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简称“鲤”,别名刺桐城、温陵, 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br> 2021年7月25号,福建泉州22处反映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重要地位的遗址共同构成“宋元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遗址”,成为中国第56项世界(文化)遗产。<br> 遗址之一的洛阳桥还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跨海梁式石桥,《泉州府志》称之为“海内第一桥”。 西街是泉州市鲤城区的一条历史文化街区,东起钟楼,西至城西路,全长1700米,宽10米。 泉州西街唐开元年间形成,天祐二年(905年)延伸;1923年改建马路;如今四海游客云集。 开元寺是福建省最大的佛教寺院,位于西街中心,拥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寺内的东西塔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宋代石塔之二。 钟楼是泉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始建于民国时期。它屹立于闹市,造型简约大方,每当钟声响起,便在诉说着泉州的历史。 西街也是泉州美食荟萃之地。 以簪花围为代表的泉州蟳埔女习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p class="ql-block"> 我在泉州很想你!</p> 洛阳桥是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桥,连接台商投资区和洛江区,与河北赵县赵州桥、北京芦沟桥、广东潮州广济桥并列中国古代四大名桥。 泉州洛阳桥,曾名“万安桥”,这里原有古渡口——万安渡。 宋庆历年间(1041年至1048年),洛阳江上修建浮桥;宋皇祐五年(1053年),始建洛阳桥;泉州太守蔡襄再次知泉州后发力,历六年建成。 为官造福,千古流芳。 1932年,改钢筋混凝土桥面;1938年,被日本飞机炸毁;1963年4月,维修通车;1996年10月,恢复古桥旧貌,开放通行。 洛阳桥全长834米,宽7米。桥体“东北—西南”走向,有45座石墩,桥面左右翼以望柱、扶栏。 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洛阳桥是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一。 <p class="ql-block"> 悠悠洛阳街,粒粒皆辛苦。</p> 清净寺,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20世纪90年代列为“中国十大名寺”中唯一入选的伊斯兰教清真寺。与扬州仙鹤寺、广州怀圣寺、杭州凤凰寺合称中国伊斯兰教四大古寺。泉州海外交流重要史迹之一。 泉州香火最旺的当属关岳庙。关帝庙始建于宋代,福建现存规模最大的武庙,主祀关圣帝君。1914年附祀岳王,也称通淮关岳庙。 锡兰王子葛力生夏剌·昔利巴交剌惹在1459年率使团访问明朝,因国内政局变化未能返回锡兰,选择在泉州定居、繁衍生息至今,成为中斯(锡兰现名“斯里兰卡”)友谊的见证。 泉州天后宫,始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是海内外妈祖庙宇中年代最早、规格最高的古建筑,为世界文化遗产“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组成部分。 德济门遗址:泉州古城南城门遗址,始建于南宋绍定三年(1230年),印证了宋元时期泉州海外贸易的兴盛——22处代表性世遗景点之一。 南外宗正司是1130年以来迁居泉州的宋代皇族群体的管理机构,南外宗正司遗址是掌管宋代外居宗室事务的官署和南宋皇族居住遗址——22处世遗景点之一。 <p class="ql-block"> 花巷天主教堂是泉州唯一的天主教堂,尽管泉州有七座基督教堂——我以为他们是好朋友,他们却互认为异教徒。</p> 泉州府文庙是中国东南现存规模最大,包含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建筑形式于一体的孔庙古建筑群。坐北朝南,主体建筑贯穿于中轴线上。 世遗景点之一。 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初名“莲花寺”。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下令全国各州建一座开元寺,遂改名。 