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摄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龙蛇交接,岁月更迭。转眼间,感觉龙的威严与力量尚在心中回荡,蛇的灵动与智慧已悄然来临。告别龙年的辉煌,迎接蛇年的新篇,带着龙的祝福与蛇的机敏,人们又迎来了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情感交流的重要载体一2025年春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春节是内涵最为深厚、内容最为丰富、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中国传统节日。每逢春节前后,全世界华人都会围绕着辞旧迎新、祈福纳祥、团圆和谐的主题欢庆这一佳节。数千年来,春节不断维系和强化着个人、家庭和国家的情感纽带,对中华文明的绵延赓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海外传播范范围的日趋扩大,春节已成为世界普遍接受、认同和欣赏的为中华文化符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春节,习俗又称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历史发展中,虽然有一些习俗有所变化,但其核心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始终保持有序传承。春节是中华民族的原创文化,却并非中华民族的独享文化。随着人口的迁移和文化交流,春节传播范围不断扩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近年来,春节已走出国门、融入世界,受到世界各国普遍接受、认同和欣赏。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农历新年。近年来,每逢春节,世界各地纷纷点亮“中国红”,开展舞龙狮、写春联、挂灯笼、包饺子等庆祝活动。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4年12月4日,“春节一一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不仅意味着中华文明理念世界感召力的增强,也进一步坚定了文化自信,为全球文化交流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增进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春节愈益成为全球共同的节日,既是“中国年”,也是“世界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春节申遗成功是中国年走向世界的标志性事件。“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春节申遗成功不仅是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肯定,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的国际认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对内,申遗成功会使春节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政府、社会各界会投入更多资源用于春节文化的保护、研究和传承工作。这有利于春节相关的传统习俗、技艺、艺术形式等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同时也可能激发人们对春节文化的创新,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推动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让中国的年味更浓;对外,将进一步促进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有利于其他国家民众更好地认识中华文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年是中华文化的浓缩,年是中国人抹不去的心结,中国年俗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年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 绝对是一年所有节日当中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深刻的文化体验,凝结着民族的文化血脉和家国情感,记录着社会发展与时代变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从历史上与“年”的概念初次邂逅到名称、习俗与内涵不断演变,再到成为全球约五分之一人口同庆的盛大节日,春节一直处于演变过程中。但种种变化没有让春节消失,反而让它的基本结构、标志民俗、功能意义不断更新着新的习俗形式和内容。那么,中国春节到底藏有哪些文化底蕴?春节的传统习俗都有哪些讲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2025年农历新年钟声即将敲响之际,让我们一起聊一聊那些绽放着春节独特风采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共同度过一个开心快乐而有意义的春节。</b></p> 春节的由来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春节历史悠久,其来历可追溯到上古时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有关史科记载,春节起源于农耕时代的祭祀传统,与农事生产、节气更替密切相关,体现了中国古人的时间自觉和生命意识。虽然历史已有数千年,但把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是在辛亥革命以后。1913年7月,大总统袁世凯批准以农历新年为春节,例行放假,从1914年实施。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采用现代世界大多数国家公用的纪年制度,以公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正式将公历1月1日作为新一年的开始,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至此,一百多年前曾最早颁布的春节(农历元旦)、夏节(端午节)、秋节(中秋节)、冬节(冬至)四个新节名称的节日虽然依然传承,但四个新节名只有“春节”得到人们的广泛接受和认可,成为农历新年的标准名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从时间跨度来看,春节开始于腊八,结束于正月十五,在这个吉庆欢愉的时段,人们围绕辞旧迎新、祈福纳祥、团圆和谐主题,通过送神扫尘、沐浴祛秽、祭祀先祖、爆竹迎年、走访拜年、元宵灯会等一系列习俗,告别过去、开启未来,生动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生活哲学与价值观念,承载着中华民族追求美好生活的价值理念。