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出游时间】:2025年01月18日星期六,农历日甲辰年十二月十九,15:30~16:30。</p><p class="ql-block">【出游天气】:晴。</p><p class="ql-block">【出游地点】:福州市鳌峰坊→状元道→九仙观。</p> <p class="ql-block">△高士其雕像。</p> <p class="ql-block">△鳌峰坊。</p><p class="ql-block"> 鳌峰坊位于福州市于山(九仙山)北麓,东西走向,东接五一路,西通法海路的一段路,叫做鳌峰坊,唐名九仙坊,宋曰登瀛坊,元改鳌峰坊。</p> <p class="ql-block">△高士其故居。</p><p class="ql-block"> 高士其出生于福州鼓楼区,中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科普硕士、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p> <p class="ql-block">△1992.11被福州市鼓楼区评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郑善夫别业建有迟清亭,就在高士其故居内。</p><p class="ql-block"> 郑善夫(1485年 —1523年)字继之,闽县高湖乡(今福州郊区盖山镇高湖村)人,明代官员、儒学家(阳明学),弘治进士…</p> <p class="ql-block">△走进高士其故居,迎面便是其系着红领巾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高士其为全国第一、二、三、四、五、六届人大代表,中国科协顾问、常委,中国科普创作家协会名誉会长,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人民保护儿童全国委员会委员。1934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p> <p class="ql-block">△高士其是一位著名的科普作家,曾因感染脑炎病毒而残疾,但通过努力重新找到人生道路。</p> <p class="ql-block">△九曲里。</p> <p class="ql-block">△鳌峰坊~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展示馆。</p><p class="ql-block"> 提到鳌峰坊,不得不提的就是鳌峰书院。这座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书院,被誉为“东南第一学府”,是清代福州四大书院之首。</p> <p class="ql-block">△鳌峰书院简介。</p><p class="ql-block"> 鳌峰书院为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巡抚张伯行建,书院广置书籍,校刊55种儒家著作,添建120间书舍,后增为140间。书院内有花园和一口大荷池,周围还有假山、石洞、楼、亭、池、榭,一路夹植松、杉、竹、柳,环境幽美。</p> <p class="ql-block">△鳌峰坊概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前言。</p> <p class="ql-block">△鳌峰坊旧街图。</p> <p class="ql-block">△鳌峰书院(福州格致中学)。</p><p class="ql-block"> 康熙五十年(1711年),御赐“三山养秀”匾。雍正十一年(1733年),御赐帑金1000两。乾隆三年(1738年),御赐帑金1000两,赠御书“澜清学海”匾;乾隆十一年(1746年)御赐《律书渊源》一部。</p> <p class="ql-block">△鳌峰书院招收对象为全省九府一州品学兼优的生员(秀才)、监生和童生。有“日给廪饩,岁供衣服”的待遇。书院每逢月初或中旬,由山长主持学习和测试。</p> <p class="ql-block">△蔡璧~鳌峰书院首任山长。</p><p class="ql-block"> 蔡璧(1648—1711),字君宏,号武湖,福建漳浦人。拔贡生,署侯官、连江教职。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授罗源教谕。时年六十,亲为讲论,而评骘其文之高下,诸生服教畏义。康熙四十六年六月,福建巡抚张伯行开鳌峰、共学两书院,延蔡璧为之师,即鳌峰书院第一任山长。修理学、经济诸书,所订周、程、张、朱等书60种行世。</p> <p class="ql-block">△山长高坐堂上,命题宣讲或讨论经义,学生环坐静听共学。后来共学废了,改为讲学而以兼课士为主。后讲学又废,直以八股文章和试帖诗作为课士的主要学习项目。</p> <p class="ql-block">△蔡世远(1682年-1733年),字闻之,号梁村。因世居漳浦梁山,学者称为梁山先生。福建漳浦人。中国清代散文家、诗文作家。</p><p class="ql-block"> 蔡世远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中进士,改庶吉士,经李光地推荐,分修《性理精义》。书成回到原籍,掌教鳌峰书院。雍正初年(1723年)复征至京师,授编修,官至礼部侍郎。</p> <p class="ql-block">△名贤辈出。</p><p class="ql-block"> 鳌峰书院也和陈诚之有渊源。据说,清代在九仙山北鳌峰坊建书院,以纪念陈诚之金榜题名,称鳌峰书院。</p><p class="ql-block"> 在鳌峰书院的经世之才中,林则徐最为引人瞩目。