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新干青铜博物馆,本来同伴想去新干上寨桃源景区,可要绕较远的路,加上景区主要看瀑布,冬天水量小瀑布也不壮观,就劝同伴放弃了这个景点。接下来便是去高安的贾家古村,多年前去过一次高安,当时就想去贾家古村,介绍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大、最完好的生态古村落群的典型代表。只是后来办事拖延了时间没去成。由于贾家古村位置稍偏些,看视频景色也不是很特别,单纯只是想消灭空白点,所以也没专程去的想法,但以后又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机会去,这次才借机去看看。<br> 据介绍,贾家古村位于高安市南面25千米的新街镇景贤村委会境内,始建于宋开宝元年(968年),总面积达8.5平方千米。贾家古村是一处保存完好的元、明、清典型江右古村赣派建筑群,古村分“关内”、“关外”两部分,9处关门现存3处。房屋建筑主要有宗祠、雨亭、大堂、官厅、客厅、民居六大类,被誉为“现实中的荣国府”,有民宅500余栋,其中元、明、清古民宅300余栋,保存完好且有堂号的119栋,书院、庵堂、寺庙、道观18处。村南立有象征畲山贾家文化的七级玉塔,村北的稳泉、庐泉环村交汇于千年古桥,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画面。<br> 从新干青铜博物馆到高安贾家古村大概46公里,要走新干航电枢纽坝顶交通桥返回到赣江西边,途中要经过樟树市的刘公庙镇,想起那里有一个塔前彭家古村,也就顺路去看看。塔前彭家古村始建于清代初期,为临清商帮源地的核心区域,该村为形式单一的彭氏村落,坐北朝南,现保存的古建筑绝大部分是名列临清商帮的彭氏族人所建。在古村落内,目前仍保留清代中晚期由青石板与青砖铺砌的七条古巷道,并有古代完整的排水系统。据《清江县地名志》记载,该村是元初彭氏由新余某村涉此建于一宝塔前的,故称塔前彭家。进入刘公庙镇境内后,说是顺路实际绕行十多公里才到古村,村前有两口池塘,将汽车停在池塘边,沿着池塘上的石板桥进入村中。 过池塘后,首先看到启元堂的牌楼和祠堂。村中彭氏原有五房支脉,因此除彭氏主宗祠外,五房之下均又设本房祠堂。如今一房支脉本族祠堂早已被烧毁,还有一房支脉祠堂在在4公里外的堆嘴村,现村中仅存“启元堂”“郎官第”“冰玉堂”三脉本房祠堂。 从启元堂后门出来,旁边有一个亭子,亭中一口土灶正烧着柴火,灶上大锅中木桶正煮着大米,这里正在用土法酿酒,酿酒的水取自旁边的一口古井中。 从亭子旁边另一侧门进去,这里已经是彭氏宗祠的二进寝堂了,寝堂四周为木栅栏圈围,栅栏里放着龙灯,正中悬匾上有“思本堂”三字,左右分设后侧室。 祠堂坐东北朝西南,中轴线为前庭,一进为前厅,左右设前侧房、偏门,圈门过道回廊,享堂左右设中侧房,正中木结构戟门,左右两侧门,正中后天井,左右设圈门过道回廊,大厅中摆放着许多酒缸,在前厅门墙上还贴有彭家古村村歌。 由后厅往前厅行走,直到出了视觉。整个彭氏宗祠由左、中、右三门楼组成,中门楼为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建造,为砖木结构,八字门墙,门厅顶为圈拱天花装饰,檐下由枝条组成的井字形框架,并附以精美雕刻;左右两侧设次门楼,为嘉庆二年(1796年)建造,并辅以青砖灰瓦。宗祠主体建筑为清道光元年(1821年)建造。 彭氏宗祠右边是五房支脉之一的“冰玉堂”牌楼和祠堂,祠堂大门锁着。沿着旁边的巷子,往村子深处走去。看介绍该村在2013年被入选为第二批中央财政支持范围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4年入选江西十大文化古村,并下拨了用于保护与整体规划的资金,准备在完成修建后实施门票制游览。可现在这个样子,要收门票是不可能的。 据彭家村《彭氏族谱》以及相关记载,彭氏先祖商大夫篯铿封国于彭城,因而后代子孙均为彭姓,历经夏、周八百载,支分裔流人才出。篯铿以下传递至师范公,由永丰沙溪游学至临江,下赘于城东云村巷李氏而定居。师范公于1336年繁衍下十四世孙云瑞公,晚年因元朝兵乱带资率子避迁居于现今塔前彭家村。这便是塔前彭家村和该村彭氏的由来。 在村中走了一圈,感觉除了彭氏宗祠外,比较有特色的古建筑不多。塔前彭家古民居以彭氏宗祠为中心,依山而建,层叠而上,呈扇形向两翼辐射,现存30余栋。大部分古民居是由临清商帮的彭氏人经商致富回乡后捐赠营建的。建村后该村出过6位明清进士、3位奉政大夫、7位登士郎、1位中书马等人才。 从塔前彭家到贾家古村大概17公里,走进村子后,看到一座高耸的门楼,门楼上书“畲山贾家”四个字,应该就是贾家古村了。门楼叫翰第阁,是贾家古村的正门,为贾家古村标志性建筑。从门楼进去是停车场,停好车就在村子里逛了起来。最先看到是朱德旧居,大门锁住。红军时期朱德路过高安,曾在贾家古村住过。 到古村已经下午17时了,天色已开始暗了下来。之前看介绍古村要收35元门票,进村后没看到检票的地方。不知是时间晚了下班了,还是已经不收费了。 经祥和堂来到贾石旧居,贾石旧居又称洪发堂,始建于清康熙八年,由其曾祖父经商赚钱后建造。