</b></p> 贴春联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贴春联作为春节习俗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好的祝愿。其寓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表达美好愿望:春联以简练而精巧的文字,抒发人们对未来一年的祝福。其内容常包含对偶诗句,形式上成对成双,语言鲜明简练。比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表达了对健康长寿、幸福美满的期盼,寓意着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增添喜庆气氛:春联多为红底黑字或红底金字,再加上各种纹饰,与新春的喜庆欢乐氛围相契合,为春节增添了浓浓的喜庆之气,使人们能更真切地感受到过年的氛围和欢乐。</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蛇年春节春联的内容往往与新年的祝福、辟邪、招财等有关:例如"金蛇狂舞春添彩,紫燕翻飞柳泛青",既包含了蛇年的元素,又表达了对春天和美好生活的期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传承文化传统:贴春联的习俗代代相传,长辈会将习俗和文化知识传授给年轻一辈。这不仅是家庭内部的文化传承,更是整个社会文化传统的延续,使春联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纽带。</b></p> 吃饺子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春节吃饺子在中国有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又有多样而美味的口味和做法。饺子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情感和精神。 其寓意有以下方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更岁交子,喜庆团圆:除夕夜的这顿饺子非比寻常,因为腊月三十夜的23时至新年正月初一的1时,时间正好交子时,春节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象征着喜庆团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象征财富:饺子的形状像银元宝,春节吃饺子有象征“新年大发财,元宝滚滚来”之意,寄托着人们“招财进宝”的美好愿望。因此,多数人家在除夕晚上包饺子时,有在饺子馅里放上消毒过的一分硬币的习俗,看谁吃出的多,以此寓意家人在新的一年财运滚滚运气好。</b></p> 守岁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过年守岁也是春节主要传统习俗之一,主要有以下寓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守岁是对逝去岁月的惜别留恋:守岁是从大年三十晚上吃了饺子后夜里不睡觉,家人们围坐一起,通过各种活动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这表达了人们对过去一年时光的珍视与不舍。过去的一年里,无论是欢乐还是悲伤,都承载着人们的经历和回忆,通过守岁这种方式,在新旧年交替之际,对逝去岁月的回顾和告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这个辞旧迎新之际,中国军人用自己的方式为祖国和人民守岁。他们坚守在各自的战位上,无论是在白雪皑皑的千里边防还是在波涛汹涌的万里海疆,他们都默默地站岗,为祖国守护着边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国泰民安,新年团聚,感谢您们。有你们,舍小家,为大家,才有今天。向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致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守岁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新的一年代表着新的开始、新的机遇和新的希望,人们在守岁过程中,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愿望,祈求新的一年能够平安顺遂、吉祥如意,事业有成、家庭幸福、身体健康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驱邪避灾:传说中古人守岁是为了祛除“年兽”,以及驱赶一切邪瘟、病疫。人们相信在除夕夜通宵不眠,点起蜡烛或油灯,就能够守护家人平安,避免邪恶力量的害,保佑新的一年里无灾无病、家宅安宁。 </b></p><p class="ql-block"> </p> 压岁钱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过年时长辈给晚辈压岁钱是春节期间的重要传统习俗,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一种孩子们期待已久的“小礼物”,压岁钱既有着祈福平安的寓意,也承载了家庭之间的情感传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压岁钱由来与传说:据史料记载,压岁钱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汉代。民间有一种说法是,压岁钱最初是为了抵御妖怪“祟”而设立的。传说中,“祟”是在除夕夜出来祸害小孩的妖怪,它会在孩子额头上摸摸,导致孩子受惊啼哭发烧,甚至变成傻子。一年除夕夜,一对夫妇用红线串了八枚铜钱逗孩子玩。半夜,“祟”溜了进来,当“祟”把手伸向小孩额头时,孩子枕边那串铜钱突然发出一道雪亮的闪光,吓得“祟”怆惶逃蹿。此事传开后,人们都在除夕夜用红线串上八枚铜钱置于小孩枕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习俗逐渐演变成了现今给孩子发放压岁钱的习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传承家族情感:压岁钱也是家庭之间情感传递的一种方式。长辈们通过发放压岁钱,表达对晚辈的关爱和祝福,同时也传承着家族的温暖和情感。这种传统习俗强化了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和亲密关系,促进了家庭和睦与团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寓意与象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压岁钱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最重要的寓意便是承载了祝福和希望。