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台山草坪里。</p> <p class="ql-block">水步镇位于台山市北部,东与新会区相交,南与四九镇、台城街道、白沙镇接壤,西与开平市相邻,北与大江镇相连。全镇总面积111平方千米,下辖密冲、芦霞、独冈、冈宁、联兴、荔枝塘、下洞、甘边、灌田、大岭、横塘、步溪、长塘、乔庆、天狮坡、新塘、井岗、长坑、茅莲、罗边20个行政村和水步圩1个居民社区,297个村民小组。户籍总人口4.6万多人,常住人口4.4万多人,其中外来人口2万多人。有旅外华侨、港澳台同胞7.7万多人,分布在世界40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水步镇加大对民生事业投入,先后被评为广东省文明镇、广东省卫生镇、广东省教育强镇、广东省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示范点、国家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广东省新型城镇化标准化示范点等称号。</p> <p class="ql-block">明</p><p class="ql-block">弘治十一年(1498年)</p><p class="ql-block">新会县文章都排年李保田等人呈文建议划出新会文章、德行诸都"置县治以控制,立学校以教化"。巡抚两广左都御史邓廷璜根据李祖田等呈文所议,具本奏请朝廷批准设县。获准。翌年二月,正式设置新宁县。隶广州府管辖。全县分设德行、文章、平康、锉峒、海宴、潮居、泷水7都60里。今水步境时属德行都平安、独冈、良田3甲和文章都罗塘、纸山、良含3甲。</p><p class="ql-block">正德年间(1506~1521年)</p><p class="ql-block">始建宝兴圩。由黄、谢、彭、叶4姓共10户合股建铺为市,故名"十份铺"。后取"物华天宝,人和地兴"之意易名"宝兴圩"。</p> <p class="ql-block">嘉兴四年(1799年)</p><p class="ql-block">始建水步圩,时称"水步头圩"。</p><p class="ql-block">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p><p class="ql-block">始建新荣市。经清代举人刘维甲、盘荣光、麦宝源发动,由彭、叶、黄、刘、盘5姓10户率先筹资创建,初称"十户圩"。</p><p class="ql-block">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p><p class="ql-block">新宁铁路新宁城至公益段建成通车,设车站在新荣市侧(今新市路与同兴里之间)。</p> <p class="ql-block">中华民国</p><p class="ql-block">民国17年(1928年)</p><p class="ql-block">兴建公和市。时由刘协维、骆义湛等21人发起,共集合刘、黄、雷、林、骆、廖、李、许、汤、陈、盘、蔡、彭13姓72户(堂、祖)入股70股共35000元广东通用银兴建。</p><p class="ql-block">是年台城至大江公路建成通车。是年建立水步圩碉楼。</p><p class="ql-block">民国19年(1930年)</p><p class="ql-block">冈宁圩建成。冈宁圩初创于1923年,始以竹、木、葵搭棚为铺,1927年农历九月毁于一场大火,翌年,由独冈乡水口村黄姓华侨发起重建冈宁圩,聘请广州著名建筑师黄大韶(独冈英管村人)主持建圩工程,建成中西合璧混凝土结构二层楼房商铺102间及碉楼一座、码头一座。圩名寄意"地属独冈乡,辖于新宁县"。</p><p class="ql-block">民国24年(1935年)</p><p class="ql-block">台山县调整区级设置,全县设置22个区。今水步境分属第一(县城)区、第二(公益)区、第三(新昌)区。后于民国34年又将22个区缩编为10个区,今水步境分属一区、二区、四区。</p> <p class="ql-block">水步是台山重点侨乡。1998年侨情调查,祖籍水步的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6.3万人,分布世界38个国家和地区。