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成都平原。从古至今有一个响亮的地名——“温江”,誉称为“金温江”,这个地名古为“温江县”,今为“温江区”。在温江县命名后的2000多年历史中,其治区和名称虽有变化,但其“金温江”的高贵称谓、辉煌历程、富美环境却享誉华夏,激励后人。</p><p class="ql-block">温江地区的简历可作如下概括:距今4000年前,在温江出现了古蜀国五代蜀王继蚕丛、柏灌文化之后的鱼凫文化。鱼凫遗址位于万春镇报恩村,拥有古城遗址以及大量的石斧、石凿等石器,数量巨大创下川西平原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之最,早于三星堆遗址,为中国当年十大考古发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蜀汉三国时期,蜀相诸葛亮在温江兴修水利,改善灌溉地区,兴修江安河,使得温江成为富饶之地。西魏恭帝二年(555),县初置时即名温江。二十三年后于隋初废入郫县,仁寿三年(603)置万春,三年后又废入郫县。唐初再置万春县,贞观元年(627)复名温江县,2002年5月撤县建立温江区。</p><p class="ql-block">温江地名的由来,据文字记载及当地口头传闻,有多种说法,这里将笔者收集到的较为合理的说法罗列如下——</p><p class="ql-block">一、“地濒温江”而名 </p><p class="ql-block">出自《辞源》。《辞源》“温江”条一项释文为:“县名。属四川省,汉郫县,属蜀郡。隋为万春县,唐贞观五年(按应为元年)改为温江,以地濒温江而名……参阅《太平寰宇记》”。经查阅《太平寰宇记》,在温江县下记及:“大江,在县西二百步,自青城县界入流,俗谓之温江也。”此外,《元和郡县志》在温江县下也记有“大江,俗谓之温江,南流经县一里,出麸金”的内容。而西魏新置的温江县辖地,正好在“大江”两岸,因此《辞源》以“地濒温江而名”的结论虽较后三说更接近实际情况,但欠准,改“地濒”为“地跨”就准确了。</p><p class="ql-block">二、“江水至此始温”得名</p><p class="ql-block">“江水至此始温”的意思是,江水流到温江区域就温暖了,故名温江。据《四川通志》和清乾隆版《温江县志》看,此得名缘由出自《名胜志》。《名胜志》无法找到,但从侧面得知它是元末之后成书的。我们认为“江水至此始温”的提法是不符合历史地理的实际的,正如《社会科学研究》1980年第6期刊登的《四川地名考释·温江地区十二县·温江县》一文中所说的那样是有点见文生义。因为岷江之水流入成都平原处处皆温,何以唯独在温江县内才“始温”呢?因此“江水至此始温”一说是把事物绝对化了,所以是欠妥的。要探求水温的特殊规律,还要从李冰“穿二江成都之中”说起。《华阳国志·蜀志》记述“周灭后,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冰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检江别支流”的河道,就是前引《括地志》的流江。众所周知,益州成都秦时为郡治,且驻有重兵;自汉代起变为州、郡、县三级治地,是蜀地政治、经济乃至军事的中心,地位十分重要。为了保证成都既有舟楫之便,灌溉农田之利,又能避洪水之灾,乃遵“低作堰”之法筑鹿角堰。堰低,洪水至此就从堰顶漫溢入下游的“大江”了,水枯季节,江水受鹿角堰阻拦引去成都,以利行舟,只有微量江水从鹿角堰的隙缝渗漏下,堰下的大江主要凭地下水补给。由于大江沿岸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故汇入的地下水量相当可观。冬季里,成都平原地温明显高于气温,地下水温也明显高于地表水温,因此,大江之水尤为温暖。所以,在李冰“穿二江”后若干年,这段“大江”就被人们称为“温江”了……(此后因文字繁琐而删减) </p> <p class="ql-block">三、因“汶”“温”音讹得名 </p><p class="ql-block">岷江曾名汶江,因“汶”“温”音讹得名。此说出自《四川地名考释·温江地区十二县·温江县》一文。文中说,西魏统帅尉迟迥攻克两川后,从郫、江原二县析置温江县。由于县境地跨岷江正流(原文指今金马河),岷江当时称汶江,故尉迟迥拟名“汶江县”,尉迟迥系北方代州人,发音“温”“汶”不分,文书人员以为当时北部郡广阳县曾名汶江县,于是依尉迟迥口音写成“温江”。这一断定有三处失误:一是以静止的观点看待岷江正流金马河,以为它在西魏时也是正流而非支流。二是温江县地域是濒金马河而不是跨金马河,真正跨的却是“俗谓之温江”的“大江”即原杨柳河。三是温江县中部岷江的“岷”字,历史上长期写为“汶”字,岷、汶二字,是异形同音字,汶仍读mín音。《辞海》“汶水”第5项说明:“亦作汶江,汶读与岷同,即岷江……《三国志》:蜀建兴十四年(公元236年),‘后主致湔、登观坂,观汶水之流’,即此。”“汶江,即四川省的岷江。汶读同‘岷’……”。只有山东和苏北汶水的“汶”字,才读成wén音。由此可见,以尉迟迥发音“温”“汶”不分而定县名之说欠妥。