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的起源

叶子gshs

<p class="ql-block"> 春联的起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春联是中国一种民俗,是中国春节文化载体之一,大门贴上春联既有过年的喜庆气氛,又有对未来美好祝愿。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一定要在春节时写春联贴春联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春联由桃符演变而来。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新桃换旧符就是将门板上的旧桃符换成新桃符,表达喜庆祥和景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桃符源自中国一个古代传说:相传在东海度朔山上有一棵大桃树,树干弯曲伸展三千里,叉枝一直伸向东北方的鬼门,鬼门下山洞里住的鬼怪每天都由此门进出。树下有两位神将:神荼(读作申舒)、郁垒(读作郁律)把守。这两位神将只要发现害人的恶鬼,就用芒苇编成的网子去捆住他们,并丢去喂一只老虎。因此古代先民认为桃木能驱鬼辟邪。</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从先秦时期起,每逢年节,百姓就用两块长六寸、宽三寸的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两位神将的图像或题上他们的名字,一左一右挂在大门两侧,以镇邪驱鬼、祈福纳祥,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桃符。后来桃符渐渐分为两派,一派只写字,一派专画画,画画的画出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各路门神,而写字的则是在桃木板上分别写上两兄弟的名字,左神荼,右郁垒,字数一致,左右对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一千多年前,第一幅春联在成都诞生,五代时,有一年春节快要到了,后蜀皇帝孟昶,让学士撰写一些词句,写在桃符上,可孟昶对学士们的创作词句不满意,于是他自己提起笔来,写下了普遍认为是,中国历史上已知最早的一幅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原本并没有什么新意,但这幅春联的出名,是因为它很快就一语成箴,孟昶写下春联的第二年,后蜀被北宋所灭。宋太祖赵匡胤,派了一位叫余庆余的官员治理蜀地,正好应了上联里的:新年纳余庆,更巧的是下联,宋太祖把自己的生日定名为“长春节”嘉节号长春等于是给宋太祖祝寿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春联成为百姓喜闻乐见、代代延续下来应归功于明代皇帝朱元璋。明代文人陈云瞻曾记载:“春联的设立始自明太祖,在都城金陵,除夕前不要忘了传旨,无论公卿还是百姓,门口一定要贴春联。”朱元璋还亲自微服私访,检查落实情况。他还亲自撰写,赐给近臣。春联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开始流行于世。</p> <p class="ql-block">  春联真正成为中国一种民俗,也和明代造纸技术的大变革密不可分。自此,春联借助价廉物美的红纸,迅速在全社会流行,以红纸墨字为主的春联形式被保留至今。成为人们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郭树森(叶子)</p><p class="ql-block"> 2025年元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