水步华人、华侨崇学敬业、人才辈出,为居住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涌现出一批杰出的人物,如学界有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教授、美国宇宙航空局专职专家、美国1995年"最佳大学教授奖"获得者李权鸿等。水步旅外乡亲素有爱国爱乡传统,改革开放后,旅外乡亲热心捐资家乡兴办公益事业和投资办实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镇境地质古老,地层稳定,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为古兜山脉拥托,西为潭江依傍,中间台地、平原错杂其间。镇内山地主要为丘陵构成,呈缓坡起伏,蕴藏水晶、钨、黄铁矿、硫磺矿、高岭土等矿藏,野生动、植物物种多样。全境最高点为烟斗尖,海拔500.2米,最低为潭江平原,临江耕作区为1.1米。境内河流主要有长坑河、水步河、双门河,三河在境总长47.3公里,依次布于镇境东、中、西部,均自南向北横贯镇境汇入过境河潭江,为人类活动提供灌溉和舟楫之利。据明嘉靖版和清光绪版《新宁县志》记载。古有县道自县城西门,经水步、大江而过新会,古独冈渡更是新宁县明清时期的重要津渡。</p> <p class="ql-block">镇境岩性结构主要为砂页岩和花岗岩。东部有大量泥盆纪花岗岩出露,为现代建筑工程提供石材。地表出露地层以新生代第四纪红壤沉积层和沉积物分布最广。1980年土壤普查,全镇耕作土壤4.24万亩,成土母质主要是第四纪红壤和河流冲积物。水田土类为水稻土单一土类,土种15个,按耕作层土质分为泥肉田、泥田、泥骨田、沙泥田、沙质田、冷底田、鸭屎泥田、泥炭土底田和泥炭土田9个土种。</p><p class="ql-block">镇境地处低纬度,在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受海洋性气候调节明显,长年温暖湿润,雨热同季期长,光、热、水资源充足,少霜无雪,终年可满足双季稻和各种农作物种植要求。年平均气温21.6~22.8℃,隆冬1月,平均气温10.1℃,盛夏7月,平均气温32.2℃,极端最高气温37.2℃,极端最低气温﹣0.1℃。年均日照时数2006小时,最高值为2430小时,最低为1719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940毫米,年降雨量最大2819毫米、最小987毫米,年蒸发量1546毫米,无霜期363天。受季风气候影响明显,冬春气温年际变化率大,雨量季节分配悬殊,干旱、低温阴雨、台风、雷暴、寒露风等灾害性天气时有发生。</p><p class="ql-block">历史上,水步人民为适应环境、利用自然、抗御灾害、开发生产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至明代,筑陂拦水,凿渠引灌,种粮植麻,酿酒纺纱、建圩营商,积聚了较为雄厚的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发展经济,创造财富的能力。但受时代和制度的局限,社会生产力水平仍相当低下。中华民国初期,政局动荡,但民间社会总体安定,社会生产力一度呈现缓慢上升趋势。</p> <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台山解放后,水步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清匪反霸、土地改革和合作化运动,铲除旧社会的积弊,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和新型的生产关系,广泛地动员民众,凝聚社会力量,兴修水利,有效地控制了旱灾水患,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共水步镇委、镇政府把握机遇,带领全镇人民以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精神,努力搞活经济,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国内市场为依托、以乡镇工业为主体、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全面协调发展镇域经济,开创符合水步实际、富于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水步人民久被压抑的商品经济意识和聪明才智重新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短短数年间,兴办了大批乡镇工业。