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游——国家博物馆和天安门广场

孙江林

<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19日我从环球影城站乘地铁1号线到达天安门广场东,然后步行到达国家博物馆。外面已排起了长龙,大约用了半小时才进入馆内。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东侧,东长安街南侧,与人民大会堂东西相对称。</p> <p class="ql-block">它是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中华文化代表性物证的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p> <p class="ql-block">进门后先冲B1的“古代中国基本陈列”,镇馆之宝都在这里,必看!</p> <p class="ql-block">从远古时期到明清时期共分为8个单元。第一单元远古时期。</p> <p class="ql-block">山顶洞人生活场景:山顶洞人大约生活在3万年前,除采集和狩猎外,山顶洞人已学会了人工取火,懂得用磨光和钻孔技术制作装饰品,用骨针缝制衣物……。这组群塑表现了山顶洞人制作装饰品、缝制皮衣和烧烤兽肉等多个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北京人背鹿塑像: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余万年—20余万年前,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鹿类是北京人狩猎的主要对象。这尊雕像是根据考古学研究的成果,塑造了北京人捕获到一人鹿类,并将猎物背回洞穴的一个瞬间。</p> <p class="ql-block">图1 北京人</p><p class="ql-block">图2 原始牛犄角-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20余万年一5万年)</p><p class="ql-block">图3 涡纹彩陶罐-马家窑文化(约公元前3200年一前2000年) 陶罐器表饰黑彩的旋涡纹和水波纹,既像近岸水边的层层涟漪,又仿佛是河中央湍急水流形成的一个个大小旋涡。此陶罐以其纹饰精美成为马家窑文化的代表作,被誉为“彩陶之王”。</p><p class="ql-block">图4 蚌塑 “龙虎”墓-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 此基中部为一壮年男性,头向南方、东西两侧分別用天然蚌壳堆塑出似龙、虎的动物形象。</p> <p class="ql-block">舞蹈纹彩陶盆(马家窑文化),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彩陶盆内装饰三组舞路因,绕盆一周形成圆圈,每组均为五人,手拉着手,似踩着节拍在翩翩起舞。这幅舞蹈图真实生动地展现了先民们在重大活动时集体舞蹈的热烈场面。</p> <p class="ql-block">鹰形陶鼎(仰韶文化),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远古时期不可多得的雕塑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玉琮 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300年一前2200年)—它是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最重要的一种礼器。这件玉琮由碧玉制成,内圆外方,上大下小,中有穿孔,共19节,是目前国内所见最高的玉琮。</p> <p class="ql-block">玉龙(红山文化),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由墨绿色的岫岩玉雕琢而成,呈“C”字形,被誉为“中华第一龙”。</p> <p class="ql-block">镂雕旋纹象牙梳(大汶口文化),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这是迄今为止远古时期保存最为完好的梳子。</p> <p class="ql-block">船形彩陶壶(仰韶义化),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船形彩陶壶属于随身携带的水壶类物品。口部呈杯状,器身两端突尖,颇像一只小船,在两侧各用黑彩绘出一张鱼网状的图案。</p> <p class="ql-block">图1 炊器;图2 制陶;图3 食器;图4 酒水器与盛储器。</p> <p class="ql-block">图1 牙雕凤鸟匕形器 河姆渡文化(约公元前5200年一前4200年)</p><p class="ql-block">图2 人面鱼纹彩陶盆 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p><p class="ql-block">图3 正串饰 玉指环 大汶口文化(约公元前4200年一前2500年)</p><p class="ql-block">图4 姜寨聚落遗址(模型) 仰韶文化(约公元询5000年一前300年) —姜寨聚落由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组成。</p> <p class="ql-block">第二单元 夏商西周时期</p> <p class="ql-block">图1 青铜爵 二里头文化</p><p class="ql-block">图2 “宜侯矢”青铜簋</p><p class="ql-block">图3 “妇好” 青铜鹗尊 商王武丁时期—鹗尊为酒器,属鸟兽形尊,即俗称的 “牺尊”。