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西津渡,我在二十年前即已去过。那是去镇江公差之余,在镇江的同行力推之下,初次踏入。那时的西津渡,还没有完全修缮完工,只是走马观花般的粗粗看了一眼,认识不是很深,但总体的印象却很好,是一个吊古寻幽的好去处。后来的时间里再去镇江,但凡空闲,西津渡总是要去的,去的多了,与他也熟识起来。</p><p class="ql-block"> 西津古渡历史上是江南通往江北的重要渡口之一。唐代已来,李白、孟浩然、张祜、王安石、苏轼、米芾、陆游、马可· 波罗等都曾在此候船或登岸,并留下了许多为后人传诵的诗篇。</p><p class="ql-block"> 公元838年左右,唐代诗人张祜在此写下了:<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span>著名诗句。而那位写下:<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span>这首脍炙人口诗句的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就是从西津渡登舟北去的。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都曾在此留下了众多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西津渡有着不少的风花雪月事,也曾有过几多刀光剑影。两晋时的“永嘉南渡”,北方移民们从瓜州上船逃至江南,多从西津渡登岸。南宋时期,金兵南侵润州,守将韩世忠也曾驻兵西津渡抗御金兵。千百年来,发生在这里的重要战事有数百次之多。</p><p class="ql-block"> 一埠西津渡,说尽古今事。走在西津渡凹凸不平的青石板路上,那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道路基底,斑驳的砖墙,古老的石塔,古朴的木板门老店铺……古老的历史文化景点串联成景,整条街随处可见六朝至清代的历史踪迹,满眼皆历史。景区打岀“一眼看千年”旗号,是名实相符的。</p> <p class="ql-block"> 西津渡位于镇江城西的云台山麓,依山临江,是著名的古渡口遗址。因渡口位于镇江城的西面,故称“西津渡”。西津渡在三国时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后才称为“西津渡”。</p> <p class="ql-block"> <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西津渡古街:</i>西津渡古街又叫小码头街,位于位于镇江市主城西北部的云台山麓北坡上,由东蜿蜒向西,是一条依附于山麓的栈道。历经千百年的发展,成为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一条古街。↓</p> <p class="ql-block"> <i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五十三坡:</i>五十三坡位于西津渡入口处,最初它是通向渡口的唯一通道。这里不仅是进出小码头街的主入口,也是镇江的一个文化地标。五十三坡实际上就是五十三级台阶,取自佛教典籍《华严经》中善财童子求教于53位高知者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沿着古街向西前行走不远就会出现几道拱门,拱门称为券门。券门由东向西的共有四道,门上有石额题字,分别叫做“同登觉路”、“共渡慈航”、“飞阁流丹”和“层峦耸翠”。每一道门上的题字都含有一定的深意。↓</p> <p class="ql-block"> 第一道券门的题刻为“同登觉路”。“同登觉路”是佛教用语,意指共同达到觉悟的境界,祝愿渡江人平安顺利。↓</p> <p class="ql-block"> 第二道门上刻有“共渡慈航”,与前面的“同登觉路”前后呼应。有着轮回的深意,高墙之内更增加了神秘的气息。“共渡慈航”也是一句佛教用语,意指共同渡过难关,祈求平安顺利。↓</p> <p class="ql-block"> 第三道券门上的“飞阁流丹”,意思是指古街上的建筑多为明清时期的砖木结构,飞檐雕花的窗栏一律油漆成朱红色,给人一种色彩鲜艳、光彩夺目的感觉。这种描述形象地展现了西津渡古街的建筑特色和历史风貌。↓</p> <p class="ql-block"> “层峦叠翠”这一描述出自唐代文学家王勃的《滕王阁序》。王勃在文中用“层峦叠翠”来形容山峦重叠、翠绿连绵的景象,形容景色优美。券门上的“层峦叠翠”题刻,正是引用了这一典故,意指此地山峰多而险峻,山上的树层层叠叠,郁郁葱葱。↓</p> <p class="ql-block"> <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救生会:</i>救生会位于第一道券门与石塔之间,始建于康熙三十一年(1693),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事实上,救生会的创设应追溯到宋代。救生会,顾名思义就是济渡救生的意思,是带有慈善性质的水上安全救助机构。↓</p> <p class="ql-block"> <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昭关石塔:</i>这是一座元代建造的过街石塔。据专家考证,为元武宗海山皇帝命建造元大都白塔寺工匠刘高主持建造,至今有600多年,是国内唯一保存完好、年代最久的过街石塔。石塔塔基的东西两面都刻有“昭关”两个字,故称“昭关石塔”。↓</p> <p class="ql-block"> 昭关石塔,是老街上的古迹精品。石塔包括塔座、塔身、塔颈、十三天、塔顶等五个部分,外观如瓶,又被称为“石瓶”。↓</p> <p class="ql-block"> <i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观音洞:</i>观音洞位于石塔西侧,始建于宋朝,清咸丰九年(1859年)重新作了修葺。洞内观音菩萨左手持净瓶,右手上指,神态娴静而安详。其东侧是眼光菩萨的“普陀岩殿”,西侧为地藏王菩萨的“地藏殿”。↓</p> <p class="ql-block"> <i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待渡亭:</i>待渡亭位于小码头街“层峦耸翠”券门西侧。