在此基础上,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把产品推出去,参加国际大循环。工业行业从原来的刀具、农机具、小五金向家用电器、金属制品、塑料制品、玻璃制品、体育器材、针织制衣等多行业开拓发展。在高速发展工业的同时,农业也从传统劳动力密集的粗放经营转化为技术密集的集约化经营,不断加强综合开发,优化产品结构,发展优质、高值、高效农业。养殖业成为农业的主导产业,塘鱼、禽畜养殖成为农民创收增收的主要途径。进入90年代,全镇逐步形成了优质稻、蔬菜、水果、塘鱼、三鸟、生猪等六大生产体系并形成了一批以"公司+农户"模式的养殖基地,引导农村千家万户走上社会化专业生产轨道。伴随工业的快速发展,镇区城镇化建设和第三产业也相应加快发展。从80年代中期起,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开始以"三自理"(自理粮食、自理居住、自理职业)形式进入镇区定居务工经商,由此加快了民间资金向镇区聚拢,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兴起和城镇建设的发展。时至今日,水步工业正往高新技术产业迈进,涌现了如松田电工、鸿特精密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镇境传统农业主产品为水稻、蔬菜、瓜果、甘蔗、玉米、薯类、豆类等;养殖业以三鸟(鸡、鸭、鹅)、淡水鱼类和生猪为主。搞好粮食生产一度成为水步农业的"重中之重"。</p><p class="ql-block">水步商业历史悠久。明代,已形成了马蹄冈、独冈、宝兴、古岭等圩市和独冈渡等津渡。清代及至民国初期,相继兴建了水步圩、新荣市、公和市、冈宁圩等集圩。特别是20世纪初,新宁铁路和台城至新昌、台城至公益公路开通后,以侨资为主的民间资金涌向商业、服务业,促成了境内宝兴、水步、新荣、公和、冈宁5个集圩长达二三十年的繁荣兴盛。苏杭铺、米铺、油糖烟酒杂货铺、日用百货铺、糍饼铺、生果铺、药材铺、图书文具店、家私木材铺、金铺、当铺、茶楼、旅店等行铺蓬勃兴起,成行成市。</p><p class="ql-block">城镇建设快速发展。坐拥区位优越、交通便捷两大优势的镇区水步圩城镇建设以倍数速度扩展,新增了竹颐院、文德里、同兴里、高岭等商住区和以工业开发为主的文华综合开发区。</p> <p class="ql-block">教育文化体育卫生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教育向为镇人所重视。镇人重视教育事业投入,镇内有设有一家初级中学和三家小学,即广州大学台山附属中学、水步镇中心小学、义育小学和井岗小学,三家学前幼儿园,分别是教育幼儿园、新城幼儿园和教育幼儿园分园。近年来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设立奖教奖学基金,近年来,广州大学台山附属中学中考成绩一直位居市农村中学前列。2021年底,顺利通过省"教育强镇"复评。</p><p class="ql-block">民俗文化、乡土文化底蕴深厚,灿烂多姿。清代,兴起了洞口观音庙庙会,古岭街盂兰节、释迦诞唱戏以及逢年过节请神游村、跳禾楼、唱木鱼等民俗文化活动,民国时期,兴起民间办刊,报道乡讯社情,张扬良俗新风。</p><p class="ql-block">水步镇文化站2000年被评为广东省一级文化站。现全镇有水步侨刊社、水步武协和民间曲艺社等文化体育团体;有业余通讯员、文艺作者100余人;有农村文化室190个,有影剧院1个,电影放映队1个。</p><p class="ql-block">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1986年,华侨港澳同胞捐资建成了水步卫生院新医务大楼﹣﹣水步雷登医院。1994年7月,水步卫生院被国家卫生部评为一级甲等医院。1999年,水步镇获评广东省卫生先进镇。2000年水步卫生院被评为省级卫生院建设先进单位,为全江门市首个获此殊荣的乡镇卫生院。