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系列二】拜年

森林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周德香,女,1939年10月生人。系山东省作协会员,出版有长篇小说《奇人三奶奶》《落凤坡轶事》《马莲花开》《满彩》,散文集《乡土》等多部作品集。</p> <p class="ql-block">拜年。一岁只有一次,它是春节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凡是农村出来的人都经历过,那些琐碎的模式固定的规矩,回忆起来可叹又可笑。正是这些一点一滴的琐事,构成了华夏大地与众不同的文化底蕴,也是世界民族中独一无二的礼仪模式,谁也学不会,谁也做不到,这就是众人仰慕的春节。 </p><p class="ql-block">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过年的旧仪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新花样层出不穷,旧礼教越来越少,拜年磕头基本上消失了。年轻人拿部手机足不出户,可以向全世界的亲朋好友发祝福,从网上摘个段子,词好、意好既带画面又有音乐,多省事呀,想想我们小时候的拜年方式竟是那么可笑。 </p><p class="ql-block">拜年,是从正月初一夜里煮熟饺子开始,那时候过年都是夜里吃饺子,孩子嘛过年兴奋又贪玩儿,睡得迷迷糊糊的就被叫起来,心里烦还不敢说,总是想一顿好饭干嘛非得夜里吃!</p><p class="ql-block">我是独生女,过年总得一家三代一起吃饭吧。还有个规矩,过年这顿饭家里有几口人就盛几个碗,吃奶的小月孩子也盛碗饺子放在他身边,家里有出门在外的也给他盛上碗。比如,二哥德福1947年参军西征,过年时二嫂总按顺序把第四碗饺子给他放在小桌上,第一碗先去屋门口双手举着敬天地神灵,祈求风调雨顺阖家平安,再放到供桌上敬爷爷娘娘,第二碗给公爹,第三碗给婆母。这套程序所有的家庭都一样。所以那时候过年都买新筷子新碗,添碗预示着添人。 </p> <p class="ql-block">煮熟饺子盛好碗不能直接吃,得先磕头拜年后吃饭。我母亲聪明,她总是水饺煮到半熟,就盛上一碗去敬天地神灵,再让父亲端着去给爷爷娘娘(祖宗),回头继续煮锅里的水饺,等父亲回来水饺已煮好盛在了碗里,父母先给祖父祖母磕头拜年,下一步理所当然的轮着我了,可是我生来就不愿磕头,总是揉鼻子揉眼的装睡不醒。祖母就说:“别难为孩子了,擦把脸吃饭。” </p><p class="ql-block">这时候几家近门的男人就开始拜年了,他们可是真磕头呀,都能听到额头碰地的声音。接下来是五服以内的,本院的、本支的、本族的、正式拜年开始了,男的过后是女的,没出嫁的闺女除外。 </p><p class="ql-block">母亲总是提前准备好一笆篮棒子花和花生,迎接来拜年的众人,人群中如有小男孩,就给他一毛两毛的压岁钱。 </p><p class="ql-block">拜年的规矩太多,大潮过去还不算完,因为当年娶的新媳妇不能随着大伙拜年,原因是有个“新人不空手”的说法,不能让家家户户都花钱啊。只能等大家拜完后婆婆,再领着花枝招展的媳妇去那些“关系户”走一遍。</p><p class="ql-block">下午还有拜年的,是那些有特殊情况的人,比如有老人去世的家庭,这种情况过年不早起,不放鞭炮,不早开院门,上午不拜年。直到下午送走爷爷娘娘再出来,还得低着头表现出一种无精打采的样子,见人只挥挥手或抱一下拳但不说话,只拣那些长辈家走走就回家。这是老祖宗传下的规矩,谁也不能搞特殊。</p> <p class="ql-block">正月初一这天夜里盛上水饺开始,直到天黑基本上都是拜年,磕头,拜年,磕头。 加一段真实的趣闻。村西头钢子爷爷十岁丧母,父亲周金库抚养他长到十六岁娶了媳妇,十八岁生了儿子。周金库总觉得与儿媳在一起生活不方便要续弦,钢子坚决反对。周金库不顾儿子的反对,硬是找了个比他大三岁的女人王氏分家另过,这个女人勤劳善良又贤惠,深得庄乡邻里的称赞。</p><p class="ql-block">初一夜里钢子端了碗水饺去父亲家给爷爷娘娘送饭,顺便给坐在旁边的父亲拜年磕头就走了。