整器外形呈站立的猛鹗,下垂的鹗尾在构思上匠心独具,形成与双足平衡的三点,功能与审美二者兼备。</p><p class="ql-block">图4 青铜鼎 商晚期(公元前16世纪—前14世纪)。</p> <p class="ql-block">“利”青铜簋(西周武王时期) 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器内底铸铭文4行33字,记载了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p> <p class="ql-block">“子龙”青铜鼎(商后期) 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是迄今所知带有“龙”字的最早青铜器,子龙鼎是已发现的商代最大圆鼎。</p> <p class="ql-block">图1 “召”青铜卣 西周早期</p><p class="ql-block">图2 狱盘 西周中期</p><p class="ql-block">图3 商王武丁时期</p><p class="ql-block">图4 狱盉 西周中期</p> <p class="ql-block">“后母戊”青铜方鼎(商王武丁时期) 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后母戊鼎是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器膜部内壁铸铭 “后母戊”,是商王母亲的庙号。</p> <p class="ql-block">图1 “后母辛”青铜觥 商王武丁时期—因器底与盖內铸铭文“后母辛”而得名,似以牛作为造型构思的取材,但兽首有二卷角,后足为鸟足,腹后装饰有双翅为主纹,仍为想象中的瑞兽。</p><p class="ql-block">图2 玉鸽、玉鹰、玉龙凤</p><p class="ql-block">图3 玉簋 商王武丁时期</p><p class="ql-block">图4 石牛 商王武丁时期</p> <p class="ql-block">图1 双性玉人 商王武丁时期—玉人裸体,双面雕刻,一面为男性,另一面为女性,通体以阴线双勾刻画肌肉与关节。</p><p class="ql-block">图2 玉虎、玉马 商王武丁时期</p><p class="ql-block">图3 “盂”青铜器 周康王时期</p><p class="ql-block">图4 “蠡”青铜驹尊 西周中期</p> <p class="ql-block">图1 “盠”青铜方彝 西周中期</p><p class="ql-block">图2 “颂”青铜壶(西周晚期)—颂壶的颈部内壁铸有铭文,较为详细地记录了周王册命颂之事,包括册命仪节、内容,赏赐品等具休内容。</p><p class="ql-block">图3 音乐 二里头文化时期</p><p class="ql-block">图4 “有出虹自北饮于河"刻辞卜骨 商王武丁时期。</p> <p class="ql-block">“虢guo季子白” 青铜盘(周宣王时期) 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前所见商周时期最大的盛水器,盘内底部有铭文8行111字,被视为西周金文中的绝品。</p> <p class="ql-block">图1 青铜编铙(nao) 商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一前11世纪)和虎纹青铜铙</p><p class="ql-block">图2 青铜鼓</p> <p class="ql-block">四羊青铜方尊(商后期) 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四羊青铜方尊,在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体型最大,造型雄奇,肩部、腹部与足部作为一体,被巧妙地设计成四只卷角羊,各据一隅,庄静中突出动然感,匠心独运,是我国古代青铜文化中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图1 龙虎纹青铜尊 商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一前11世纪)—龙虎纹尊的肩部饰三条曲身龙纹,圆雕龙首,腹部有三组虎食人纹,云雷纹地,以浮雕虎首为中心,左右双身,虎口含一人;圈足饰饕餮纹。</p><p class="ql-block">图2 青铜尊 商(约公元前16世纪一前11世纪)。</p><p class="ql-block">图3 青铜罍 西周早期</p><p class="ql-block">图4 辛店文化典型陶器</p> <p class="ql-block">图1 青铜面具 商(约公元前16世纪一前11世纪)—这件硕大的青铜面具是三星堆文化最具标识特征的器物之一。面像呈方脸、宽颐,臣字形眼,脸型与同时出土的其他人面具或头;像相近,但双耳巨大,瞳孔纵出,额上有一条纵起的额饰,显然是古蜀人在人面具基础上所做的艺术升华,是蜀人精神世界的写照。</p><p class="ql-block">图2 青铜面具 商(約公元前16世纪一前11世纪)。</p><p class="ql-block">图3 青铜人首 商(约公元前16世纪一前11世纪) ,这件青铜人首的面部未覆有金面具,脑后有一条麻花辫,属于辫发族群。</p><p class="ql-block">图4 青铜罍(lei)商(约公元前16世纪一前11世纪)。