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腊月冰封颐和静<br>小年灯照畅观红</b><br> 昨天1月22日,农历甲辰腊月二十三,称为小年,也称“交年节”、“灶神节”、“祭灶节”。北方传统的过小年(南方小年是腊月二十四)。<br> 小年作为民间祭灶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要剪窗花、扫尘土、理发、洗浴、吃灶糖、煮汤圆等。 小年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过年,表达了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体现出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憧憬的追求。<br> 昨天一早出发去颐和园,是为拍摄颐和园第十四届蜡梅展,这是根据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的官宣,是22日开幕。可没承想畅观堂大门紧锁,并未展出,故引得慕名而来的游客,好大的不满。<br> 虽然蜡梅展尚未开幕,却有机会静下心览赏一下畅观堂。<br> 当下,畅观堂已被大红灯笼装点的喜气洋洋,庭院树上挂满的光彩夺目的红灯笼,真可谓铺天盖地,红波涌动,彰显一派迎春纳福,喜庆祥和的氛围。<br> 这畅观堂,始建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坐落在人工山丘之上,地势高爽,环境清幽,是当年乾隆皇帝眺望园外、观民稼穑的地方。<br> 建筑群由主殿,东西配殿及两座小亭组成,这次循环行走,发现正殿与两配殿之间,都是前后四面出廊,且相互连接,任凭通达。<br> 畅观堂居高临下,视野开阔,东望,可近览昆明湖、万寿山、西堤、十七孔桥;西望,则可远观玉泉山外的高水湖、养水湖两岸风光及稻田农舍。<br> 正殿门额上写有“畅观堂”三个大字,因没有钤印,就不知出于谁的手笔。<br> 两边的楹联:上联是“西山浓翠屏风展”,描绘的是西望玉泉山、香山,苍松翠柏如画屏,描绘的是远景。<br> 下联是“北渚流银镜影开”,描绘的是北望昆明湖,水渚波光粼粼,似如明镜,闪耀银光的近景。<br> 由此,上联写山,下联写水,一静一动,相映成趣。<br> 院内东西两边的配殿。东配殿匾额是“轩图瑞矞”(矞:彩云的意思)赞扬此处的景色优美。<br> 西配殿匾额是“绚霞绮月”,观望天空,早上有朝霞,傍晚有晚霞,绚烂多彩;夜间更有美丽的月亮,洒下满园清辉。<br> 关于蜡梅展的标牌已经竖起,主题词仍沿袭“傲骨幽香”,新奇的是,标有“许昌蜡梅进北京”,预示着蜡梅展新的看点。<br> 红灯笼在中华文化中具有丰富的寓意,红色被视为吉祥和喜庆的颜色,红灯笼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br> 这次得以充分地观赏红灯笼,宏观上气势磅礴,微观上则精巧别致。红红的灯笼挂在松柏树上,红绿相衬,充满生机; 而挂在望春玉兰树,那桠枝上毛茸茸的芽鞘,就像占满枝头的雏鸟,叼起了红灯笼,感到一种灵动之感。<br> 特别是红灯笼与古殿的廊柱或窗棂相辉映,色差交汇,一深一浅,层次分明,相得益彰,似乎是一种历史与现实,乃至与未来的倾心谋面。<br> 这次所写的两首七绝诗:<br> 小年颐和园<br>2025年1月22日<br>农历腊月二十三<br>欣然<br>其一<br>腊月颐和山水静,<br>小年灯照畅观红。<br>梅节揭幕虽约爽,<br>却览霞彤好运腾。<br>其二<br>进京首秀许昌梅,<br>公告先声众目睽。<br>且待群芳香如故,<br>大年欢贺报春归。<br> <p class="ql-block"><b>2025小年颐和畅观堂</b>(相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