相传“守恭梦僧欲化其地为寺,辞曰:‘待桑树生莲花乃可。’不数日桑树尽生莲花,守恭神之,即舍为寺。”因此,开元寺得名“桑莲法界”——泉州佛教三大丛林之一。 开元寺双塔,相距约200米。<div> 东塔名镇国,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为木塔,宋宝庆三年(1227)改建为砖塔,嘉熙二年(1238)重建,改为石塔。高48.24米。</div> 西塔名仁寿,始建于五代后梁贞明二年 (916),初为木塔,北宋时改建为砖塔,南宋绍定元年(1228)改建为石塔。高44.06米。 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之一、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一生中的最后十四年在泉州生活,开元寺里的纪念馆陈列了弘一法师的史料、照片、著作和墨宝。 麒麟壁,也叫戒贪壁,是清代乾隆年间泉州城隍庙的照壁。因城隍庙被毁,于1974年移到开元寺。 清源山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景区总面积62平方公里,主峰海拔498米,与泉州市相依,素有“道教圣地”之誉。 清源山留有大量唐、宋、元时期的文物古迹,包括道教、佛教、大型石雕造像,元、明、清花岗岩仿木结构佛像石室,以及摩崖石刻。 老君岩:中国现存年代最早、最大的道教石雕造像,由一整块天然花岗岩雕刻而成,高5.63米——不愧“老子天下第一”。 清源山弥陀岩西侧兴建“弘一大师之塔”,塔内安放着大师的舍利子。 天湖:清源三峰峡谷,是清源山的蓄水工程。 南台岩:右峰之巅三教合一的景点,有儒教的魁星阁、道教的三清殿和佛教的大雄宝殿。 清源洞:清源山顶峰,被称为“第一洞天”,传说吕纯阳曾在此修真。 “三世佛”是指过去佛、现在佛和未来佛。<div> 浮雕位于碧霄岩,三尊佛像并排坐于窟中,像高各为2.30米,宽1.63米,两手掌心向上交叠,平放腿间。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依天然岩壁雕凿而成,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喇嘛教“三世佛”石雕造像,也是13世纪藏传密教的重要遗产。</div> 矗立在天柱峰上的瑞像岩石室,创建于宋元祜二年(1087年)。石室内的宋代石雕释迦瑞像,以天然崖璧雕凿而成。 据说“第一山”是米芾游历江苏盱眙南山时所写。<div> 绍兴年间,尚书李邴隐居清源山,又喜爱米芾墨宝,于是让人拓印“第一山”三个字,移花接木。</div> 千手岩。 欧阳书院。 伊斯兰教圣墓,位于泉州市灵山南坡,始建于唐高祖武德年间,与沙特阿拉伯麦地那的穆罕默德圣墓、伊拉克纳贾夫的阿里圣墓齐名,被称为“世界伊斯兰教的第三圣墓”。<div> 伊斯兰教圣墓按照“头北足南,身体侧卧,面朝西方”的穆斯林规制依山而筑,由一圈半月形的回廊环抱两座石墓,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两位门徒“三贤”和“四贤”的墓葬。</div><div> 世遗景点之一。<br></div> 墓旁有座风动石。 承天寺,又名月台寺,初名“南禅寺”。南唐保大末年(957年)建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与开元寺、崇福寺并称泉州三大丛林。 弘一法师早年驻锡与圆寂化身地。<br> 连接晋江市和南安市的安平桥,桥长约2255米,俗称“五里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div> 有了洛阳桥的成功经验,其后百十年,遍布泉州的海口港汊纷纷效仿、造桥成风。</div> 安平桥是世界中古时代最长的梁式石桥、中国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天下无桥长此桥”。 桥面宽3至3.8米,用 4至8条大石板铺架。石板长5至11米,宽0.6至1米,厚0.5至1米,重4至5吨,最大的石板甚至重达25吨。 共361桥墩,用花岗岩条石横直交错叠砌而成,有长方形、单边船形、双边船形等不同形式。 桥的入口处筑有白塔,平面呈六角形。 桥端有望高楼,上书“金汤永固”。 安平桥既是一座历史之桥、文化之桥、商贸之桥,也是一座友谊之桥、合力之桥。 西湖公园繁花锦簇,波光潋滟,湖光山色浑然一体,营造出泉州市区良好的生态环境。 枫林岛上的刺桐阁,以恢宏博大的气度统领全园。 <p class="ql-block"> 古朴典雅的桃花岛,人见人怜,小家碧玉。</p> 仿造颐和园又长于17孔的21孔桥。 有松柏园、棕榈园、竹园等五个专类园,建立了“国际友谊林”、“国际少年友谊林”、“青少年文明绿园”、“义务植树林”等十三片纪念林。