</p> <p class="ql-block">林棠旧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棠曾任毛主席、周总理英文翻译)</p><p class="ql-block">林棠(1907-1996)</p><p class="ql-block">原名:林树棠号:举远</p><p class="ql-block">广东台山草坪村人</p><p class="ql-block">个人成就</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林棠被委任为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回国后,他办了转移组织关系,由美共党员转为中共党员。1949年11月至1951年初,在中共中央统战部学习与工作;</p><p class="ql-block">1951年3月被派到中央对外联络部工作(原中央对外联络部副局长)主要负责与美、英、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共产党的联络外交工作,接待这些国家的共产党首脑人物来访、陪同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这些国家,并曾为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做过多次重要会谈、会议的翻译等。</p><p class="ql-block">个人生平</p><p class="ql-block">1921年小学毕业后赴加拿大随父生活,入读英文小学课余在餐馆打工。1923年随父转赴美国波士顿,先后在华侨饭馆和洗衣馆工作。1925年林棠参加了中国国民党,参与筹款支援国内"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和香港海员大罢工等工作。同年秋又随父转往纽约市。国内北伐宁汉分裂期间,林棠因参加了反蒋介石派活动而被开除了党籍。后来,他参加了美洲华侨拥护中国工农革命同盟军,并任纽约分部书记。</p><p class="ql-block">于1928年春参加了美国共产党,并一直在美共与在美的中共领导人如饶漱石、唐明照、徐永英等的领导下工作。</p><p class="ql-block">1935年至1938年,林棠任反帝大同盟纽约华人支部主席、国际劳工保卫会华人分会和华侨工人群众组织"华工中心"领导机构执行委员;1940年冬至1947年夏先后任美共纽约市"中国语小组"组长(华人支部书记)、纽约《美洲华侨日报》编辑、副社长兼总编辑;</p><p class="ql-block">1945年至1949年任美共中央中国局委员;</p><p class="ql-block">1947年至1949年任纽约华侨洗衣馆联合会干事等等。</p><p class="ql-block">1949年8月,林棠奉命回国,作为美国华侨候补代表,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p><p class="ql-block">于1996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p><p class="ql-block">其骨灰安放于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红军墙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台山中央大街。</p> <p class="ql-block">梅家大院。</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汀江圩位于台山市端芬镇大同河畔,建于1932年,是当地梅、丘、曹、江等10余姓海内外乡亲集资兴建的集圩,占地面积30亩,108幢二至三层的骑楼建筑呈长方形排列,整齐划一,中间有约10亩空地,俨然一座小方城。建筑群采用中西结合的建筑形式。最具特色的是立面的装饰艺术,由旅居海外的华侨汲取侨居国的建筑风格,结合中国建筑传统而设计建造。汀江圩华侨建筑群是台山现存较为完好的柱廊骑楼式建筑之一,是台山侨乡圩镇建筑的一大特色。2002年7月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汀江圩的由来</p><p class="ql-block">圩市就是农村的市集,是农民进行物资交流的场所。