</p><p class="ql-block">四、以“城南温泉”名县 </p><p class="ql-block">此说虽然很不科学,却在民间广为流传。但是否真正的有温泉,主要以两条标准衡定:1.常年恒温超过20℃,或在当地年平均气温以上;2.一般是矿泉,含一定矿化度,是下渗的雨水和地表水,循环至地壳深处而形成,多在高低悬殊之地。温泉的成因是由于泉源靠近火山,或者泉中所含矿物放出热量所致。温江城南的所谓“温泉”,不具备上述因素,实际上它是原云溪水温高,凤溪水温低,二溪合流后两水的温差明显存在而“出名”的。由于地处温江城之边,为了增添胜景,而称温潭,久之又衍化为“温泉”。</p> <p class="ql-block">笔者也认真拜读了上面温江县四条得名理由(说法),感到四条理由虽各有不同,但都不无道理。而看到提供资料的作者评语,除了对第一条理由有所肯定(仅一个字用词不准),认为其他三条得名理由均是欠妥的,特别针对第二条理由“‘江水至此始温’得名”,引用了大量文字来表达异议和辩析。而根据我的认知和看法,我又觉得提供“温江地名四条由来”资料的作者,对“四条命名由来”的解读和评析则是欠妥的。首先我认为,古往今来,对一个地区命名只要不涉及国家机密、政治、意识形态等领域,一般对历史、地理、科技等方面就无须过于咬文嚼字,命名毕竟带有感性思维,如果全用理性思维来检验古地名,那会有一大批古今地名的命名理由“欠妥”?从第一条命名理由“地濒温江而名”看,就是一个濒(临)温江和跨(越)温江的差别,提供此说的作者认为“濒”(靠近温江)不准确,要按历史地理的实际情况用跨(跨越温江)才对。我就不明白,“濒”(靠近温江)与跨(跨越温江)即使字眼上有区别,它们在取名“温江”的问题上有多大的矛盾呢?这个说法无非就是:大江俗谓温江,温江县的治地因濒临或跨越大江(温江),便以江名为县名,这种地名命名方式是司空见惯之事。从第二条命名理由“江水至此始温得名”看,我也看不出有做么不妥之处。提供条理由资料的作者,又引用不少历史文献、一大堆话来否定这条理由,无非就是为了证明岷江水流并非流到温江才升温。但其大篇幅的分析评论让人越看越糊涂,反而不知其是在赞成这条命名的理由,还是否定这条理由了。</p><p class="ql-block">依我看,即使是“江水至此始温”与事实有出入,难道就不能以此为由命名“温江”了吗?古今命名多图吉祥、光彩,既然“冬季里,成都平原地温明显高于气温,地下水温也明显高于地表水温,因此,大江之水尤为温暖”,那么作为大江之温江,江水不是也升温了吗?处于成都平原的温江比起上游都江堰等地的江水不是“始温”了吗?当然有人也可以说:同是成都平原温江周边县份的江水也升温了,为什么单单温江命名温江?而它地不命名温江呢?如果这样说,那我只好说“大邑”是“大城”之意,那么多比“大邑”大的城邑不称“大邑”,为什么单单“大邑”称“大邑”?</p><p class="ql-block">窥豹一斑,对于上面提供温江命名的第三、四条理由这里就不一一分辩其对错了。</p> <p class="ql-block">总之,我认为上面罗列的四条温江命名的原由都基本合符实际,顺应了人们心理愿望,四条理由虽各有区别,但并无冲突。真正取好一个地名,往往是几条理由的叠加,一个名字多重命名缘由,表达多层意义,岂不美哉?温江之名,以治地江名得名,以温水之江得名,以江名谐音而得名,以温泉之意而得名,这让温江之名光芒四射,温暖万众,何其妙哉!</p><p class="ql-block">正因为温江地域环境好,名称也取得好,给了温江人的底气和豪气,经过千百年来农耕文化的培育和熏陶,温江成了成都平原顶尖的繁荣富庶之地,“金温江”的桂冠自然戴在它头上,甚至还有民谣曰:“金温江,银郫县,叫花子出在双流县。”这种半开玩笑的民谣虽然有吹捧温江县贬低其他县之嫌,但也可从中看出,富庶繁华的“金温江”是闻名遐迩的。</p><p class="ql-block">再看今天的温江区,作为成都市的辖区,与青羊区、双流区、郫县、崇州市、都江堰市接壤,全区幅员面积277平方公里。金马河、杨柳河、江安河、清水河贯穿全境,作为都江堰水利工程下游的第一座城市,因地处上风上水之地,已然成为成都市农工商以及房地产业、绿色生态产业全面发展的天赐宝地。</p><p class="ql-block">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温江作为成都西城核心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快速发展,先后荣获全球“国际花园城市”、荣膺“迪拜”最佳人居良好范例称号(2023年常住人口101万人,是十年前的3倍)、影响中国特色“魅力城市”奖荣誉称号、首个“生态示范区”等殊誉。“田园温江”“生态温江”“幸福温江”的美名、桂冠广泛传播,宜居宜业价值不断提升。城西新商业中心光华商圈,台湾百货零售业巨头新光三越百货在温江打造大规模的单体百货店;加上已经开业的家乐福、永辉超市、伊藤洋华堂、天来国际广场、珠江Shopping Mall等,一个全新商业中心在城西呈现。</p><p class="ql-block">而今的温江,交通发达,人流、物流川流不息,朝气蓬勃,发展势头一浪掀过地浪,正底气十足,走向辉煌。“金温江”之美名,正在乘风破浪,金光万丈,传播远方。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