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灶背后的潜规则:小人得势的世故人情

雨树披纷

<p class="ql-block">  天上神仙好打发,人间小人却难缠。每年到了祭灶日,都会想起单位那位“灶王”,都会忍不住爆粗口,尽管他已经退休很久了。</p><p class="ql-block">  说这些,并没有冒犯灶神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灶神是民间的家神,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家家户户祭祀灶神。</p><p class="ql-block">  灶神,也叫灶王爷,掌管人间灶火事务,保佑家家平安。他是玉帝派驻民家的“官”,又是玉帝的女婿,就有点小人得势。他利用面见玉帝的机会,上报各家的善恶功过,玉帝就根据他的“小报告”,安排各家的吉凶祸福。</p><p class="ql-block">  春秋时,有俗谚“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孔子对此解释道:“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不谄媚灶神,他就会告恶状;凡人“无所祷也”,因为人与天帝无法沟通,只能任凭灶神,在天帝面前乱说一气。</p><p class="ql-block">  灶神就爱打小报告,专门搜罗家家户户的隐私,整成黑状,然后告到玉皇大帝那里。</p> <p class="ql-block">  东晋的葛洪,在其《抱朴子》里说:“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一百日也。</p><p class="ql-block">  得罪了灶神,重者少活三百天,轻者也少活一百天。这样的天谴,谁不怕?</p><p class="ql-block">  这也只是吓吓老百姓,那些贪赃枉法、为非作歹的恶人,才不吃这一套呢。</p><p class="ql-block">  把单位那个人叫“灶王”,绝对贬义,他就是爱打小报告的十足小人。</p><p class="ql-block">  因为他的名字,有一个“照”字,大伙取谐音,叫他“灶王”。</p><p class="ql-block">  大家谋事,他则谋人,爱打小报告,把精力和脑力,全投注在吃透领导心思,向领导邀宠上;职责工作敷衍了事,一个业务“闲人”,但工作以外,他又是“大忙人”。</p><p class="ql-block">  他油嘴滑舌,特别喜欢贴着别人“咬耳朵”,明明就是鸡毛蒜皮的事情,也要扒在别人耳朵上,嘀哩咕噜,搞得神秘兮兮的。</p><p class="ql-block">  这位“灶王”,能够在单位吃得开,就靠搜集和传播“小道消息”,四处打探别人的私密,在领导面前嚼舌头,取悦领导,深得欢心。当时的领导,就好这一口。</p><p class="ql-block">  单位就是江湖,同事们在背后说怪话,发牢骚,都很正常。但通过他的添油加醋,传到领导耳里,就完全变了味。不小心触了“逆鳞”,还真的是吃不了兜着走。</p> <p class="ql-block">  他退休后,大家大大松了口气,可是每当说起“灶王”,对他“打小报告”的行径,大家依然愤愤难平。</p><p class="ql-block">  对这样的小人,大家内心虽然十分痛恨,但表面上却不愿得罪他,有的同事甚至还讨好他,大概是出于怕被他暗地嚯嚯的考量吧。</p><p class="ql-block">  君子不跟小人斗,并非君子不屑,而是有时真的斗不过。</p><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民间百姓对灶神极尽献媚,映照出对小人“惹不起躲得起”的可悲心态。</p><p class="ql-block">  人们在灶神牌位前,摆上供品,特别是灶糖和酒水,目的就是为粘住他的嘴,让他喝得晕晕乎乎,以至于到天庭说话糊糊涂涂,张不开嘴,也就无法向玉帝打小报告了。</p><p class="ql-block">  百姓祭祀灶神,祈福禳灾,毕恭毕敬供奉,好吃好喝伺候,分明就是向灶神送礼行贿。</p><p class="ql-block">  “拿了人家的手短,吃了人家的嘴软”,即便灶神吃了,不给自己好处,但只要不给自己坏处,就是最大的好处了。这样的人情贿赂,不就是民间百姓世俗经验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社会土壤,往往也是滋生“小人得势”的温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