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虫槎碗】</p><p class="ql-block"> 小的时候在老家农村,人们的一日三餐很简单。早餐吃馍喝熬茶,人们戏谑为“馍馍茶”,午餐亦是茶馍馍。若是略讲究一些,顶多炒一盘洋芋或大头菜。</p><p class="ql-block"> 因为早上和中午时间紧,吃过饭立马开始一天的劳作。所以,为了节省时间,吃饭尽量简单。</p><p class="ql-block"> 需要说明的是,过去的农村,做一顿饭,并不像现在这样简单方便。</p><p class="ql-block"> 首先说灶堂里燃火就不容易,多数人家没洋火(火柴),即便有也舍不得用。一般都是做完饭熄火时,把火子埋在灰里。再需要时,扒拉出来,放上易燃物,轻轻吹气点燃。仅仅这大事儿,就耗时不少。</p><p class="ql-block"> 父母们收工回家前,孩子们得把做饭的前期准备工作做好。比如,摘菜、和面、擀好面皮、烧好饭水等。</p><p class="ql-block"> 其中,最难掌握的就是生火,</p><p class="ql-block"> 大清早起床,男爷儿们带上劳动工具到菜园子,或附近自留地里干活,这叫“出早工”。女眷们进厨房生火烧茶水,熥馍馍,再炒一盘菜。一家人火急火燎地吃完馍馍喝足茶,上工上学的时间也就到了。</p> <p class="ql-block"> 只有黄昏收工,时间充足,吃的也就略上心一些。晚餐一般都是面食,如寸寸面或面片,配咸韭菜或花菜,炝辣面和醋。 一切进行完毕,天也就麻麻黑了。上炕吹灯拔蜡,缓解一天的疲惫。</p><p class="ql-block"> 熬茶的“熬”,青海方言读作“闹”,就是水加茯砖茶烧开,和过去北京街头卖的大碗茶基本是一样的。</p><p class="ql-block"> 如果喜欢,茶水里可以加入盐、荆介、姜片、薄荷、麻椒(干花椒叶)等佐料。如果条件允许,调入羖鹿(山羊),犏牛奶滚成奶茶,那就是高档次饮品。</p><p class="ql-block"> 农民劳动出汗多,盐分流失多,茶里多有放盐的习惯。俗语有:“茶没有盐,水一般;人没钱,鬼一般”。</p><p class="ql-block"> 青海的牧民,居住在高海拔地区,为了增加热能,喜欢喝纯真味儿的茶。如果喝比较讲究的茶,会放酥油,叫“酥油茶”。</p><p class="ql-block"> 青海人喜欢吃热食,喝烫茶。因此,茶水烧开后一直煨在火旁,因此叫“熬茶”。喝茶喝开水,越烫越好,青海方言叫“煎”。如:“煎煎”喝一口茶,即喝滚烫的茶。</p><p class="ql-block"> 这是由于高海拔环境造成的。一般情况下,青海地区水的沸点仅60°,海拔越高,沸点越低。而且饭菜很容易变凉,因此,在青海喝滚烫的水,只要小口喝也不至于烫伤口腔和食道。</p> <p class="ql-block"> 过去,茯砖茶是紧俏商品,物资匮乏时代,凭票证供应。一个家庭里,一年也就能买到一整块茯砖茶。因此,喝茶是老人和长辈们的“特权”。</p><p class="ql-block"> 未成年人,特别是少年儿童是禁止喝熬茶的。我大阿舅说:娃娃们喝茶,耳朵梢梢(耳轮)干掉哩!</p><p class="ql-block"> 但如果茶里调入牛奶,熬制成了奶茶,却没有任何限制。</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好奇心强,不让喝茶,偏要想着法子偷着喝。</p><p class="ql-block"> 一家人吃完饭,孩子们帮着收拾碗盏。到厨房,爷爷奶奶喝过茶的碗里有残茶叶,倒入一点开水,兄弟姊妹几个一人一口,算是一种喝茶的体验。</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生活虽说拮据,但“品味”并不低。</p><p class="ql-block"> 家里家外“打摘”(打扫)得利落利落,被褥叠得方方正正,箱子柜子摆放得整整齐齐。尤其是厨房里的锅碗瓢盆,一定要清洗干净。</p> <p class="ql-block"> 有一天,我们全家人围着桌子准备吃早饭,照例,也是馍馍茶,外加一碟子炒洋芋。