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过年 ①

系舟漁夫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年,这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在一片红色的喜庆和一阵炸裂的狂欢中,人们迎来了又一个新的年头。年年过年,年年都一样,年年不一样。 这年啊,不知给人们留下了多少回忆和感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一 )</b></p><p class="ql-block"> 我的老家是在山西北中部的一个村子里。小时候一过年,我们就早早跟在爷爷和爹的身后,屁颠屁颠的到处跑。</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里的院落,大都是四合院。我家按当地的风水来说,是“巽”字门公,正北占吉星,是上(主)房,比东、西、南房要高一些。上房屋面盖着青瓦,屋脊两侧是兽嘴(一种与营造法式相似的民间螭吻)。院子是用黄土垫的,夯得齐齐整整,平平坦坦。</p><p class="ql-block"> 打我记事起,腊月二十九,爹就踩着梯子,在大门和正房上挂灯笼。灯笼像个水桶,外形用细铁丝编成指甲盖大小的菱花,里面裱着白麻纸,点时把油盏(后来改用蜡烛)放在木座上,叫作亮灯。那时候的对联,是浆糊粘上去的。清理时要蘸上热水淋透后,才能铲洗干净。</p><p class="ql-block"> 在清洗旧联的前几天,爷爷就张罗着请村里的大韶先生写新联。那字浑厚、端庄、大气,很有劲道。爷爷早早的卷着红纸,守在他的桌子边。有时候等到半夜,大韶先生才能为我家开笔。</p><p class="ql-block"> 对联大都写的是"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精耕细作丰收岁,勤俭持家有余年"…… 。</p><p class="ql-block"> 贴新联,要看老天爷的脸色,只要天气暖和不刮风就行。腊月二十九,家家的门柱上,都是红彤彤的新对联。</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里的女人手很巧。吃了腊八粥,就开始挑灯剪窗花了。窗花样子有的是自个画的,有的是拓着磨的,还有的是油灯熏的。一块红纸,在剪、掏、剜的翻飞下,精美的窗花摆在了你的面前。这手上的功夫,着实厉害。</p><p class="ql-block"> 年初一女人们说是家家拜年,其实一进门,就先在窗户下,叽叽喳喳,指手画脚的议论一番。这时的窗户,成了她们显摆自己,你吹我捧的戏台子。</p><p class="ql-block"> 1964年过年,是我上学过的第一个年。腊月二十九天刚擦黑,在锅灶上忙活了一天的奶奶,把我叫进里间,奶奶就是亲我,悄悄的在我嘴里塞了颗肉丸子。好香啊,馋嘴的我,顺手又拿了两颗。</p><p class="ql-block"> 外屋,爷爷正在贴年画。(这年村里有了电灯)放在炕上的年画展开卷回去,展开又卷回去,好像故意和爷爷过不去。他努努嘴,想让我帮他按一下。见我拿肉丸子的手正要碰画,爷爷狠狠的把我拨拉到了一边。</p><p class="ql-block"> “油手!”平时不爱多说话的爷爷,嘴里嘣出了两个字。肉丸子掉在了地上,我撇撇嘴,不敢哭出声,泪花只好在眼眶里打转转。</p><p class="ql-block"> “给娃娃生什么气,大过年的。”奶奶狠狠的瞪了爷爷一眼。</p><p class="ql-block"> “奶奶别生爷爷的气,我再不拿肉丸子了”我揪揪奶奶的衣襟说。</p><p class="ql-block"> 虽说爷爷是个整天和土坷垃打交道的庄稼汉,但在村子里是出了名的细致人。别看他平时少言寡语,可在人前张脸的事,心比麦芒针针还要细。奶奶更是个嘴快手快的好强人,总想让人高眼相看。年初一人们来了拜年,往墙上的年画一瞅,这贴的不周正,那脸上真有点挂不住。</p><p class="ql-block"> 奶奶见爷爷半天贴不正,脱鞋上了炕。“真个笨咧,我来哇。”她一把夺过爷爷手里的图钉,自个在墙上比划起来。</p><p class="ql-block"> 爷爷“哼—”了声,趿拉着鞋站在地下,眯着眼,看着奶奶在墙上摆弄。“咋样?”奶奶回头问。</p><p class="ql-block"> 爷爷不做声,向左边努了努嘴。“咋样?”爷爷又向右边努了努嘴。“行不行,说话呀?”奶奶提高了嗓门。</p><p class="ql-block"> “左边高。”爷爷总算吐出了几个字。他俩左端端,右看看,折腾上半天才满意的点了点头。</p><p class="ql-block"> 奶奶看着那画,抹起了眼泪。“奶奶?”我胆怯怯看了爷爷一眼,疑惑的望着奶奶。</p><p class="ql-block"> 奶奶没作声。原来是她看着年画上扛着莲花,抱着鲤鱼的胖娃娃,想起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儿子,二叔已好久好久没在家里过过年了。