林则徐考入鳌峰书院是嘉庆三年(1798年),当时书院的山长是郑光策,他要求学生树立救世之志,有目的地读书,“以立志为先,谓志定而后教有所施”。在郑光策“勤于训迪,严而有法”的教育下,林则徐饱览了经史典籍,研读范围广泛,写了大量的读书札记,后人把它名为《云左山房杂录》。</p> <p class="ql-block">△清·杨庆琛有诗曰:“金鳌峰下传经地,从古科名艳状元。”由陈诚之往事有感而发,抒发对鳌峰书院传经课士及士子争取科名的感慨。</p> <p class="ql-block">△为国求贤。</p> <p class="ql-block">△状元道简介。</p><p class="ql-block"> 鳌峰坊曾入居双状元(陈诚之、陈谨),两位状元常循九曲小道登于山读书,因而留下“九曲里、状元峰”等古迹。</p> <p class="ql-block">△状元道。</p><p class="ql-block"> 福州有好几处与状元有关的地方,常走户外,最熟悉就是森林公园宋古驿道~状元路,状元岭古道,市内除了状元境,没想到这里还有状元道…</p> <p class="ql-block">△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状元及第的陈谨,少时曾随父辈从长乐迁到福州城,入住陈诚之的旧宅。陈谨和陈诚之一样,每日沿着家门前的小道上山,到鳌顶峰读书。两位状元都在此读书,两人上山的小道后来也被称为“状元道”。</p> <p class="ql-block">△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登瀛亭。</p><p class="ql-block"> 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里人陈诚之状元及第,鳌峰访又改称登瀛坊。</p> <p class="ql-block">△陈诚之简介。</p><p class="ql-block"> 陈诚之(1093—1170),福建仙山(现今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金峰镇后团东陈村)人。南宋时期名臣、文学家。</p><p class="ql-block"> 陈诚之一介书生最后官至南宋知枢密院事,正二品。虽主和却不与秦桧同流合污,为宋之名臣。</p><p class="ql-block"> 陈诚之不仅为长乐置县以来第一个状元,也是南宋恢复科举以后第一个状元。后来,他的弟弟、儿子、侄儿、孙子,也都考取进士。一代状元,两朝宰辅,三代五进士,道尽了陈诚之家族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状元峰简介。</p> <p class="ql-block">△何氏九仙君(天君殿)简介。</p> <p class="ql-block">△斗姆殿。</p> <p class="ql-block">△存诚守正。</p> <p class="ql-block">△玉皇阁。</p> <p class="ql-block">△方壶厅。</p> <p class="ql-block">△何氏九仙君。</p><p class="ql-block"> 汉武帝时,何氏九兄弟因担心其父参与淮南王刘安谋反会殃及自身,遂结伴入闽。最初隐居在闽县九仙山(今福州于山),后来隐居于仙游九鲤湖(寻梦之地),炼丹修真。丹成,他们分乘九鲤仙而去。</p> <p class="ql-block">△德効无为。</p> <p class="ql-block">△关帝圣像。</p><p class="ql-block"> 这尊关公立像很有特点,与通常形象差距较大。关公头扎软巾,身着铠甲,外罩龙袍,仰面端带,凝眉怒目,更显文武双全,豪气冲天。画像集合工笔与写意技法,笔法老辣,刻工精湛,是一件难得的石刻艺术精品。</p> <p class="ql-block">△“关帝圣像”石碑立于东侧碑廊内,螭首与碑身为整块青石打制,碑高2.63米,宽1.44米,厚0.20米,螭首为半圆形浮雕云纹,边框为团花瑞草纹样。</p> <p class="ql-block">△于山碑廊,位于福州于山九仙观三清殿的两侧。1980年,市文物部门收集散见重要碑刻而建立。碑刻含宋至清代石碑18方,其中有宋蔡襄书“刘蒙伯墓碣文”、南宋绍兴“石敢当”、明张经撰“福州府四学新立学日记”、清林则徐撰“刘家镇墓志铭”,及宣统二年(1910年)真神堂碑等。</p> <p class="ql-block">△九仙观。</p><p class="ql-block"> 九仙观,俗称天君殿,文物古迹,位于于山顶东部,为于山现存最大的庙宇。</p><p class="ql-block"> 此观八十年代末还曾为福州市少儿图书馆,中学时代,我曾经在此观读过书,感觉变化很大,记得于山九仙观三清殿原为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当时挖掘一副古棺椁就是在这里开棺的。</p> <p class="ql-block"> 今日恰逢亲朋好友在鳌峰坊附近聚会,早来了,闲来没事外出走走,顺便也锻炼一下身体,不知不觉重温了状元们曾经走过的道,没想到居然还有这么多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于山又称九仙山、九日山。相传称战国时古民族“于越氏”的一支居此而得名。汉代有临川何氏九兄弟在此炼丹修仙,故又名九仙山。闽越王无诸曾于九月九日在这里宴会,又名九日山。</p> <p class="ql-block"> 时过境迁,于山对我的感觉还是变化挺大的,由于家搬到市区北郊,改走屏山了,故而于山就没来了,可能造成对比度过大,看来以后要矫枉过正了。😄</p><p class="ql-block"> 最后,感谢您的关注与阅读。</p> <p class="ql-block">【制作时间】:2025年01月23日星期四,农历日甲辰年南方小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