全园植物品种达三百多种,并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联合国迪拜奖”等诸多奖项。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是一座反映中国大陆与宝岛台湾历史关系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馆内设有《闽台缘》主题展和《乡土闽台》专题展。 博物馆广场由馆名卧碑、倒影池、音乐喷泉、九龙柱、七彩灯柱等组成,利用天然石板材的颜色和特制红砖,分隔出醒目的图案,又与主体建筑融为一体。 博物馆集收藏、展示、交流和服务等功能,也是研究大陆与台湾关系史特别是闽台关系史的重要学术机构。 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军事广播喇叭。 馆内藏品总数21080件(套),珍贵文物数592件(套),2022年度观众总数逾30万人次。 泉州真武庙始建于宋代,被称为玄天上帝八闽第一行宫,有“小武当”之称,在福建道教历史上有重要地位。 神话传说,真武大帝既是天宫二十八宿中的北方神,又是水神、海神兼冥王,后被道教所崇祀,与青龙、白虎、朱雀合称四方之神。<br> 北宋,泉州海外交通昌盛,海神玄天上帝曾被祭海;至南宋,主祭对象渐被妈祖替代。 1533年,晋江知县韩岳所立“吞海”碑。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迹,世遗景点之一。<br> 龙岩市连城县境内的冠豸山,地处福建省西南部、武夷山脉西南段,毗邻江西、广东两省。 石门湖位于冠豸山东南,湖水光滑如镜、犹如镶嵌在险峰奇谷之间的翡翠,荡舟其中好似置身山水画间。 这里有世界悬崖跳水比赛的跳台和相关体育文化展示。 乘船游览,欣赏两岸的奇峰怪石,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生命之门”。 崇山峻岭间的飞天表演。 鲤鱼背因整座山形像鲤鱼而得名,是从石门湖抵达长寿峰的必经之路。 游客步道266级台阶,高低落差60多米。为降低难度,冠豸山管委会在鲤鱼背步道旁的山涧里建了自动扶梯。以峡谷结构为基础,扶梯共分3段,成为冠豸山的又一网红打卡地。 冠豸山以丹霞地貌为主,相对高度介于150至310米之间,整体地貌向南东方向倾斜。 长寿峰上长寿亭。 “生命之根”。 长寿峰索桥长105.8米,宽2.3米,桥面与谷底高差约60米,天堑变通途,360度景观尽收眼底。 神秀谷宽2-5米,长约280米,谷内有多处摩崖石刻,是冠豸山主峰灵芝峰与五老峰之间的天然裂隙,也称“一线天”。 在一线天磴道终点,有一块摩刻赵朴初题词“造化钟神秀”的岩石。 五老峰位于冠豸山的中心位置,山顶平坦开阔,可容数百人。 灵芝峰:海拔660.8米,其形状酷似一朵千年灵芝。灵芝峰不仅是冠豸山标志性景点,也是游客们攀登的目标,登顶俯瞰九曲文川。 冠豸山在宋代被称为“东田石”,元代时因其山形宛如绽放的荷花而被命名为“莲峰山”。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代县尹马周卿率队千人上山,开发并命名了苍玉峡、云栈、丹梯等十三处景点,以篆文、隶书刻石留念,其中一处名为“冠豸”。此后,“冠豸”之名逐渐取代了“莲峰”。 清咸丰八年(1858年),太平天国余部千人进攻连城,连城县令随同数千群众登山避难。太平军攻上冠豸山,造成三千多群众惨死。<div> 圣旨牌坊即朝廷诰封在此阵亡的县衙官兵和群众。</div> 冠豸山是连城最具书香的地方,古书院鳞次栉比。<br> 东山草堂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位于灵芝峰下。谢浚羡慕司马迁游历天下,赴南京、苏州、襄阳及江西、广东、广西等地游学,后归隐于冠豸山,筑东山草堂读书授课,时人称其“东山先生”。 乾隆十一年(1746)夏,连城知县、安徽宿州人秦士望带头在冠豸山六逸草庐遗址兴建了五贤书院,也叫豸山书院,奉祀的儒学“五贤”分别是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br> 凝碧山房昔为“五贤书院”之一。 <p class="ql-block"> 福建连城是客家人重要的聚居和发源地之一,这里是连城博物馆里的客家方志馆。</p> 连城世代传承着深厚的客家文化,以及源自中原的独特且壮观的古老习俗。闽西地区的客家民间艺术种类繁多,以闽西汉剧和提线木偶为代表。 “龙岩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陈列着“冠豸山—丹霞地貌与客家文化”科普展览。 “明清牌匾陈列馆”里,原收于东山草堂的林则徐书赠谢氏的“江左风流”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