</p><p class="ql-block"> 年三十早上太阳刚露头,爹就把我从被窝里提溜了起来。我揉了揉眼,见娘做的小米饭已供在了灶爷爷的神位前。黄澄澄的小米饭上,用茭子(高粱)杆杆皮弯成树的样子,插着大红枣,说这叫"饭山"。</p><p class="ql-block"> 娘说:"你给灶爷爷供饭山,灶爷爷让你吃饱饭。”</p><p class="ql-block"> 我喝着娘没了小米的米汤,啃块窝头算是早饭。嘴都没擦,就跑到院里。爹在院里开始垒旺火。木柴就得劈一大堆,垒起来差不多一人高,木柴中间塞满玉茭棒棒(芯)和柴叶叶。在旺火附近还要放一大捆年草(用红绳捆好的谷草),家有几口人就在年草里烤几个馍,接神后放在门头上,说是初五吃了一年不生病。垒旺火除了图个财旺人旺运气旺外,为的是接神放炮的人在院里走动时烤火暖身子。</p><p class="ql-block"> 我帮着爷爷把神龛扫净后,贴上了新的神位,说这是"换新衣"。院子里供奉的有土地爷、天地爷。有牲口的人家还供马王爷,灶上供的是灶爷爷。在清静的屋子里挂着神案,神龛里供的是神仙和财神爷。</p><p class="ql-block"> 爷爷告诉我,年三十晌午,是已故先人回来的时候。他在东屋的方桌上,摆着先人的牌位,当地人称书(shù读四声)折子。一般是在世的长者往上数四辈,爹娘(考妣)、祖父母、曾祖父母、高祖父母,牌位的右侧都要立双筷子,供先人用饭。</p><p class="ql-block"> 晌午十二点奶奶把四个饺子,(当地有个习俗,敬神三供先人四)供在牌位前面,爷爷上香放麻炮,告诉先人"家里开饭了。"</p><p class="ql-block"> 年三十后晌,爷爷让我们把院子又扫了一遍。爹到井口担水,我们用瓢泼洒。湿漉漉的土院里,地上结了层薄薄的冰碴碴。</p><p class="ql-block"> 天黑了,远处传来了稀稀零零的鞭炮声。我们弟兄几个都围在奶奶的屋里,她把准备好的核桃柿饼子,瓜子糖弹弹分给大伙,边分边说:"明早接神时,谁都不要叫名字,喊声`咳'就行,别让邪神恶鬼知道了把人拉走。"</p><p class="ql-block"> 我们嘴里应着,却不知道奶奶在说什么。眼睛死死盯着爷爷手里的鞭炮,恨不得一把抢在手里。</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里年的"仪式",不是在除夕的零点,这个时辰只是在天地爷神位前上三柱香,只放一个麻炮,叫"安神",意思是先给神灵送"请柬"。安神后要静静的守岁,也叫"熬夜"。因阎王爷年三十点生死薄,只要不睡觉,无常就勾不走。</p><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一,我让"咚一叭一"的麻炮声惊醒了。见院子里旺火腾空,炮声震天,急忙把新衣服往胳膊上套。娘在三十睡觉前,就把新衣服放在了枕头边,娘说接神时不能开柜子,不然的话,老鼠会一年钻在柜子里啃东西。</p><p class="ql-block"> 我没等娘把新衣服的扣子扣好就冲到了门外。爷爷和爹不到五点就起来了。先点着年草和旺火,接着把灯笼点亮。然后在神位前摆好供品,焚香点烛,开始放炮。迎接神的降临和新春的到来。</p><p class="ql-block"> 这个时候爷爷不让开街门,说怕游神野鬼进来。因赐福送财的神都是从天上降下来的。</p><p class="ql-block"> 接过神后才给祖先摆供品点烛上香。这时奶奶和娘煮的饺子刚出锅,供在神位前面,饺子的腾腾热气和香的袅袅青烟交融在一起,飘渺在弥漫着火药味的夜空里。</p><p class="ql-block"> 炮还没放完,奶奶就把我们拉回去吃年饭。吃年饭前,要在灶爷爷神位前给长辈磕头拜年。</p><p class="ql-block"> 我们还没在垫子上跪下,奶奶就一把拉起来,塞给一张新崭崭的一毛钱。</p><p class="ql-block"> 磕完头,都上炕围着饺子吃镚子。因生产队分的麦子不多,白面饺子也就没多少,大都是红面(高粱面)和着榆皮面包的饺子。奶奶和娘把钱镚镚包在红面饺子里。大家争着挑着,希望福气财气掉在自己的碗里。</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五六岁那年,全家人围在炕上吃年饭。别人左一个右一个吃出了镚子,粘在灶爷爷神位旁边。而我吃的饺子里却偏偏没有,气的我撇嘴想哭。</p><p class="ql-block"> 奶奶见这情形,忙夹了个饺子放在我碗里说:"俺娃有福气,再吃一个试试。"我半信半疑的咬了一口,见饺子里真的有镚子,高兴的爬在奶奶背上直跳腾。后来才知道是奶奶把镚子塞在饺子里的。 </p><p class="ql-block"> 年饭没吃完,拜年的人站了一地。奶奶把瓜子花生直往大家的手里塞。我和同辈的弟兄们一阵打闹,相跟着大伙你家出,我家进的给长辈去拜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未完待续)</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