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镇黄姚

大江

从龙脊梯田驱车250多公里,赶到黄姚古镇时天色已昏暗。我们在街口一家小餐馆简单用过晚餐后,前往古镇景区近旁寻得一家感觉不错的民宿入住。<br> 翌日大早,我们简单整理好行装后前往附近的古镇游览。<br> 黄姚古镇位于广西昭平县黄姚镇,景区面积约3.2平方公里,地处喀斯特地貌。古镇发祥于宋朝开宝年间,距今有着近千年历史,历经了明代万历年间的兴建与清朝乾隆年间的鼎盛,逐渐形成了将岭南文化与峰丛山水完美融合的千年古镇。<br> 独特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变迁,形成了古镇特有的历史文化。神秘的龙文化崇拜,精巧的明清建筑,地道的民俗风情无一不彰显出古镇厚重且独特的文脉传承。小桥流水、参天古榕、青石古街与楹联牌匾更是被誉为“黄姚四绝”。<br>  据传,镇上早年以黄、姚两姓居多,故名“黄姚”。现今古镇已有八大姓氏,并由此建有九个宗祠。<br>  古镇的入口是一个高大的牌坊式大门,穿过大门沿着通道前行约一千多米,走过一座横卧江面的“锁龙桥”后便是镇口。 镇口是一片宽阔的场地,场地周边排列着一些售货亭,大多是当地村民在此经营各种特色小吃。也许是我们进来的早,不少售货亭还没开始营业。<br>  场地上一棵巨大的榕树高耸入云,树荫遮天蔽日,走至近旁细细一看,才发现原本是缠绕生长于一起,树龄已达300多年的两棵古榕树。这300多年来,两棵榕树如同紧紧相依相偎的夫妻,任凭风雨沧桑,依然是枝繁叶茂,生机盎然,当地村民由此把这对榕树称之为“夫妻榕”。 “夫妻榕”边上有一个窄窄的石砌小门楼,门楼上方标有“东门楼”字样。穿过东门楼,便是进入了古镇。<br>  古镇群峰环抱,河流环绕。镇内临河而建的有八条古街道,全由大块的青石板砌成。千百年的风吹雨打,人踩马踏,铺在街道上的石板已被磨的油光铮亮,凹凸不平,却依然保存完好。<br>  街道的两边不时可见明清风格的古建筑,民居、宗祠、庙宇与亭台洒满古镇各个区域,低矮的寨墙、小巧的门楼、古朴的石桥将整个古镇连接成一个整体。 我们行走于一条条古街道之中,犹如在时光隧道中不停地穿越。<br>  沿着中兴街一直前行至见龙祠附近,有一座掩映于浓荫之下石拱古桥。古桥始建于明朝万历四年,是古镇最大的石桥,名为“带龙桥”,距今已是四百多年。石桥两边古建筑环立,桥下清澈的河水潺潺流淌,古老的桥身青藤覆掩,此景诗意满满。 过带龙桥是古镇的主要街道鲤鱼街。沿着鲤鱼街前行穿过永安门,再向前不远就是中共广西省工委旧址。<br>  1944年冬,日军侵入广西,广西省工委所在地桂林沦陷,省工委迁至黄姚,以宝珠观做隐蔽地开展工作,使黄姚古镇成为抗战后期广西革命的指挥中心。当时随省工委疏散到黄姚的还有何香凝、欧阳予倩、千家驹、张锡昌等大批知名人士。 在古镇东侧有一座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小庙宇,名为兴宁庙。兴宁庙虽小,却因庙内的楹联使其在当地很有声名。<br>  兴宁庙供奉的是道教大神真武大帝。1755年,兴宁庙重修,在庙前添建了亭子,名谓真武亭。亭子正上方悬挂一块刻有“且坐喫茶”字样的匾额,真武亭两边柱上有对联:“别有洞天藏世界,更无胜地赛仙山”,皆为乾隆年间当地举人林作楫所书。在中间的柱子与里面的庙门前均还留有其他名家所书楹联。 走一圈黄姚古镇,细细品味,方能让人真正领略到古镇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桥,有桥必有亭,有亭必有联,有联必有匾的布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