</p> <p class="ql-block">图1 青铜矛 商(约公元前16世纪一前11世纪) 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p><p class="ql-block">图2 印纹硬陶豆和印纹硬陶杯</p> <p class="ql-block">第三单元 春秋战国时期</p> <p class="ql-block">图1 “曾仲斿父”青铜方壶,春秋·曾</p><p class="ql-block">图2 “蔡候申”青铜方壶,春秋·蔡—这件“蔡候申”青铜方壶的腹部饰有十字分栏做装饰,细小的蟠螭纹盘踞于颈部和腹部之上,壶内部铸有6字铭文:蔡候申之用壶。</p><p class="ql-block">图3 朱绘兽耳陶壶,战国·燕</p><p class="ql-block">图4 青铜缶,战国·蜀</p> <p class="ql-block">青铜冰鉴,战国·曾,镇馆之宝。“青铜冰鉴”完全可以说是战国时期的黑科技,它不仅构思精巧,还是件实用性极强的青铜酒器。器身内的双层结构由鉴与缶组成,并设有弯形机关,这样一来,古人在“青铜冰鉴”的鉴和缶之间装上冰,从而使缶内的美酒变凉,到了冬季,只需改装温水,则可使美酒迅速增温。</p> <p class="ql-block">图1 “楚高”青铜缶,战国·楚</p><p class="ql-block">图2 “鮑子”青铜镈,春秋·齐</p><p class="ql-block">图3 兽耳青铜壶,春秋·曾</p><p class="ql-block">图4 “王子午”青铜鼎(附匕)春秋·楚—它是春秋青铜礼器七件列鼎中最大的一件。青铜鼎腹内壁铸有84字铭文,记载了王子午的德政,以及祭祖祈福的事件。</p> <p class="ql-block">图1 “吴王夫差”青铜鉴 春秋·吴—器内铭文12字,记载此鉴为吳王夫差(吴王光之 子) 自作用鉴。鉴是流行于春秋时期的水器。</p><p class="ql-block">图2 熊悍鼎 战国·楚—这件铜鼎器身及盖口刻有铭文62字,记录了楚幽王(熊悍)时期楚国大败秦军,用缴获的铜兵器熔铜后铸造了此鼎,以彰其功绩。</p><p class="ql-block">图3 虎纹青铜钲 战国·蜀—铜钲是一种军旅乐器,往往与錞于一起使用,同时也用于祭祀和宴乐。这件铜钲上所铸的图案即学者们讨论的 “巴蜀符号”,是巴蜀地区器物上特有的,因此这件铜钲是典型的古代巴蜀人使用的器物。</p><p class="ql-block">图4 三轮青铜盘 春秋</p> <p class="ql-block">图1 狼噬牛纹金牌饰、嵌宝石金牌饰(战国)—这件牌饰用黄金制成,牌面上压制出四狼噬牛的纹样。</p><p class="ql-block">图2 “王命传”青铜虎节 战国·楚</p><p class="ql-block">图3 “陈侯”青铜壶,春秋·陈</p><p class="ql-block">图4 “齐候子行”青铜匜,春秋,齐</p> <p class="ql-block">图1 青铜编钟(13件),战国·楚</p><p class="ql-block">图2 石编磬,战国·魏—由十件大小、薄厚不一的石磬组成。编磬按一定的音阶分散悬挂在架子上,每磬可发一音。音的高低取决于磬的形制,大而薄则音低,小而厚则音高。</p><p class="ql-block">图3 “易都邑圣徒盐之鉨”青铜玺印 战国·齐</p><p class="ql-block">图4 栾书缶,战国·晋</p> <p class="ql-block">图1 楚简《老子》,战国</p><p class="ql-block">图2 楚简《老子》翻译</p><p class="ql-block">这件保存完好的竹简中所记载的内容即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用韵文写成的道家哲学著作《老子》。这件展于国博的楚简《老子》是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老子》抄本。据历史学家考证,《老子》成书于战国前期,关于其作者说法不一,最具代表性的观点之一即是认为它是春秋时期老子思想的记述,又经后人加工和补充而得。</p> <p class="ql-block">图1 刀币 战国·燕、赵、齐</p><p class="ql-block">图2 青铜贝币、圜钱 战国·楚</p><p class="ql-block">图3 青铜空首布 春秋·晋—空首布是目新我们发现的最早的金属铸币。平肩空首布 战国·王室</p><p class="ql-block">图4 兽面纹半瓦当 战国·燕</p> <p class="ql-block">图1 鎏金银盘 战国·秦</p><p class="ql-block">图2 龙梁原始瓷盉 战国</p><p class="ql-block">图3 “甘斿”银匜(水器)战国</p><p class="ql-block">图4 六山纹青铜镜 战国(公元前403—前221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四单元 秦汉时期—大一统帝国:秦汉时期,长达数百年的诸候割据纷争的局面终于结束,统一的秦汉王朝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国历史迎来了大一统的帝国时代。</p> <p class="ql-block">琅琊刻石—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兼并六国后,曾五次巡视郡县,以示威强,并刻石颂扬统一海内的功德。这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到琅琊郡(今山东青岛黄岛内)时所立刻石的后半部。</p> <p class="ql-block">图1 “汉并天下”瓦当、“单于天降”瓦当 西汉(公元前202年一公元8年)</p><p class="ql-block">图2 “半两”青铜钱 秦(公元前221年—前206年)</p><p class="ql-block">图3 绿釉陶楼 东汉(公元25年-220年)—此陶楼上有家兵持弩守卫,水塘周围有骑士巡逻警戒,是豪强地主拥有私家武装的反映。