</p><p class="ql-block">下午那些爱热闹的人照例在村中央大榆树下敲鼓取乐,没事的男人们也都围在周围看热闹,钢子也在其中,这时他继母王氏扭着小脚来在他跟前,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说:“钢子,我给你磕个头吧。” </p><p class="ql-block">这件突如其来的事把所有人都惊呆了,鼓也不敲了,锣也不打了,大家扶起满脸泪水的王氏把她送回家,周金库坐在椅子上大气不出,这个表现证明是他让王氏去的。 钢子在村里的威信一落千丈,连话都没人和他说,好几年抬不起头来。 </p><p class="ql-block">闲言少叙,书归正传,还是说拜年的规矩吧,过了初一就得走亲戚拜年了,这也是有明确规定的:初二走姥娘家,初三走姑家、姐家,妹妹家,初四媳妇回娘家,男的走丈人家,初五走老亲戚,姑奶奶家,老姥娘家(奶奶的娘家)等。该去的必须去,不该去的别乱去。 还得讲个笑话。这年春天在大寺集上,一个中年男子抓住一个青年男孩劈头盖脸地打,男孩一边求饶一边吵着:“你为啥打我呀?……”中年男子只顾打一声不吭。很多路人抱打不平过来劝架,问中年男子为什么打人?中年男子说:“他是我外甥,正月初二去拜年把毛驴拴在俺门口那棵小槐树上,驴把槐树皮啃了个精光,到现在还不冒芽。” 青年男孩听罢赶紧分辩说:“别听他的,正月初二我没去。” 劝架的听了小青年这句话都散了,边走边说:打!打!该打!打得轻! 通过这个段子谁还敢正月初二不走姥娘家! </p><p class="ql-block">初三走姑家、姐家那也是必须的,因为那是女人露脸的日子,午饭后丈夫领着自己的娘家人去院中(院中,指那些近门子)拜年时向人家介绍:“奶奶,这是俺媳妇的娘家哥(或娘家弟,娘家侄)来给你拜年了。” “哎哟!小伙子长得这么好呀,别磕头了,见面就是礼,快给亲戚烫壶酒喝了再走。”这种客套话家家都说得一模一样。 特别是妯娌们多的户,都变着花样的显摆娘家人,一早就翘首盼望今天谁来呀?娘家哥带不带侄子侄女?总得把攒的私房钱悄悄塞给孩子呀。 </p><p class="ql-block">再说件事,不是段子是真事。 东胡同的柱子大爷,他有点鸵背,绰号“锅腰柱子”,他姥娘家是徐家,姐家是徐家,媳妇还是徐家,姑奶奶也在徐家,徐家成了他家的亲戚窝子。</p> <p class="ql-block">按规矩初二、初三、初四、初五连着四天都得去徐家拜年。有一年他想省一趟,上午去了姐家,午饭后由姐夫陪着去给姑奶奶拜年。姑奶奶是个认死理的,看到柱子竟沉着脸问:“咋过晌午来呀?俺管不起你饭吗?” 柱子怯懦地说:“头响午来的。” “头响午来的!”姑奶奶又问:“在哪里吃的饭?” “姐家。” “她家的饭好吃?吃龙肉吗?别去院中拜年了,回去告诉你爹初五让他来走姑家,俺娘家还有人啊!”姑奶奶说着眼圈红了。 从此柱子再也不敢省一趟了,只得四天往徐家去四趟。 不知那个有才的把这事编成了歇后语:锅腰柱子上徐家——熟道。(我们这一带的方言把“上”代替“去”,比方:上哪来?上哪里赶集去?大哥,上县城啊。) </p><p class="ql-block">其实拜年这事从正月初一夜里开始,拖拖拉拉直到正月初十才结束,因为一个户该走动的多着呢,沾亲带故,挚朋好友,干的表的,有过情的,结过怨的,都等拜年这一趟解决呢。 </p><p class="ql-block">我讲的这些都是发生在身边的真人真事,只是年代久远罢了,这就是我们的春节文化,归根结底还是儒家八德中的那个“礼”,听起来呆板,可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信仰。 </p><p class="ql-block">目前世界上已有150多个国家办起了“孔子学院”,这一数字标志着,“孔子学院”作为全球语言文化教育机构,它的影响力之大,覆盖面之广是无法估量的,我们华夏子孙应为有这样的文化而骄傲、自豪。</p><p class="ql-block"> 科技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老祖宗的教诲也是不能忘的,世界教科文卫组织为什么接受我们的春节申遗,主要是我们的春节文化影响力太大了,它值得全世界人民学习,愿我们的春节文化更进一步的发扬光大。 </p><p class="ql-block">中国人,过年的道道儿多着呢,咱慢慢一件一件的说吧。下一节让大家听听——正月初四。</p><p class="ql-block">美篇音乐:春节序曲</p><p class="ql-block">作者写稿:2025.1.19 德州乾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