠联合国的钱不还?是政治问题还是经济问题?为什么发达国家容易出现经济大萧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带着诸多不解和悬疑我打开了三本经济学书籍——《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国家为什么会失败》、《经济学通识课》。</p><p class="ql-block">《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由三位美国经济学家所著;《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不用多说,2024年两位作者因此书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主要讨论两种导致国家成功和失败的政治制度所决定的经济制度;《经济学通识课》是一个英国经济学家写的,它和《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作为了解经济学的通识普及类书籍,值得提一下。二者共同的特点是通俗易懂,兼具知识性趣味性。虽然都属于经济通识,但两者的切入方式和叙述方式大为不同,不能相互代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济学的思维方式》重在罗列介绍重要的经济学概念,并结合图表和事例展开深入浅出的说明和阐释。每一章讨论一个范围,比如成本与选择、供给与需求、外部效应与权利冲突、市场与政府、失业、货币、比较优势、对冲、市场出清、搭便车、价格弹性、美联储等等经常听到的词和身边经常发生和存在的事,但我们不怎么关注的话题。</p><p class="ql-block">每一章结束后都会回顾一下,并给出几道供读者讨论的问题,以这样的方式让读者参与进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特别考验读者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所以每道题我都会试着思考并尽量给出自己的解答,实在回答不了的就搁置,这种让读者亲自参与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的写作创意在某种程度上转变了我们的固有认知,拓宽了读者的知识面,受益良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说《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的切入方式是横向的,那么《经济学通识课》就是纵向的,如果把题目换成《经济学发展简史》也成立,因为它是以经济学发展史为线索从古希腊的经济学萌芽一直讲到当下,涉及40多个经济学理论。</p><p class="ql-block">在介绍不同历史阶段和重大政治转折点出现的经济问题和针对这些问题出现的经济学家以及他们提出的经济原理的同时,还穿插着有趣的经济故事,趣味性很强。两本书当然少不了重叠的经济学概念,但讲述方法大有区别。</p> <p class="ql-block">我当然知道过不了多久就会像其他读过的书一样把它们忘记,但再提起经济学,头脑里不至于一干二净,再也不会对经济学掰扯些啥完全不知道。无论剩下多少,都是知识上的“边际收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过阅读发现自己对经济学曾经有多么严重的误解,其实,经济学是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常识类知识,我们或多或少都在实践经济学,只是没意识到罢了。</p><p class="ql-block">比如有一天空闲时间,你愿意用它读几页书还是愿意跟朋友去做美容然后逛街买买买?做美容需要花钱花时间,逛街买买买也需要花时间花钱,对我而言,性价比最高的是宅家读几页书,或独自出门走一走。金钱支出极少,却赚取了精神收益,还创造了情绪价值,因为听大师说话,或者跟自己聊天,总是比听一个人跟你唠孩子老公化妆品衣服电视剧之类的话题开心,我充分利用了“时间成本”,或者“机会成本”。所以朋友(不是所谓的“朋友”都是真正的朋友)在我追求精神受益过程中一个个被得罪、流失。但我很享受这样的生活方式。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我没有损失,而是获益了。</p><p class="ql-block">再比如我在超市搞促销的情况下买了一些超级便宜但不太需要的东西,后来发现根本用不上,于是送给了楼梯间保洁阿姨,那么这笔钱就属于我的“沉没成本”,而超市的打折行为是“供应价格弹性”特点产生的供给法则造成的。于我而言,花钱买个教训,也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计划用40分钟练习一组瑜伽,练完后发现剩余了5分钟,于是又追加了5分钟,这追加的5分钟也给我带来了健康收益,这部分收益就是“边际收益”。等等诸如此类,生活中有太多事物可以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p> <p class="ql-block">我特别感慨的是,通过阅读经济学能发现一些发人深思的有趣的事,其中之一:在以经济学发展史为线索的《经济学通识课》中,出现了50多位经济学家的名字和他们的经济学著作以及提出的经济学观点,包括如雷贯耳的阿奎那、亚当斯密、马克思、爱德华张伯伦、米塞斯、凯恩斯、哈耶克等等。这个长长的名单中没有一个中国人,对于一个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老大国来说,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稍微想一想就不难发现,这是必然的。中国人并非没有经济头脑,而是特殊的思想地势根本长不出经济学思维。中国自古生活在儒家思想构建的社会秩序中,等级观念森严,重农抑商,搞经济的人在社会中处处被限制、鄙视、排挤,不允许科考,不允许做强做大,怎么可能为经济著书立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样的文化(而不是文明)土壤注定不会产生经济学思维和经济学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中国,谈经济意味着没品位,庸俗,低贱,生生把人安身立命之本弃之如敝履,把跟人的生命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学视为最下贱,最嗤之以鼻的歪门邪道。是统治阶级刻意树立的道德界碑,还是百姓的自发观念?现如今答案已经非常明确。</p><p class="ql-block">经济学出现的前提是自由、交换、盈利,是活跃、平等、契约,在高度专制的环境中经济学不可能成为一门学问。士农工商,四民中唯商最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既然经济学并不能有效解决实际中发生的经济问题,为什么西方有那么多人前赴后继去研究它讨论它,不断涌现出经济学家?这是否说明西方人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被鼓励状态?这个理论不能解决问题就换另一种,这个观念不行再探索新的,他们对待经济学像对待哲学一样,越没有标准答案越讨论得来劲,正如某些人称他们为“吃饱撑得”。</p><p class="ql-block">但谁能否认,正是有一群“吃饱撑得”的闲人,让他们国家各方面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呢?</p><p class="ql-block">环顾我们四周,手机、电脑、电冰箱等等智能系统,哪一样东西的原创者不是无用的思维方式催生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