</p><p class="ql-block">图4 陶绘描金鸟兽云气纹玉枕 东汉(公元25年-220年)</p> <p class="ql-block">金缕玉柙(金缕玉衣)(西汉),镇馆之宝—共用玉1203片,金丝2567克,墓主人为中山怀王刘修。在汉代,人们深信玉能使尸体不朽,一些费族死后常穿上一种形似甲胄的玉制殓服。</p> <p class="ql-block">图1 陶俑、陶马 秦(公元前221年一前206年)</p><p class="ql-block">图2 陶俑仪仗队</p> <p class="ql-block">图1 春杵陶俑 东汉(公元25年-220年)</p><p class="ql-block">图2 庖厨陶俑 东汉(公元25年-220年)</p><p class="ql-block">图3 献食陶俑 东汉(公元25年-220年)</p><p class="ql-block">图4 持帚箕陶俑 东汉 (公元25年-220年)</p><p class="ql-block">图5 提壶陶俑 东汉(公元25年-220年)</p> <p class="ql-block">图1 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尊腹中空用来盛酒。尊背有圆椭形口,口上有盖。整件器物饰以错金银云纹,精美华丽,堪称汉代青铜器中的精品。</p><p class="ql-block">图2 鎏金青铜尊(酒器)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p><p class="ql-block">图3 彩绘雁鱼青铜釭(gang)灯 西汉(公元前202年一公元8年)—国家一級文物,高53厘米。此釭灯整体作鸿雁回首街鱼停立状,由雁衔鱼、雁体,灯盘和灯罩四部分分铸组合而成。釭指的是导烟管,釭灯就是带导烟管的灯,是汉代新创制的一种灯具。</p><p class="ql-block">图4 金籥(yue)青铜戈、青铜鐏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p> <p class="ql-block">图1 嵌贝鹿形青铜镇 西汉(公元前202年一公元8年)</p><p class="ql-block">图2 陶车 东汉(公元25年-220年)—这种带卷蓬的车常为汉代妇女所乘坐。</p><p class="ql-block">图3 错金银鸟篆文青铜壶(酒器)</p><p class="ql-block">图4 绿釉陶楼 东汉(公元25年-220年)</p> <p class="ql-block">图1 龙纹空心砖 秦(公元前221年一前206年)</p><p class="ql-block">图2 彩绘陶仓 东汉(公元25年-220年)</p><p class="ql-block">图3 石田塘 东汉(公元25年-220年)</p><p class="ql-block">图4 绿釉陶水亭 东汉(公元25年-220年)—此陶水亭位于圆形水池中,池周围环绕人物、马、鹅等。亭高两层,四阿顶,脊端与檐角均饰禽鸟。</p> <p class="ql-block">图1 宅院画像砖 东汉(公元25年-220年)——此画像砖上的宅院为汉代官绅富豪住宅的缩影,宅院中的望楼是东汉时期,官绅富豪宅院具有军事防御功能的表现。</p><p class="ql-block">图2 收获渔猎画像砖 东汉(公元25年—220年)—此砖画像分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为弋(yi)射图;下图为收获图。</p><p class="ql-block">图3 桐园画像砖 东汉(公元25年-220年)—桐油可用來照明,种植桐树、以桐籽榨油是汉代西南地区的主要副业。</p><p class="ql-block">图4 市楼画像砖 东汉(公元25年-220年)—此砖生动反映了汉代市肆的面貌。</p><p class="ql-block">图5 盐场画像砖 东汉(公元25年-220年)—此面像砖形象地再现了东汉时期蜀地的自然生态和井盐生产的繁忙景象。</p><p class="ql-block">图6 春米画像砖 东汉(公元25年一220年)</p> <p class="ql-block">图1 彩绘石骑马人 东汉(公元25年-220年)</p><p class="ql-block">图2 陶船 东汉(公元25年—230年)</p><p class="ql-block">图3 龙纹玉璧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p><p class="ql-block">图4 “熹平石经”残石 东汉 熹平四年至光和六年(公元175年-183年)—此残石原应作长方形,上刻隶书经文,每面约35行,每行约75字。</p> <p class="ql-block">击鼓说唱俑 (东汉)——国家一级文物,以写实手法刻画出了一位正在进行说唱表演的艺人形象,被称为“汉代第一俑”。</p> <p class="ql-block">第五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一个多元文化汇聚的时代,汉族传统文化依然保持着生机与活力,各区域文化因人口大迁移而相互影响,少数民族文化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佛教文化则在中国土地上生根发芽。</p> <p class="ql-block">图1 陶武士俑、陶牛车 十六国(公元304年—439年)—武士俑与陶牛车是该墓葬部分随葬俑。武士头戴盔、身穿盔甲,战马全身披具装,这是南北朝时期甲骑具装俑的形象。