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鲁迅先生曾经写过一篇《脸谱意测》的杂文,意指戏剧舞台上的人物脸谱具有象征主义的意义,而且识别这些脸谱,基本以各种色彩为标识。如: 红色表示忠勇,白色表示阴鸷,黑色表示憨直,绿色表示凶狠,等等。</p><p class="ql-block"> 当然,这种色彩象征,也仅局限在中国的戏剧舞台上,即指舞台形象的色彩,而非自然原色的本身。设若,让西方的洋人来辨析,则会是白色表示纯洁,红色表示高贵,黑色表示静穆,绿色表示环保云云,似乎别无分类。</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观念与视觉的不同和附丽,色彩也会随物而异,结果也会大相径庭。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得立足于我们的国情和我们的传统,直白地说就是用我们传统的审美习惯来对不同的脸谱进行审美和取向。这一点不弄清楚,就有可能不辨菽麦,李代桃僵,甚或黑白颠倒。</p> <p class="ql-block"> 戏剧脸谱的起缘,或许应追溯到唐代,时称“代面”,也即面具。那时的演出戴面具,是便于人们在很远的地方都能一眼认出张三李四王二麻子来。</p><p class="ql-block"> 不过,戴面具既不便于做动作,又掩盖了面部的所有表情,所以聪明的先人才终于想起了用脸谱来代替了面具。这或许就是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于是,脸谱的正正反反,就说不清道不明地成了好些人的审美定势。</p> <p class="ql-block"> 然而,舞台毕竟是舞台,脸谱只能是一种符号或象征。若移于现实或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脸谱就无论如何都是属于绝对化的产物了。这种绝对化或类型化的结果,就是把现实生活中复杂矛盾的个体或者说人简单化与模式化。丰富多彩的人生使得人之不同,不仅在面,更在其心。泛化开来,既五彩纷纭,又五味杂存。</p><p class="ql-block"> 纵观古今,以人的复杂性而论,有时候道貌岸然的所谓君子,或许又是虚饰偏狭的小人;峨冠博带、气象端庄的大臣,其实又是窃夺国帑、贪脏枉法的国贼;庄严神圣、六根弃尽的佛寺道观,甚或又是藏污纳垢、城狐社鼠的场所。凡此等等,不一而足。</p><p class="ql-block"> 尤其当下,更为凸显。那些身陷囹圄的各级贪官,好些都是方面大耳,慈眉善目之相,而反之,一些面相不佳或许应属三花脸的人物,细品开来却不乏诸多忠荩才智之士。这就说明,绝对意义上的脸谱,不仅把脸谱自身陷进了某种怪圈,也把人的意识陷了进去。说到底,丰富复杂的人以及人性,远不是数学公式,一张脸谱也远不能表征人的全部。舞台的脸谱是人物形象的概念性综合,生活中的“脸谱”则是人的本身。</p> <p class="ql-block"> 今天的人,不是生活在偶语弃市或道路以目的专制时代。现在,不管男女老少,都喜欢戏剧影视能够把生活的真实展示出来,能够不借助表象的脸谱来进行黑白对错判断。这也是美学意义上的独立判断。那种试图用什么神圣、庄严、威权以及什么“要这样”,“不要那样”等等道德训诫来装点门面,及至进行“瞒”和“骗”,甚至装鬼脸唬人的东西,无疑是自己给自己画上了假面,成为了新时代的“脸谱”……</p> <p class="ql-block"> 原创制作 : 塞外布衣人</p><p class="ql-block"> 图片 : 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作品39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