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老井(散文)

肖建春

<p class="ql-block">原发《湖南科技报》文艺副刊和《湘潭文学》</p><p class="ql-block">别了,老井</p><p class="ql-block"> 文/ 肖建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澈如镜的池塘旁,有一口老井。老井始于何时,却无人考证。砌在井沿四周的青石板,已被岁月的风霜打磨得如同端砚般细腻,就凭这一点,就足见老井之老了。</p><p class="ql-block"> 很久以前,在我们乡下,每一个自然村落都有一口这样的老井。每一口老井就象憨厚而善良的乳母,她将地底下无数脉管中的乳汁聚拢、贮满,无私地供人饮用。老井的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村民,同时也维系着村民们浓浓的乡情。</p><p class="ql-block"> 紧挨着青石板的井沿边,有一块三合土铺就的小坪。人们将木制的大水桶装满水后,并不立即就走,他们往往将水桶摆放在小坪,用一根扁担横搁在两只水桶上,这就成了临时的坐凳。这时,抽烟的总是习惯地掏出自制的烟丝,卷上一支烟,边抽边唠些家常,或议论着年成与生计。有时,踫上挑水的人多,生产队长便在这里安排一些农事。大家唠够了,就挑上水桶晃晃悠悠地回家。也有不性急的人,一时半会没回去,他家的女人就会火急火燎地跑来呵斥:"你个死鬼,我当是到哪买水去了哩!"说完挑起水桶便走,男人则乐得在后面紧追慢赶。</p><p class="ql-block"> 老井的水虽能维系浓浓的乡情,但是也有供不应求的时候,尤其遇上天旱,经常会出现饮水困难的情况。挑水去迟了的,往往取不到水,只好用一只瓜瓢一瓢一瓢地臼上一些泥浆似的液体挑回家,让其沉淀好久再将上面的水小心地倒在一个陶缸里盛着备用。饮用水的不洁,也就成了村民们得病的隐患之一。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光顾老井的人渐渐少了。起先,每家每户都是在懂打深水井的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在自家门前打一口很深的井,安上人工摇泵,村民们从此就不用走老远去挑水了。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有许多人家干脆建了水塔,用上了自来水。近几年又差不多普及了净水装置。有几个村子在水质测试中因为测出饮用水质量不达标,便向政府有关部门提交请求拨款改善饮用水源的申请报告,得到了上面的重视,现正在进行饮用水工程项目的施工。</p><p class="ql-block"> 如今,人们几乎完全冷落了老井,井沿旁的那块小坪已是杂章丛生而完全荒废了。对于世事的沧桑,老井只是报之以沉默。毎天,它依旧将水贮得满满,井水映着天光,显得既清亮,又深邃。它似乎在凝神注视着白云悠悠的天空,又仿佛在沉思、在守望……。然而,村民们曾经络绎不绝地前来挑水的盛况已经永远定格在那个年代,新时代的步伐和好政策的实施必然给每一个村落带来全新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别了,老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发《湖南科技报》文艺副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湘潭文学》征文投稿被采用:</span></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肖建春,笔名碧溪一苇,曾用笔名一苇、金锋、田思。本科学历、文学学士学位、副高职称。大学期间师从陈蒲清教授学《文言今译教程》(陈系湖南师大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从戎于云贵高原,退伍两个月后考上大学。在部队获嘉奖三次,基地通讯营训练队学习期间被评为优秀学员,在地方多次获得荣誉并荣立三等功一次。湖南省诗协会员,省联协会员、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湘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原副主席,深圳市珠江文学社名誉社长、湘乡市传统与民俗文化研究会会长、《传统与民俗文化》编委会主任、湘乡市文联《新世纪文学》原副主编、《褒忠山文学》主编、湘乡诗联家协会原理事。被中国联协旗下的联都网授予"对联之星",被湘潭市联协授予"楹联文化之家"。现为湘乡市文联委员、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在地省级及国家级报刊公开发表作品800余篇(首、副),有诗词发于解放军《红叶》诗刊、《楚风》及《湖南诗词》,散文发于《湖南日报》、《阅读与写作》、《语言美》及《三湘都市报》、《湘潭日报》、《湖南科技报》文艺副刊等,作品多次在全国范围比赛中获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