</p><p class="ql-block">图2 陶俑 西晋(公元265年—316年)—陶俑出土于西晋县令的墓葬,包括骑俑,文吏俑,武吏俑等,继承了两汉时期随葬陶俑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图1 男性服饰</p><p class="ql-block">图2 女性服饰</p><p class="ql-block">图3 歌舞</p><p class="ql-block">图4 陶骑马武士俑 北朝(公元386年—581年)</p> <p class="ql-block">图1 陶马 北朝(公元386年—581年)</p><p class="ql-block">图2 陶骆驼 北齐(公元550年—577年)</p><p class="ql-block">图3 陶牛车 北齐 (公元550年一577年)—牛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俑群的中心,是当时盛行乘坐牛车之风的反映。</p><p class="ql-block">图4 陶镇墓兽 北魏 (公元386年—534年)—镇墓兽是守护或镇守墓葬的特殊陶俑,一般成对出现,包括人首兽身和兽首兽身两种形式。</p> <p class="ql-block">图1 陶俑 北朝(公元386年—581年)</p><p class="ql-block">图2 银壶 公元3世纪</p><p class="ql-block">图3 元羽慕志 </p><p class="ql-block">图4 青瓷熊灯 三国·吴 甘露元年(公元265年)</p> <p class="ql-block">青瓷虎子 三国·吳 赤乌十四年(公元251年),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腹下刻铭文“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是青瓷中最具有纪年铭文的器物。通常认为虎子是尿壶,但它明确地标明吴帝的年号和瓷工自己的姓名,不应该作为尿壶,而当是盛水的水器。</p> <p class="ql-block">图1 青瓷羊形烛台 三国 •吴(公元222年—280年)—有学者认为此器是插蜡烛用的烛台,也有学者认为是盛水器。</p><p class="ql-block">图2 青瓷魂瓶 西晋(公元265年一316年)—魂瓶是三国和两晋时期独特随葬明器,此魂瓶通体施青釉,装饰有楼阁、各式人物和动物,采用了堆塑、雕贴、模印等装饰手法,魂瓶上堆塑的仙人、瑞兽体现了当时本土的“升仙思想”,佛像则受到早期佛教文化的影响,亭台阁楼展示了江南建筑特色,魂瓶装饰多样、造型繁复、是魏晋时期瓷器工艺技术改进和创新的体现。</p><p class="ql-block">图3 青瓷香熏 西晋(公元265年一316年)—香熏是熏炉的一种形式。战国时期,我国就已使用熏炉进行熏香,汉代则流行青铜和陶制的熏炉。三国时期,瓷熏炉出现,多呈罐形或盆形,器腹部有几排小圆孔,以便空气流人和香气流出。在熏香时,将香料、香丸直接置于熏炉内点燃,香气从炉上的镂孔中飘出,使室内香气扑鼻。</p><p class="ql-block">图4 青瓷印花唾壶 南朝(公元420年—589年)</p> <p class="ql-block">图1 青铜勺 北魏(公元386年一534年)</p><p class="ql-block">图2 陶院落 三国·吴(公元222年一280年)—陶院落为随葬明器,应是模仿当时的建筑形式制作。</p><p class="ql-block">图3 黄鼬乐舞图瓷扁壶 北齐(公元550年—-577年)</p><p class="ql-block">图4 白双jie造石佛塔 十六国 · 北凉(公元401年—439年)—石塔造于缘禾(延和)三年(公元434年),多为礼拜或禅观之用。原有塔座,现仅存塔基、塔身和塔肩三层。底层八角形塔基上雕刻施主的发愿文和佛经,中问圆柱形塔身和上层覆钵形塔肩均雕有佛坐像和菩萨像。</p> <p class="ql-block">图1 弹琵琶陶俑 北齐(公元550年-—577年)</p><p class="ql-block">图2 彩绘双丫髻陶女俑 西魏(公元535年-556年)</p><p class="ql-block">图3 彩绘陶武官俑 西魏(公元535年-556年)</p><p class="ql-block">图4 陶文官俑 西魏(公元535年—556年)</p> <p class="ql-block">图1 陶女俑 东晋(公元317—420年)</p><p class="ql-block">图2 陶男俑 三国·蜀(公元221年—263年)</p><p class="ql-block">图3 陶女俑 东晋(公元317—420年)</p><p class="ql-block">图4 鲜卑服陶武士俑、笼冠陶俑 北朝(公元386年—581年)</p> <p class="ql-block">图1 《佛国记》 东晋 法显著—法显是伟大的旅行家,此书记述他于公元399至413年的旅行经历,体裁是一部典型的游记,也属佛教地志类著作。这部书是研究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交通和历史的重要史料。</p><p class="ql-block">图2 网纹玻璃杯 北魏(公元386年一534年)—玻璃杯以模吹制法成型,器壁薄而光滑,外壁有明显的水平纹理。经检测、此玻璃怀为纳钙玻璃,属于罗马玻璃,即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领域制作的玻璃产品。作为舶来品,网纹玻璃杯是当时中西往来的证物。</p><p class="ql-block">图3 鎏金镶嵌高足青铜杯 北魏(公元386年一534年)—此杯是北魏时期输入的西亚或中亚产品。</p><p class="ql-block">图4 画像砖 南朝(公元420年一589年)—画像砖为一砖一图,镶砌于甬道、墓室。砖画内容分为三类,有贵妇出游、献贡、甲马、武士等车骑出行场面,有郭巨埋儿等孝子故事,有王子乔与浮丘公、商山四皓等道教神仙,有供养飞天、伎乐天人等佛教题材,还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四种。