端芬镇的圩市建设历史悠久,多设在村落密集及水陆交通方便的地方,有"无人烟处不立圩"、"无水不立圩"的说法。"等圩"是一种乐趣,既可"饱眼福",又可"饱口福",还可以聚亲会友。侨圩是各类影视剧组青睐的取景地、题材库和"天然影棚"。</p><p class="ql-block">上泽圩</p><p class="ql-block">上泽圩位于台山端芬镇上泽村委会,上泽河畔。据明嘉靖廿四年(1545)《新宁县志》记载,上泽墟,在锉峒都上泽栅,为全县13个墟之一。主街道长约300米,两侧现存中西合璧的骑楼建筑83栋,街道中间有圩廊。数百年来,乡民依然传承着逢4、9日等墟的习俗,是台山侨圩的典型代表与"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山底圩</p><p class="ql-block">端芬山底圩的前身叫象岗圩,清康熙年间始建于今石嘴村边的象岗山。当时与上泽圩距离太近,遂将圩址迁至山尾西头常安村之后山附近,称山颈圩。但是山颈圩因与塘头市太近,乃将圩址再迁至端山脚下的山底朗。1777年山底圩立成,现存的骑楼有130多座,由古到今是端芬的商业交流中心。</p><p class="ql-block">西廓圩</p><p class="ql-block">西廓圩,位于台山市端芬镇大同河北岸,靠近西廓村故名,始建于清嘉庆年末(1820),1922年开始建墟,前后共建有60多间两到三层带骑楼房子铺位,整体排列成方形。既有欧美的建筑风格,又体现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骑楼建筑。开有金铺、打铁铺、油糖杂货店、茶楼等,设二、七为墟日,一片繁荣</p> <p class="ql-block">海口埠</p><p class="ql-block">海口埠位于台山市端芬镇大同河与端芬河汇合处,是清咸丰三年(1853年)端芬附近的梅、黎等十个姓氏家族联合筹建的圩市,初名"十户圩"。最早漂洋过海到世界各地谋生的台山人,均从海口埠码头搭乘驳船到广海湾换乘大船出洋。由于当地人习惯把河叫作海,故称为"海口埠"。</p><p class="ql-block">大同市</p><p class="ql-block">大同市位于台山市端芬镇大同河北岸,靠近大同桥。原由阮、梅、曹、江等多姓股东于1922年开始建圩,乡人来此经营,寄意自由公平、兴旺发达,故依圩旁的河名称"大同市"。大同市的店铺均为二三层中西合璧骑楼建筑,主街呈"回"字形。农历一、三、六、八为圩日,市场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筹建准备</p><p class="ql-block">1930年初﹣1931年6月</p><p class="ql-block">规划建设</p><p class="ql-block">汀江圩共分成六墩,在大同河(汀江)边的为一、三墩、对面为二、四墩,毗邻大同市的为五墩、对面为六墩,中间是一个大广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同河(汀江)</p><p class="ql-block">今日我们见到的"梅家大院",就是按照这个平面图的图则建造起来的,中间宽阔的广场(大院)就是这样绘就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招股定铺</p><p class="ql-block">《汀江圩招股开办章程》规定:"本圩股份,凡属中华国籍人,无论个人或团体,均得附股,但外国人不收";不收"零碎股";"每股广东毫银五百元","每股给回铺地一间,其铺位以拈阉法定之"。</p><p class="ql-block">动工兴建</p><p class="ql-block">1931年6月</p><p class="ql-block">1931年6月,"台山县政府训令建字第一二三七号":"现奉广东建设厅指令第一零一号,内开呈附均悉,所缴修正简章,大致尚合,应备案,仰即转伤知……该董事会,即便遵照。"</p><p class="ql-block">《汀江圩立案简章》:</p><p class="ql-block">第二十一条:每铺长八丈(内包骑楼),阔十七桁,另墙。</p><p class="ql-block">第二十二条:每铺面前须建筑新式骑楼,其深以十英尺为度,高以十四英尺为度。