最早之前,亭子西侧坡台下面就是滔滔的江水。待渡亭就是古人迎来送往或者小憩避雨等待摆渡的场所。传说当年乾隆皇帝也曾经在这座待渡亭里停留。↓</p> <p class="ql-block"> 待渡亭是四角亭的建制,因为有一面靠墙,省略了一个翘檐,挺立出来的只有两个角,但三面是敞开的,并设有栏椅靠背,游人在此小憩,清风拂过衣袖,带来一阵清凉,很是惬意。↓</p> <p class="ql-block"> <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题金陵津渡》</i>:这是唐代诗人张祜漫游江南时写的一首小诗。一千多年前张祜夜宿西津渡(即诗中的金陵渡)时,面对月挂高天、星火闪烁的岑寂景致,以抒发羁旅之愁思,走笔抒情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年的七言绝句。↓</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题金陵津渡》唐-张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span></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首题壁诗,是作者亲笔题写在西津渡某座小楼墙壁上的。这首诗意境凄美,画面感极强,与唐张继的《枫桥夜泊》同为抒发羁旅愁思,两首诗在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上各有千秋,各臻妙境。↓</p> <p class="ql-block"> 沿着古街一路往西走,街道两边鳞次栉比的两层小楼把我们带回到那笙歌曼舞的年代。古街上的建筑多为明清时期的遗迹。砖木结构,飞檐雕花的窗栏一律油漆成朱红色,给人以“飞阁流丹”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由于交通的便利,西津渡古街历来繁华,长约1000多米长的街道上有各式店铺数百家,包括了酒肆、旅社、戏台、日杂百货等等,当然还有和渡船有关的店铺。当年热闹情景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 从观音洞下行一直到现在的长江路,这短短的几百米长的街道上竟有各式店铺 150 多家。从行业种类上看,大致有饮食方面的,有生活方面的,有文化方面的。↓</p> <p class="ql-block"> 青石板铺就的街道,陈旧的木柱构建的房屋街廊,一块块可拆卸的旧式木门板和廊下挂着的一串串红色的灯笼、店门前摇曳着各式各样的酒旗。整个老街呈现着古朴典雅、风情浓厚的明清古韵。↓</p> <p class="ql-block"> 走在老街上,呈现在面前的不是一条外旧内新、有物无人的“仿古街”,而是一幅货真价实、活态尽显的传统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 <i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小山楼:</i>小山楼是一座位于西津渡古街上的客栈,是一座拥有100多年历史的明清式江南民居,名字源自唐代诗人张祜的诗句“金陵津渡小山楼”。↓</p> <p class="ql-block"> 锅盖面,镇江市一道地方特色传统美食。成品的锅盖面具有软硬恰当、柔韧性好等特点,是一道老少咸宜的小吃。↓</p> <p class="ql-block"> 锅盖面做法源于清朝。据传,乾隆下江南时,到镇江张嫂子伙面店时,张嫂子忙中出错,误将汤罐上的小锅盖当成大锅盖,撂到面锅里,谁知这一失误,煮出来的面条却很可口,受到乾隆夸赞,从此而名扬天下。↓</p> <p class="ql-block"> <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清代小码头遗址:</i>清代以前西津渡渡口紧邻长江,后因江滩淤涨、江岸逐渐北移,致使古渡口已远离长江江岸达数百米,老码头从此废弃。今天,通过路面下的玻璃罩,游客可以一窥清代的码头风貌。↓</p> <p class="ql-block"> 走在这条被车轮磨砺出深深印辙的青石板路上,耳边传来了千年的历史回声,这一切使我们情不自禁地激发出无限的遐想和思古之幽情。↓</p> <p class="ql-block"> 在西津渡除了有大量的明清建筑外,同时也保存了不少的民国建筑。今天在西津渡,仍能清晰地看到沿街“民国元年春长安里”、“吉瑞里西街 · 1914 ” 、“德安里”等题额。↓</p> <p class="ql-block"> 西津渡远眺,站在古衔的高处向下俯瞰,可以看到清一色的灰屋顶随着山势高低错落,一层一层规则整齐,给人带来强烈的秩序感,屋顶的青瓦也给人以一种沧桑感。↓</p> <p class="ql-block"> <i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英国领事馆旧址:</i>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根据不平等的《天津条约》,长江沿线被迫对外开辟了五个通商口岸,镇江就是其中之一。1865年,云台山下沿江一带被划为英租界。清同治三年(1864)在西津渡古街五十三坡上修建了英国领事馆。↓</p> <p class="ql-block"> 从建筑形制看,原英国领事馆系欧洲古典建筑的变形,也称“东印度式”建筑,是一组由五幢房子组成的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建筑风格具体表现为砖木结构、拱券门楣、青砖夹红砖叠砌的墙壁,以及钢质黑色瓦楞屋面。↓</p> <p class="ql-block"> 1927年北伐军兵临镇江,镇江人民收回了英租界,结束了英帝国主义在镇江享有的特权。领事馆旧址现属镇江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i><u> 千年的岁月在西津渡留下了浓墨重彩。漫步于这座历史悠久的古渡口,这里的每一砖一瓦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无一不在向人们展示着他的魅力。走在其中,处处是一本故事,虽跨越千年,故事里的烽火硝烟却依稀可辨。</u></i></p> <p>图片:宋老头</p><p>编辑:宋老头</p><p>文字:宋老头(部分景点介绍摘自网络,谢谢网络作者!)</p> 谢谢您的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