每块砖的画面具有强烈的立体感,线条流畅,人物画则具有南朝“秀骨清像”的特征,是南朝绘画的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青瓷莲花尊 北朝(公元439年—581年),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莲花尊以仰覆莲花为主题纹,辅以宝相花、团龙、善面等纹饰,运用了模制堆贴、镶嵌、刻画等装饰技法。莲花尊的装饰繁缛,釉层凝厚,是北方青瓷精品。</p> <p class="ql-block">第六单元 隋唐五代时期 隋朝的统一—公元581年,外戚大丞相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589年,隋灭南方的陈朝,统一全国,从而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局面。隋朝后期,赋役繁重、刑罚苛酷,社会矛盾加剧,各地反隋武装暴动蜂起。618年,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政变,隋王朝统治结束。隋朝虽然立国只有38年,但在政治制度方面有新的建树,建立起了一整套严密的统治机构,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经济、文化方面也出现了短暂的繁荣局面。</p> <p class="ql-block">三彩釉陶镇墓兽 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唐代镇墓俑包括镇墓兽和镇墓武士俑或天王俑,二者一般各有两件,其中镇墓兽一为人面,一为兽面。镇墓兽一般位于镇墓武士或天王俑之前,放置于墓室入口处,用以镇恶驱邪。研究表明,在阴阳堪舆系统,兽面镇墓兽称为"祖明",人面镇墓兽称为"地轴"。</p> <p class="ql-block">图1 唐太宗李世民像</p><p class="ql-block">图2 狩猎纹高足银杯 唐(公元568年—907年)</p><p class="ql-block">图3 葵口三足狮子纹鎏金银盘 唐(公元618年﹣907年)—唐朝工匠们融会贯通,汲取外来文化的长处,将外域纹样与传统纹样融为一体,创造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器物。</p><p class="ql-block">图4 三彩釉陶侍女佣 唐开元十一年</p> <p class="ql-block">三彩釉陶骆驼载乐俑 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镇馆之宝—骆驼昂首挺立,驼背平台上铺彩条长毯,上有3名胡人、2名汉人组成的乐舞队。</p> <p class="ql-block">图1 彩色圆口瓷盘</p><p class="ql-block">图2 白瓷长颈瓶</p><p class="ql-block">图3 鎏金铜尺 唐(公元618年﹣907年)—唐尺的长度亦多在30厘米左右,材质以铜质为主,多饰以花卉纹。</p><p class="ql-block">图4 白瓷莲花瓣座灯 唐(公元618年—907年)</p> <p class="ql-block">图1—2 笼冠陶俑 隋(公元581年﹣618年)</p><p class="ql-block">图3 彩绘陶武将俑 唐麟德元年(公元664年)</p><p class="ql-block">图4 三彩釉陶胡服牵马俑 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p> <p class="ql-block">图1 彩绘陶戴韩帽女骑俑 唐(公元657年)</p><p class="ql-block">图2 鎏金银香囊 唐(公元618年﹣907年)</p><p class="ql-block">图3 镶金边白玉杯 唐(公元608年)</p><p class="ql-block">图4 三彩黑釉陶马 唐(公元618年﹣907年)</p> <p class="ql-block">图1 李白像</p><p class="ql-block">图2 杜甫像</p><p class="ql-block">图3 白居易像</p><p class="ql-block">图4 《全唐诗》(部分)—清康熙刊本。900卷,共收唐、五代诗48900余首,附有唐五代词。作者2200余人,按时代前后排列,并附小传。</p> <p class="ql-block">图1 红衣舞女壁画 唐显庆三年(公元658年)</p><p class="ql-block">图2 吹排箫伎壁画 唐总章元年(公元668年)</p><p class="ql-block">图3 彩塑供养菩萨 唐(公元618-907年)</p><p class="ql-block">图4 安济桥石栏板 隋(公元581年﹣618年)</p> <p class="ql-block">图1 胡人骑骆驼陶俑 唐(公元679年)</p><p class="ql-block">图2 琉璃釉兽头 唐(公元618年﹣907年)</p><p class="ql-block">图3 突厥石人 唐(公元618年﹣907年)</p><p class="ql-block">图4 玄奘题名石佛座 唐(公元662年)</p> <p class="ql-block">图1 青瓷凤首壶 唐(公元618—907年)</p><p class="ql-block">图2 孔雀蓝釉陶三系瓶 隋(公元909—945年)</p><p class="ql-block">图3 联珠鸟纹锦 唐(公元618—907年)</p><p class="ql-block">图4 嵌珍珠宝石金项链 唐(公元608年)</p> <p class="ql-block">第七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p> <p