</p> <p class="ql-block">建成开业</p><p class="ql-block">1932年10月</p><p class="ql-block">汀江圩于1932年10月11日正式开业。定农历五、十为圩日。三年后汀江桥建成。一桥飞架,汀江两岸变通途。从此,汀江圩更趋兴旺,每逢圩日,熙来攘往,人山人海,货如轮转,乡民称之"老虎圩"、"小广州"。</p> <p class="ql-block">汀江圩的骑楼商铺既有二层高的</p><p class="ql-block">更多的是三层高,都是钢筋水泥结构的建筑物,非常坚固,</p><p class="ql-block">形成了波浪起伏状的天际轮廊线。楼房的屋顶都是中国传统的硬山顶,青砖瓦顶,中式木门,正面原来都有中式的堂号、店名,柱子写满了中文广告和各楼房的立面建筑造型五花八门。</p><p class="ql-block">汀江圩的商铺主要由美洲华侨投资建设,因此,西式的建筑元素被大量地采用,各商铺的"门面"、窗户、阳台等多是希腊、罗马、西班牙等国的建筑风格,高高的柱廊、圆圆的拱券,大气端庄。山墙上还有西方建筑中经常采用的、以巴洛克风格为主的山花。</p> <p class="ql-block">有的呈三角形、长方形,有的呈圆孔形、曲线形,有的还有各种灰塑图案,十分精美;阳台的造型小巧玲珑、栏杆有直线、波浪状、交叉状等形状,十分精致。外挑的阳台装饰性大于实用性,观赏性强;内进的阳台几乎都采用了罗马的柱式和拱券式建筑结构,既实用又富贵华丽;骑楼吊顶的天花构图丰富多彩。</p><p class="ql-block">汀江圩的洋楼建筑,却百分之百出自本乡本土的农民建筑工匠之手。华侨股东们除了提供资金外,将相关建筑的照片或印有西方建筑的明信片寄回家乡,家里的亲属把这些材料交给建筑工匠作参考和设计,亲属也提出意见和要求,边施工边修改。这些洋楼就这样在农民建筑工匠的手中建造起来的。</p> <p class="ql-block">后语</p><p class="ql-block">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一块块展板,见证了汀江圩的兴起,记录着汀江圩文化的发展。通过展览,大家对汀江圩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p><p class="ql-block">侨圩是台山侨乡文化的瑰宝,旅游开发的名片,十分珍贵。汀江圩(梅家大院)作为华侨建筑的典型代表,更应加强保护,开发利用。政府、社会各界应多方合力,为汀江圩的发展出谋划策,贡献力量。</p><p class="ql-block">期待大家对汀江圩的关注,共同保护侨圩资源,弘扬华侨文化精神,让汀江圩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p> <p class="ql-block">汀江</p><p class="ql-block">汀江,又称洋汀河、大同河,是大隆洞河的中下游部分。大隆洞河位于台山市中西部,又称大同河,旧名挫峒河,发源于大隆洞山系的婆髻山。其干流穿过隆文腹地后汇入大隆洞水库,出水库后向北流经墩寨,折向东横贯端芬镇中心地区,在海口埠与支流端芬河汇合,至广海及斗山二镇间与冲萎河、斗山河交汇后,原来从三夹海口出南海,联港澳及外洋,1964年三夹口处建成烽火角水闸后,改道由广海湾汇入南海。大隆洞全长60公里,流域面积709平方公里,是台山第一长河,也是水量最丰富的河流之一。</p> <p class="ql-block">黄金水道</p><p class="ql-block">大隆洞河上游(墩寨圩以上)为山丘,河床坡陡,水流湍急,水力资源十分丰富,1959年在这儿建成了著名的大型水库﹣﹣大隆洞水库。汀江圩所在的汀江河段,河面宽阔,水深流缓,可航行60吨以下的火轮船。在以水道为主要运输手段的年代里,汀江不仅成为汀江圩及周围圩市货流其畅的主要交通之路和集散地,来往港澳、省城(广州)、佛山等地的船只,载运着国内外的各种货物,由此上岸运往市场,这里客商云集,"商船夺港归"。汀江圩建成后,能长期保持繁荣兴旺的景象,汀江功不可没。所以,汀江流域乡人视汀江为"母亲河"、"黄金水道"。</p> <p class="ql-block">貨運</p><p class="ql-block">汀江圩选址汀江边方便建圩物资的运送。当年,端芬的华侨多在北美洲谋生,不少人从北美洲或香港购买"红毛泥"(水泥)、钢材、彩色玻璃及地砖等建筑材料,主要通过水路,经香港、江门转运再用木船或火轮通过汀江运抵新址,供应新圩建设之需。