希望并祝福孩子们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健康成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平安健康是家长们最为期盼的,因此给孩子们发放压岁钱就像是给他们披上一层“平安的盔甲”,使得他们能够在未来的一年里迎接挑战、茁壮成长。</b></p> 燃放鞭炮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过年放鞭炮具有丰富的寓意和象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辞旧迎新:象征着旧的一年结束,新的一年开始,寓意着告别过去的不如意,迎接新的希望和美好。例如,在除夕夜零点时分燃放烟花爆竹,是真正意义上的辞旧迎新时刻,标志着新的一年正式到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驱邪避祸:在古代,人们认为烟花爆竹的响声和火光能够驱赶邪鬼,为新的一年带来平安和好运。这种观念源于古老的传说,传说中一种叫“年”的怪兽,害怕烟花爆竹的声响和火光,人们通过燃放烟花爆竹来驱赶它,以保平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增添喜庆氛围:鞭炮的响声和绽放的火花能营造出热烈、欢快的氛围,使春节的喜庆气氛更加浓厚。无论是在家庭团聚中,还是在公共庆祝活动中,鞭炮声都能让人们感受到节日的欢乐和热闹,增强人们对节日的情感体验,让春节变得更加隆重和有意义。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描绘了我国欢度春节时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表达美好愿望:不同数量的鞭炮燃放也有不同的寓意。例如,大年初一放的是开门炮,放三枚叫“连中三元”,象征着在新的一年里学业、事业等方面都能取得优异成绩;放四枚叫“福禄寿喜”,寓意着能拥有幸福、财富、长寿和喜庆;放五枚叫“五福临门”,代表着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和善终这五福降临;放六枚叫“六六大顺”,希望新的一年里诸事顺利。这些都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祝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近些年来,为了践行绿色生活,减少污染和火险等安全隐患,大多数城市已禁止燃放爆炮了。不过,由于禁放鞭炮,人们普遍认为:老祖宗留下来的最能体现春节年味的传统习俗因为禁放鞭炮而没有了“年味”。</b></p> 拜年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拜年自古以来就是春节最重要的活动和习俗之一。大年初一的早上,大人小孩都穿上新衣、戴上新帽,走亲访友,相互拜年问好,恭祝新年大吉大利。拜年一般是从自家开始,小辈给长辈拜完年后,人们在外出相遇时,再笑容满面地互相恭贺新年。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名帖相互投贺,由此发展成后来的“贺年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过年拜年主要有以下寓意和象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美好祝愿与情感交流:表达美好心愿:拜年时,人们相互送上诸如“新年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恭喜发财”等祝福话语,这些话语承载着对彼此在新的一年里生活顺遂、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等美好期望,寓意着希望对方能在新的一年里收获满满的幸福与成功,远离灾祸与烦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增进情感联系:通过拜年,亲人、朋友、邻里之间能面对面交流,分享过去一年的经历与感受,了解彼此的现状,从而加深感情。这种情感的交流与互动,象征着人们之间深厚的情谊和紧密的社会联系,强化了家庭的凝聚力以及社区、社会的和谐氛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辞旧迎新与传承文化,告别过去,迎接未来:拜年是在新年之际进行,意味着告别过去一年的种种,无论是喜悦还是遗憾,都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的一年。这体现了人们对时间更替的认知和对未来的憧憬,象征着新的开始、新的希望和新的机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文化传承的载体:拜年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习俗,历经世代传承而不衰。在拜年过程中,年轻一代从长辈那里学习和了解传统的礼仪、道德规范以及家族文化,使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象征着文化的一脉相承和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感恩与尊重:对长辈的感恩:晚辈向长辈拜年,行鞠躬、磕头或其他传统礼仪,表达对长辈的尊敬、感激之情。长辈们含辛茹苦地抚养、教育晚辈,在新年时,晚辈通过拜年的方式感恩长辈的付出,这象征着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对他人的尊重:在拜年时,人们不论身份地位的差异,都相互问候、祝福,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平等对待。这种尊重他人的行为,象征着社会的和谐与包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带来好运:一些拜年的习俗和说法被认为具有带来吉祥和福气的象征意义。例如,拜年时说的吉祥话被认为能为人们带来好运,让人们在新的一年里诸事顺利。收到红包(压岁钱)也象征着得到了祝福和福气,有辟邪驱鬼、保佑平安的寓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驱邪避灾:在古代传说中,“年”是一种凶猛的怪兽,人们通过放鞭炮、贴春联等方式来驱赶它。拜年也被视为一种积极的行为,可以驱散邪恶和晦气,迎接吉祥和福气,象征着人们对平安、顺遂生活的向往。</b></p> 元宵节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正月十五元宵节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具体如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团圆和睦:正月十五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通常会回家与亲人相聚,一起吃元宵(或汤圆),象征着团团圆圆、美满和谐。这种家庭团聚的氛围体现了中国人对亲情的重视,以及对家庭和睦的追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普天同庆:与其他传统节日强调“阖家团聚”不同,元宵节更强调“普天同庆”。