class="ql-block">图1 绿蛤‍鸱吻 西夏(公元1038年一1227年)</p><p class="ql-block">图2 ‍褐釉鸡冠壶 辽(公元916年—1125年)</p><p class="ql-block">图3 ‍绿秈鸱吻 西夏(公元1038年一1227年)</p><p class="ql-block">图4 ‍钧窑玫瑰紫釉花盆 宋(公元960年一1279年)</p> <p class="ql-block">图1 ‍裼釉剔花扁壶 西夏 (公元1038年一1227年)1985年宁夏海原征集</p><p class="ql-block">图2 ‍ 列鞢 金(公元1115年 一 1234年)</p><p class="ql-block">图3 ‍耀州窑青釉刻花莱菔尊 宋(公元960年一1279年)</p><p class="ql-block">图4 ‍磁州窑三色荷花瓷枕 宋(公元960-1279年)</p> <p class="ql-block">青铜印和腰牌</p> <p class="ql-block">图1 ‍绿釉凤首瓶和黄釉长颈瓶 辽(公元916-1125年)</p><p class="ql-block">图2 ‍榆次窑玉壶春瓶 金(公元1115年-1234年)</p><p class="ql-block">图3 龙泉窑粉青釉凸花葫芦瓶 南宋(公元1127—1729年)</p><p class="ql-block">图4 绿釉鸡冠壶 辽(公元916年—1125年)</p> <p class="ql-block">图1 ‍青花云龙纹玉壶春瓶 元(公元1206年一1368年)</p><p class="ql-block">图2 ‍釉里红人俑 元(公元1206年—1368年)</p><p class="ql-block">图3 玳瑁釉瓷枕 ‍三彩釉印牡丹纹盘 ‍绿釉鸡冠壶 ‍三彩釉鸡冠壶 辽(公元916年—1125年)</p><p class="ql-block">图4 木雕观音像 宋(公元960年—1279年)</p> <p class="ql-block">图1 ‍针灸铜人 北末天圣(公元1023年一1032年)</p><p class="ql-block">图2 ‍水运仪象台 据《新仪象法要》按1:5比例复制</p><p class="ql-block">图3 ‍瓦脊兽 元(公元1206年-1368年)</p><p class="ql-block">图4 ‍铜壶滴漏 元 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p> <p class="ql-block">第八单元 明清时期</p> <p class="ql-block">这件“郑和铸铜钟”通体呈褐绿色,钟肩表面浮印十二组云气如意纹,腹部以云水波浪纹为主,并铸有铭文、八卦等字纹。</p> <p class="ql-block">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前部饰有九条金龙,口衔珠滴,下有八只点翠金凤,后部也有一金凤,共九龙九凤。高48.5厘米、重2320克。是用漆竹扎成帽胎,面料以丝帛制成,采用了花丝、点翠、镶嵌、穿系等工艺,冠上共嵌未经加工的天然红宝石百余粒,珍珠5000余颗。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冠金翠交辉,富丽堂皇,显示出了明中后期高度发达的物质文化水平,是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被列入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p> <p class="ql-block">图1 青花穿花龙纹梅瓶,这是一件陈设品,高72.5厘米 ,瓶撇口,短颈,丰肩,长圆腹,圈足。宝珠钮盖。通体青花纹饰,器身绘穿花龙纹,上下辅以变体莲瓣纹,肩部青花横书“大明万历年制”六字楷书款。盖绘穿花龙纹和莲瓣纹。</p><p class="ql-block">图2 江千里制黑漆嵌螺钿执壶,壶底嵌有“千里”二字,为明末著名镶嵌漆艺工匠江千里的作品。螺钿是一种用贝壳薄片制成人物、鸟兽、花草等形象,镶嵌在髹漆器上的装饰技法。</p><p class="ql-block">图3 这件青花八仙葫芦瓶为上圆下方、腰部细长的变体葫芦形,外壁绘多重青花纹饰。瓷器上绘制了很多道教内容作纹饰,如瓶上部的云鹤,象征道教的“羽化登仙”。瓶的方形下腹部,绘汉钟离等八位道教神仙形象。</p><p class="ql-block">图4 青花海水云龙纹扁瓶,此瓶是由景德镇御窑厂制造的。它圆口、长颈、扁圆腹、平底,腹的两面饰满青花海水,各有一条白龙,扬爪腾身,出没于惊涛骇浪之中,颈部用青花饰以卷草纹、缠枝莲纹各一道,这是明青花瓷器中的典型产品。</p> <p class="ql-block">图1 镂空绣球熏香铜炉</p><p class="ql-block">图2 铜金刚铃 金刚杵</p><p class="ql-block">图3 阿拉伯文带座铜炉</p><p class="ql-block">图4 朱三松竹雕人物笔筒</p> <p class="ql-block">图1 明代青花缠枝纹贯耳瓶(左)、青花灵芝纹石榴尊(右),宣德年间青花瓷器。</p><p class="ql-block">图2 石室金匮,中国古代保管重要档案的处所和装具。又作金匮石室。整体呈长方体形状,规格为长宽高135×75×130厘米。内部为楠木或外面包裹铜皮鎏金,表面錾刻有流畅精美的云龙纹图案,造型典雅又不失皇家尊贵。</p><p class="ql-block">图3 白釉释迦牟尼坐像</p><p class="ql-block">图4 斗彩海水团花纹天球瓶</p> <p class="ql-block">图1 八旗各族佐领图记</p><p class="ql-block">图2—3 皇帝之宝玉玺,这方玉印通高16.1厘米、边长16.1匣米、钮高9.8厘米。印文为阳刻满、汉文“皇帝之宝”,印钮为盘龙状。