据江门海关一份资料显示,1930年和1931年两年间,经江门海关进口的钢材超过了20万担,进口水泥更多达45万担。这些水泥和钢材,其中有一部分用于兴建像汀江圩这样的侨圩。这两年正是汀江圩建设的高潮时期,对钢材、水泥等的需求是大量的,没有充足的货物供应,汀江圩要在1932年10月建成开业,那是根本不可能的。</p> <p class="ql-block">碼頭</p><p class="ql-block">据筹建汀江圩《公牍》记载,"汀江水路下经三叉海以达港澳,陆路北沿台海公路可出江门北街",说明汀江是早年端芬先侨出洋谋生的重要通道。在本地人称"水步头"的旧汀江圩码头旁,是上个世纪70年代供销社建的食堂,在这之前的建筑物是专为出洋谋生的乡亲办理"签证"的地方。所谓"签证",也就是在一张证明书上盖上殷实诚信的商号的印鉴作为"担保";之后,他们便在"水埗头"坐上"大船仔",经海口埠去广海,然后转乘大船去香港、澳门,再远走南洋或美洲。</p> <p class="ql-block">汀江桥</p><p class="ql-block">讲汀江而不讲汀江桥,是不完整的。这不仅因为汀江桥造型别致,是不可多得的景观;而且因为汀江桥同汀江圩连为一体,不可分离,是汀江圩同汀江河两岸众多村落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汀江圩的交通命脉。</p><p class="ql-block">洋汀,古渡也。为挫广两都交通咽喉。伊古以来,所藉以交通</p><p class="ql-block">者,只有一横水艇而已。还来汀江两岸,人烟稠密,往来频繁,横水渡艇之不适用也久矣。如欲为民策安全,为地方谋治安,为行旅图利便,非建筑巨桥以济之,断断乎不可也。查汀北居民,过江采樵者,日以千计,汀南居民,过江趁市者,亦不下数百人。争先恐后,仓惶拥挤,难保中流一叶无及溺之虞。前清光绪八年十月,樵人晨渡,舟子失手,百余男妇,溺毙者六十余人。迄今言之,犹有余痛。自兹以后,众议虽限制该艇载人不得过多,但人口日增,行者益密,失足落水之事,仍时有所闻。此关于民众之安全而不能不建桥者一也。况汀南乡落密迹,大隆反正以还,盗贼滋多,如那仁、那泰、那亮各堡,掳劫频盈。汀北团练,虽欲尽披发缨冠之谊,不免有望洋兴叹之情,纵或勇往渡河,而夜深水阔,需时颇多,窃愁援兵未至,而盗贼已远腿矣,庸有济乎!此关于地方之治安不能不建桥者二也。尤可恨者,走卒想程,贩夫赶市,病者求医,往往为渡艇阻误,因而发生祸害者,不知凡几,犹忆民国十六年五月,有阳江奥夫送客而归,舟子拒渡,不得已游泳过河,竟遭没顶,呜呼,惨矣!即以樵人而论,每当秋冬期间,负薪者沿途排列,直达里余之远,待至落日,未许问津,当此之时,负重不胜其疲,饥寒复相因而至,其痛苦确有不堪言者,此关于行族者之利便而不能不设桥者三也。同人等鉴斯三者,生长是邦,利害同之,因特发起建桥。当经呈请县政府核准,派员测绘在案。但事体重大,需就不下数万元,不合群策群力以赴之,难期藏事。伏型邦人君子,海外侨胞,踊跃输将,成斯巨举。万众利赖,不年不朽,青基于此,在昔编桥渡蚁,犹蒙显报,况筑此长桥,可以渡已渡人渡众生者乎?其获报当如何也?是为序。</p><p class="ql-block">注:梅建行、梅炳然两位先生是汀江</p><p class="ql-block">桥的建桥功臣,他们亲自拱写的《洋汀渡建桥劝损序),至今仍竖立在汀江桥头。</p> <p class="ql-block">友爱堂</p><p class="ql-block">汀江圩73号,"友爱堂"旧址。友爱堂是由汀江圩所有屋主和基督教会筹建的慈善机构,在汀江圩规划时,此地已规划有慈善功能,可见当时汀江圩的规划完善。友爱堂在每天上午九点和下午三点,都会准时开放免费餐食,供附近有需要的乡亲食用,同时还为乡亲提供义诊服务。友爱堂是完全将我们中国儒家传统思想的乐善好施与西方教会的博爱式慈善融合在一起,非常实质性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p> <p class="ql-block">梅炳然医务室</p><p class="ql-block">汀江圩12号,"炳然医务所"旧址。屋主梅炳然是医务所的主诊医生,汀江圩建圩的发起人之一,同时也是汀江圩第三届理事。炳然医务所为友爱堂提供会诊服务。</p> <p class="ql-block">再到大赤坎儿买点儿叉烧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