这里为贾石年幼生长地,贾石曾任对外经济贸易部常务副部长、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会长兼对外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主席。 这栋古建筑门上有”畲山精武“三字,进去是一个大院子,正中墙壁上有一个”武“字。贾家古村有习武之风,历史上曾先后出过几个武举人,这里曾是练武之地。 沿着巷子慢慢往前逛,最早居住于此的人多为畲族,因而这里被叫做畲山。后晋开运年间,即公元946年,贾氏始祖开始定居于此,到十四世传至贾季良时,开始发展壮大,并逐渐走向繁荣昌盛,畲山贾村从此享誉南北并留存至今。 从巷子过来看到了观音堂,也是大门锁着。旁边有两个高大的焚香塔,应该是供贾氏族人焚香使用,到这里好像是从后门进了贾氏宗祠。 贾氏宗祠由昼锦堂、拜亭、寝宫和观音堂四部分组成,位于贾家古村的中轴线上,占地面积1872平方米,为四进式穿堂建筑,它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清嘉庆年间重修。 往前果然是寝宫,寝宫是供奉贾氏祖先牌位的地方,要求具备一定成就者的牌位,才能被放进其中,上方有”奉先思孝“四个金字,寝宫前面也有两个的焚香塔。 前行是拜亭,拜亭是出门时拜先祖,祈求保佑的地方。再往前就是昼锦堂,昼锦堂由仪门、厅堂和雨亭组成,是畲山始祖贾季良在明代洪武年间入朝为官后在家乡所建的住所,在贾季良去世后,他的子孙在昼锦堂后加修了拜亭、寝宫和观音堂三进建筑,并把它改造成了贾氏宗祠。 前面是一个回字形的天井,天井中间是一个由四根方形石柱支撑,挂着“旗廉方正”横匾的雨亭。在厅堂最醒目的是梁枋中众多的匾额,每一块匾额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兄弟同科”匾额,是在清朝咸丰大婚时特赐恩科中厚德堂贾氏两兄弟同时中举时朝廷特赐的。“龙章宠锡”的匾额落款是“光禄大夫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朱轼顿首”,这是是朱轼赠送给贾氏族人的。 往前是仪门,门上悬挂着一块巨大的匾额,上书“贾氏宗祠”,走过仪门就出了贾氏宗祠。贾氏宗祠气势宏伟,雕梁画栋,足见当时工匠的高超技艺和贾家的殷实富有,它的工艺和规模在全国古村宗祠中极为少见,宗祠也因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刚才在宗祠内匆匆走过,感觉还有地方没看到,又返回宗祠内。贾氏宗祠不仅是贾氏家族行使族规、宣示族训的重要场所,更承载着贾家人的荣誉与传承。其廊院结构中的“回”字天井,以及梁坊间悬挂的“进士”“荣封三代”“兄弟同科”等金字匾额,都彰显了贾家的显赫地位与荣耀历史。 从宗祠右边半圆门出去,这边是怡爱堂。怡爱堂在贾氏迁入之前已经存在,而且先居住的六姓也没有它的文字记载。后来据专家考察认为其至少为元代建筑。怡爱堂外观与其他民居无异,但内部的木架结构独特,反映出其为一幢南北风格相结合的特殊民居。 古村自贾氏先祖来此定居后,人才辈出,富甲一方,繁盛一时,便大兴土木,构筑家园。历经四朝,终成现有规模。古村建筑集元、明、清三朝建筑风格于一地,融佛、道、儒三家思想于一体,兼具徽派建筑风格与北方建筑风格。 来到鹤鹿书苑,畲山贾氏世代崇尚儒术,信奉“耕读传家”,仅书院就有7所,现存有明月轩、皖月轩、文昌私塾、鹤鹿私塾4所。据介绍,明、清两代,贾家古村经科举考试中秀才以上的有120多人,最高者至刑部尚书、吏部尚书。 来到陆家厅,又称六家厅,始建于明代,祭祀为贾氏十八代祖贾信所建,贾信为畲山始祖贾季良的长子,历任刑部尚书、礼部尚书并被封为舜夫公,贾氏宗祠“昼锦堂”三字即为贾信所书。 陆家厅为赐福堂,这是贾家官厅,面积达到700多平方米,赐福堂装饰为木雕、石雕,采用圆雕、镂雕和高浮雕技法,赐福堂山墙均用条形麻石砌成,高1.5米,山墙和后墙上有石刻多处,纹饰有鹿、凤、八卦、蝙蝠等。 沿着巷子继续在贾氏宗祠右边逛,这边有当铺、崇顺堂等建筑,崇顺堂的主人贾荣连是一个武举人。漫步在古村的巷弄中,感觉这里村民和游客都都不多,没看到有什么人。 又转回到贾氏宗祠前,这时太阳已经落山了,我们也决定从左边返回停车场。这边有荆怡堂、贾石旧居、体仁堂等建筑,巷子中光线不好,就没一一拍照。 在停车场,趁天色还没完全暗下来,拍拍贾家古村全景。贾家古村又被称为“畲山古村”,自宋代始建,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是一处保存完好的历宋、元、明、清各朝的典型江南古村建筑群。<br><br> 远处红白相间的是象征畲山贾家文化的七级玉塔,高安贾氏的起源可追溯至宋开宝年间,贾湖自东京开封府梁调任筠州刺史后,便与长子贾九四定居高安坪湖,开启了贾家的繁衍生息之路。其后,贾湖的十七世孙贾季良在明洪武年间迁居畲山,至此,贾家古村已有600余年的深厚历史底蕴。 贾家古村的建筑布局,深刻体现了周易文化的精髓。整个村落俯瞰之下,宛如八卦形般向外扩散,以贾氏宗祠“昼锦堂”为中心,象征着阴阳调和、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