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春节将至,城市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商场里欢快的节日歌曲此起彼伏,人们穿梭在年货摊位间,浓郁的年味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然而,这热闹场景却让我的思绪飘回半个多世纪前的七十年代,那段在我成长岁月中刻下深刻印记的时光。那时的春节,似一部珍贵老电影,每一帧画面都饱含独特情感与回忆,在我心中缓缓放映。</p> <p class="ql-block">我出生于60年代初期,1971年踏入小学一年级,自那时起,春节的模样在我记忆中逐渐清晰。</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前期,文革虽步入后期,但政治氛围依旧凝重,阶级斗争观念深植人心,“过一个革命化、战斗化的春节”的口号,时刻提醒着大家将革命精神融入节日各处。</p> <p class="ql-block">我的父母都是老师,父亲在7公里外的乡镇高中授课,母亲则在本地乡镇小学教书。尽管平日聚少离多,但春节总能让我们紧紧相依。</p> <p class="ql-block">当时,哥哥和四个姐姐响应号召去插队,家中只有我和五姐还在读书。寒假一到,我满心满眼都是对哥哥姐姐们回家的期盼,那种心情,如同在寒冷冬日急切盼望着温暖阳光。</p> <p class="ql-block">1973年、1974年的春节,深受“革命化春节”理念影响,传统节日欢乐氛围被冲淡许多。大人们春节期间仍坚守工作岗位,狠抓革命、猛促生产的指令,让他们一直忙碌到腊月二十九。</p> <p class="ql-block">1974年春节尤为特殊,公社组织学校师生及当地农民干部群众开展改江造田劳动,正在读高中的五姐也参与其中,整个春节假期都没休息。</p> <p class="ql-block">那时候,我每天眼巴巴盼着五姐早点回家。终于等她劳动结束归来,虽大家都已吃过饭,但一家人围坐,听五姐讲述劳动见闻,疲惫与等待化作满心温暖。</p> <p class="ql-block">在那娱乐极度匮乏的年代,看一场电影便是难得的享受。影片大多围绕革命题材,即便反复观看,大家依旧看得津津有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样板戏、革命歌曲成了节日文化主流,而贴春联、放鞭炮这类传统民俗活动,因被视作“破四旧”,在我们生活中消失不见。</p> <p class="ql-block">平日里,我和母亲住在学校,春节时,父亲带着满心欢喜与期待回到家中。1974年左右,父亲用辛苦积攒的钱,花六十多块买了一台春雷牌小型半导体收音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要知道,这差不多是他一个月的工资。这台收音机一进家门,瞬间成了我们家的宝贝,更是我重要的精神食粮。</p> <p class="ql-block">父亲每次回来,都会打开收音机,小小的盒子里,传出悠扬歌曲、激昂报刊社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常常凑到跟前,眼睛紧盯着收音机,耳朵努力捕捉每一个声音,觉得这小小的物件竟能带来如此丰富信息,实在太奇妙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那时起,我对外面世界的好奇与向往,随着电波在心中滋长。</p> <p class="ql-block">过年时,母亲会在春节前精心准备粽子,父亲在一旁帮忙整理粽叶。我和五姐也在一旁打下手,虽动作不太熟练,但心里满是幸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没有饺子,粽子便成了我们春节餐桌上的主角。那一个个饱含母亲爱意的粽子,在锅里翻滚,散发出诱人香气。</p> <p class="ql-block">哥哥姐姐们回来后,家里瞬间热闹起来。他们讲述插队下乡的故事,有田间劳作的艰辛,也有许多让人忍俊不禁的趣事。</p> <p class="ql-block">他们讲在田野里如何与大自然打交道,遇到的形形色色人和事,那些新奇经历,让我这个从未离开过家的孩子听得入迷。我一边听故事,一边吃着母亲包的粽子,感觉这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时刻。</p> <p class="ql-block">邻里间相互拜年时,谈论的话题也离不开革命和生产。虽然话语带着时代烙印,但邻里间真挚的情感,在这简单交流中传递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小孩子在校园里玩耍,偶尔捡到几个未燃尽的鞭炮,就能开心好久。</p> <p class="ql-block">到了七十年代中期,政治形势依旧复杂,“四人帮”的影响还未完全消散。经济上,国家仍实行计划经济,物资供应紧张,年货凭票购买,每张票证都承载着一家人对节日的期盼。</p> <p class="ql-block">过年时,母亲会用有限食材,精心为我们准备饭菜。虽没有丰盛佳肴,但每一口都满是家的味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哥哥姐姐们回来后,一家人围坐,分享彼此生活点滴。父母虽工作辛苦,但看到我们这么开心,脸上也洋溢着幸福笑容。</p> <p class="ql-block">我最期待的,就是能得到一些糖果。平日里很难吃到,只有春节才有。那些糖果,我总是舍不得吃,偷偷收起来,偶尔拿出来看一看,闻一闻那香甜的味道,心里就充满满足。</p> <p class="ql-block">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这一消息如同一束光照进人们的生活。1977年春节,是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一个春节,整个社会沉浸在喜悦与希望之中。政治氛围逐渐宽松,人们紧绷的神经开始放松。</p> <p class="ql-block">这一年,母亲带着哥哥、二姐、四姐还有我,回到阔别30年的故乡梧州探亲。母亲自1947年离开后,这是第一次回去。一路上,我们都充满期待。到了梧州,舅母、阿姨们热情迎接我们,大家激动相拥,眼中满是泪水 。</p> <p class="ql-block">在梧州,过年时的娱乐活动虽然不算丰富,但《东方红》的公开放映,给大家带来了久违的欢乐。还有《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这部电影,也吸引了众多市民前去观看。大家走进影院,沉浸在影片的精彩情节中,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们还一起去了北山公园,在那里尽情地游玩,感受着故乡的山水风情。站在中山纪念堂前,母亲给我们讲述着往昔的岁月。她回忆起日寇侵华,梧州沦陷时,带着阿姨和表姐到乡下去避难的经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亲讲得绘声绘色,那些惊心动魄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她们在乱世中艰难求生,侥幸逃过一劫。母亲讲述时的音容笑貌,至今仍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也更加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团聚。</p> <p class="ql-block">1978年春节,改革的春风悄然吹起。这一年,家里拍了第二张全家福。照片中的我们穿着朴素,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笑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市场上的物资逐渐丰富起来,供销社里有了更多选择。虽然生活还是不富裕,但能明显感觉到日子在慢慢变好。哥哥姐姐们用自己积攒的钱买了一些小礼物回来,给我带了新的文具,给父母带了保暖的围巾。</p> <p class="ql-block">春节期间,文化活动日益丰富。除了传统的拜年,还出现了一些文艺表演。镇里组织了舞龙舞狮表演,吸引众多镇民围观。电影院里也不再只播放革命题材影片,一些经典的老电影重新上映,让大家大饱眼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这一年的春节,我真切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也察觉到家庭在时代浪潮中的变化。我们一家人围坐,谈论着过去一年的改变,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p> <p class="ql-block">如今,几十年过去,春节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每当春节来临,我总会想起七十年代那些充满艰辛却又无比温暖的春节。</p> <p class="ql-block">那些年的春节,深深烙印着时代的印记,尽管物质匮乏、政治氛围压抑,但亲情的纽带始终坚韧,民俗文化在艰难中传承。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份对家的眷恋、对亲情的珍视,早已融入我的血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