</p><p class="ql-block">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饭菜都摆到桌子上了,一家之主父亲如果不就位,全家人只能眼巴巴等着。</p><p class="ql-block"> 父亲出早工回来,“盘丝搭脚”坐在炕上,照例端起碗喝了几口熬茶。他眼睛盯着碗里看了看,突然把碗往炕桌上一撴,冲着姐姐大发雷霆,说是那碗是“虫馇碗”。</p><p class="ql-block"> 我偷眼一看,可不是咋滴,那只碗内壁确实是“黑唧哇鹊”的,好像是没洗干净的脏碗。</p><p class="ql-block"> 姐姐受到训斥,赶紧把碗端下去,并解释说,那不是垢痂(污垢),是碗本身的颜色变了洗不掉。</p><p class="ql-block"> 父亲也发现是那个原因,但他说那也是“虫槎碗”,还借茬儿,连带着母亲把“娘妹”俩嘟囔了几句。</p><p class="ql-block"> 青海方言里把家中的父子称为“爷父”,母女称为“娘妹”。</p><p class="ql-block"> 母亲赶紧换了干净碗,全家人的“馍馍茶”早餐继续进行。</p><p class="ql-block"> 从那以后,我端饭倒茶时,特别注意碗盏是否干净。条件反射,直到现在还保持这种“洁癖”。</p><p class="ql-block"> 过去,一个家庭里,“碗盏”基本没有多余的。每年过年前,父母从牙缝里抠下几沓钱,添置一两只新碗,刚开始都锁在箱子里,只有逢年过节,家里来贵客方拿出来使用。</p> <p class="ql-block"> 青海民间,把碗、碟、勺、筷等用餐器皿统称为“碗盏”。</p><p class="ql-block"> 平日里,基本上都是一人一双筷子一只碗,全家人共同使用一两只碟子,两三个调羹儿(小勺子)。</p><p class="ql-block"> 小孩子若打破一只碗,非挨一顿揍不可。因此,洗锅抹碗时,特别的谨慎小心。</p><p class="ql-block"> 但孩子们不小心打碎了碗,怕被责罚,就会悄悄地处理掉。父母拷问时,铁嘴钢牙,死不认账。这样一来二去,小孩子就会变得不诚实。因此,那个时候,除了特殊情况,不让孩子们摸碗盏。吃饭喝水时,把碗捧在手里,防止掉落摔坏。</p><p class="ql-block"> 打破易碎的器皿,本身就青海习俗里的一个禁忌。逢年过节,碗盏使用率高,如果摔碎,民间认为主凶。但正在喜庆的当儿,也只能找吉祥话自我解嘲。嘴上说“碎碎太平”,其实心里很是不爽。</p><p class="ql-block"> 碗碟口沿如果出现缺口,叫“豁豁碗”,在青海民间也被视为不吉。“豁垭”器皿,不能用来盛饭端汤。</p><p class="ql-block"> 碗碟毕竟是搪瓷器,碗口被磕碰出现小缺口在所难免。</p><p class="ql-block"> 如果磕碰不严重,可以在厨房里做它用,如窊面,化碱面水等。有时候家里来了客人,碗盏不够用,情急之下,偶尔也会给家人使用。</p> <p class="ql-block"> 破口碗不能使用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像是乞丐模样。另一方面,那搪瓷破损的缺口,比刀刃锋利,容易割破嘴唇、手指。</p><p class="ql-block"> 防止碗盏摔碎,青海人喂婴幼儿,都是用搪瓷铁碗,铁勺子。</p><p class="ql-block"> 打烂的碗盏碎片,青海方言叫“瓦渣”。青海民间俗语“瓦渣揩沟子”,指俩人不合拍,拧着干。</p><p class="ql-block"> 瓦渣挑大的块留着,刮削木料用。碎渣一定要做掩埋处理,以免伤到人。</p><p class="ql-block"> 瓷碗碟使用久了,釉面也会褪色,就像没洗干净一样。也是不能拿来给家庭长辈,或给客人使用的。</p><p class="ql-block"> 母亲是一个惜享的人,舍不得拿出新碗,出现小瑕疵,但还能使用的,留给自己再使用一段时间再改它用。</p><p class="ql-block"> 那天吃早饭,父亲之所以发脾气,是因为姐姐端错了碗。