清朝皇帝颁发诏书要钤这方印,是皇权的象征。</p><p class="ql-block">图4 青花八吉祥纹扁壶</p> <p class="ql-block">至此,整个“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算是全部给大家展示完了。从这些古代的珍贵文物中,我们见证了历朝历代的兴衰发展。最后我来到北区四层粗略参观了中国古代玉器展、中国古代瓷器展和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每个展厅都小巧精致,走马观花没能细细品味。</p> <p class="ql-block">走出博物馆,我走向天安门广场。我首先来到矗立在广场中央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碑身正面是毛泽东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这座高大的纪念碑矗立在广场中央,碑身上的浮雕记录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我静静地站在碑前,心中涌起一股敬意。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们,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这片土地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p> <p class="ql-block">人民英雄纪念碑自建成之日起,就与天安门城楼、人民大会堂、中国人民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今国家博物馆),以及后来建成的毛主席纪念堂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构成具有强烈民族风格的宏大建筑群,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象征,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的“历史坐标”之一,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激发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作为突出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人民英雄纪念碑承载着中华民族共有的历史记忆和价值追求,守望着人民共和国的光荣与梦想,寄托着各族人民对人民英雄的无尽追思与无限崇敬,激励着各民族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始终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纪念堂位于天安门广场的东侧,是瞻仰伟人风采的圣地。纪念堂雄伟挺拔,庄严肃穆,正面镌刻着“毛主席纪念堂”六个金色大字。</p> <p class="ql-block">人民大会堂巍然屹立在广场的西侧,它的外观庄严肃穆,具有浓厚的历史感和现代感。建筑主体采用大理石和汉白玉装饰,显得古朴大方。建筑外部有12根大理石廊柱,彰显其雄伟气势‌。</p> <p class="ql-block">天安门城楼位于广场北端,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原名承天门,后改建为天安门。天安门城楼巍峨耸立,红墙黄瓦,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庄严肃穆。</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我心中的圣地,每一次来到这里,都能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震撼。</p> <p class="ql-block">离降旗仪式还有近两个小时,广场上的游客就开始占位置了,我找了最前排的位置坚守不动了。终于等到了降旗时刻,海陆空三军仪仗队从金水桥进入天安门广场,他们动作划一,步伐整齐,当士兵迈着整齐的步伐缓缓走向国旗杆时,广场上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屏住呼吸,举着手机,望着五星红旗缓缓降下,与夕阳交相辉映,画面无比震撼。那一刻我觉得作为中国人特别自豪,哪怕站了几个小时,也觉得无比值得。</p> <p class="ql-block">降旗仪式结束后,人群久久不愿散去。国旗升起和降下的背后,是祖国日益强大的象征,我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骄傲。祝愿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人寿年丰,永远和平。</p> <p class="ql-block">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天安门在一片静谧中等待着那璀璨的瞬间。当灯光乍然亮起,仿佛夜空中乍现的星辰,金色的光芒瞬间倾泻而下,照亮了宏伟的城楼。朱红的廊柱和飘扬的旗帜在灯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天安门宛如一座闪耀着历史光辉与时代荣耀的神圣殿堂‌。</p> <p class="ql-block">站在东长安街上,感受着北京的繁华与活力,我依依不舍的告别天安门。再见了,天安门!但我对您的热爱与向往却永远不会停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