它被视为春节最后的高潮,过了这天人们就要真正进入新一年的生产生活。在元宵节,人们会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如赏花灯、猜灯谜、放烟火等,这些活动不仅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氛围,还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得到放松和娱乐,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文化传承:元宵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间信仰。赏花灯、猜灯谜等传统习俗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通过代代相传,成为了民族文化的瑰宝,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b></p> <p class="ql-block">△作者摄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祈愿祝福:元宵节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是人们对神明的一种敬仰和感恩。通过祭祀和庆祝活动,人们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生活幸福、事业顺利。这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社会和谐:元宵节是一个全民参与的节日,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人都可以在这一天共同庆祝,享受欢乐时光。这种全民欢庆的氛围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增强社会凝聚力。同时,一些传统习俗如赏花灯等也为人们提供了社交的机会,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感情。</b></p> 逛庙会 <p class="ql-block">△作者摄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春节期间,各地都会有不同形式的庙会。庙会是历史、传统、文化的缩影,是一种典型的文化空间。是以社会大规模群体活动整体、综合、真实、生态、生活的模式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以大型集体活动完成一定范围内的年度社交礼仪。这是一种仪式感,需要民众走出家门、走进活动,处于异于平日的节日环境中,满足情感诉求、体味文化享受,从而让人们在逛庙会时获得春节期间的“年味儿”体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庙会的主要活动内容:因各地的传统习俗不同,庙会活动时间和形式也不一样。下面仅以烟台毓璜顶庙会聊一聊。</b></p> <p class="ql-block">△作者摄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烟台毓璜顶庙会,是每年正月初九在烟台毓璜顶玉皇庙及周边区域举行朝拜、祈福求安、还愿谢神等民俗行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毓璜顶新春庙会”时间为2025年2月2日一6日。主要内容:庙会主打非遗主题的大型展示,汇聚了全国范围内的百余家参展单位和200余名文艺工作者的精彩表演。</b></p> <p class="ql-block">△作者摄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名称由来:毓璜顶原名玉皇顶,因山上有玉皇庙而得名。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重修庙宇时由当地文人雅士倡议将山名改为“毓璜顶”。</b></p> <p class="ql-block">△作者摄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历史沿革:烟台毓璜顶庙会因山顶有始建于元朝末年(1358年)专门供奉玉皇大帝的玉皇庙而得名。“毓璜”原来为“玉皇”,后为避玉皇大帝的名讳而改为“毓璜”。2013年,毓璜顶庙会被评为山东省十大庙会之一。2016年,毓璜顶庙会被评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毓璜顶庙会举办以来,得到了广大市民的高度赞扬,普遍认为:烟台毓璜顶庙会集道教、民俗、武术、戏曲、商业等文化于一身,堪称烟台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作者拍摄的庙会花絮</b></p> <p class="ql-block">△庙会上的海阳大秧歌表演</p> <p class="ql-block">△庙会上灰谐幽默地跑驴表演</p> <p class="ql-block">△庙会舞龙</p> <p class="ql-block">△单人舞彩带龙表演</p> <p class="ql-block">△赞许的目光</p> <p class="ql-block">△老来乐</p> <p class="ql-block">△全神贯注</p> <p class="ql-block">△欢快的舞姿</p> <p class="ql-block">△聚光时刻</p> <p class="ql-block">△情不自禁</p> 民俗文化的价值意义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新年民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国人的共有记忆,是流淌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忙碌了一年,一家人一起吃年夜饭,一起守岁,享受的是天伦之乐、生活之美。”“过好春节意味着新一年有一个好的开端,家家户户幸福生活、老老少少开心快乐,就是人间美景。我们要一起努力,让这美景越来越靓丽。 ”“祝乡亲们安逸舒适、新春快乐、阖家幸福”“祝福大家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阖家幸福、和气致祥、事业进步”“祝愿各族人民安心、顺心、开心”“祝愿伟大祖国山川锦绣、欣欣向荣、繁荣富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春节即将到来之际,重温习近平总书记每年下基层时给全国老百姓“拜年”时发自肺腑的感人祝福,铿锵并且豪迈,温暖而有真情,质朴又有力量,鼓舞人心、凝聚力量,不仅说出了全国老百姓的心里话,更蕴含着春节礼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深厚情感与文化根脉。让春节的年味更浓,更持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金蛇狂舞贺新春,祥光闪耀耀乾坤。在这辞旧迎新的节点,愿温馨与幸福常伴每一个家庭,在龙蛇交接的年岁里绽放更加灿烂的光彩。</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