</p><p class="ql-block"> 青海民间把没洗干净碗盏,也包括沿有缺口的碗,叫“虫槎碗”。</p><p class="ql-block"> 虫,即会蠕动的小虫子,如毛毛虫,蚰蜒之类。</p> <p class="ql-block"> “槎”,原指用刀斧砍斫。也指树枝分叉,怪石歧出成错杂、参差不齐的状态样子。植物去头,留半截根即为槎。</p><p class="ql-block"> 青海方言里的“槎”,与咬同义(咬,青海方言发音“鸟”。咬,又作“哜”)。</p><p class="ql-block"> 比如,动物用嘴咬掉植物的一截,叫“槎”。牲畜吃了秧苗头,但根部还留了半截,说把庄稼给“槎”掉了。</p><p class="ql-block"> 槎,在砌墙时,有意留下的接口,叫留槎。有齐槎,直槎,马牙槎,公槎,母槎,踏步槎等。引用到碗盏上,表示缺口。</p><p class="ql-block"> 虫槎碗,被虫子咬过的碗,即没拾掇干净有污垢的脏碗。</p><p class="ql-block"> 碗盏出现污垢,为什么不说其它动物槎,而偏偏是“虫槎”了呢!</p><p class="ql-block"> 碗碟的表面很光滑,过去农村人家厨房里的“碗架”,并不是一只柜子,而是墙壁上掏出的一个方形空洞。</p><p class="ql-block"> 有时候,老鼠洞都打到碗架里了,这就叫“猫儿不在家,老鼠犯(翻)碗架”。</p><p class="ql-block"> 为了防尘,碗架上挂一块布当帘子。但,毕竟过去农村的房子都是四面透风,土墙壁土地坪。尘土落入碗盏,很正常。</p><p class="ql-block"> 有时候,少量的尘土肉眼看不清楚。但如果虫子爬过,会留下弯弯曲曲的痕迹,说明有灰尘没打扫干净。</p><p class="ql-block"> 再有,一片叶子,被虫子咬过后,边缘、叶面上留下缺口或小孔,这犹如碗盏边缘出现的缺口。</p><p class="ql-block"> 因此,脏碗,沿有小缺口的碗,叫“虫槎碗”,展开来说是被虫子咬过一样的碗。</p> <p class="ql-block"> “碗盏”。在古代,凹形石制容器叫碗。后来,人们制造出了陶、木等质地的凹形容器和原来吃饭的“椀”。但文字仍然是“石”字偏旁的“碗”,如“木碗”,“陶碗”,“铁碗”等等。</p><p class="ql-block"> “盏”,原本指可以盛酒的,最小的器皿,如“酒盏”。后来把装油等液体的小而浅的器皿都叫“盏”,如“灯盏”。</p><p class="ql-block"> 青海方言里的“碗盏”,原指盛饭和盛酒的器皿。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碗和酒盅。后来指所有用于吃饭包括喝酒的器皿。比如:碟子,汤勺,筷子等餐桌上使用的东西 。</p><p class="ql-block"> 现如今,青海和熬茶的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红茶和普洱茶。</p><p class="ql-block"> 绿茶,过去的青海人也喝,叫花茶,细茶,或叫沏茶。</p><p class="ql-block"> 过去,得不到茶叶时,青海人把麦子炒焦黄当茶叶替代品,民间叫“麦茶”。</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邱元胜,青海省共和县人,上世纪六十几年代生,退休干部。</p><p class="ql-block"> 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青海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青海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青海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 海南州作家协会会员,原海南州书画家协会主席,海南州摄影家协会会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