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的艺术

雄鹰展翅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文原创:雄鹰展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美篇号:233895431</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图来自:网络致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孩子犯了错你批评他吗?该用什么方式批评孩子呢?该用什么力度批评孩子呢?该用什么语言批评孩子呢?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一件事情,批评的度掌握好了,会让孩子警醒自己的错误,明白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的缺点。如果度掌握的不好的话,可能会事倍功半,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违背了批评孩子的初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雄鹰认为,批评孩子应当适度,应该明白一个深刻的道理:批评也是需要有艺术性的。就像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在教育孩子时,批评比表扬还要高深,因为批评一定要讲究方法,这是一门艺术,你用得好,它比表扬的效果还有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是了解全貌为前提。父母批评前必须充分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这样才能判断批评的必要性,批评才有针对性,才有的放矢,才能正确选择角度和方式,恰当估计预期效果。如仅凭听到的信息或印象主观臆断,易偏离事实,给孩子造成伤害。比如,小刚经常放学后喜欢和同学在路上玩到较晚才回家,今天他又回来晚了,而且满身是汗(因为今天轮到他值日,打扫好卫生才匆匆忙忙地跑回来)。父母一看便认为他老毛病又犯了,于是在没有了解事情全貌的情况下,便对他进行了批评。这种批评会使孩子感到:原来你们根本不信任我。"这样就打击了孩子改正缺点的积极性,他可能只在心里难过一阵子,也可能会重复以前的毛病。无论怎样,这样的批评对孩子的成长肯定是不利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是对事批评是原则。批评应与特定的过错相联系 而不应与犯错人的人格特征联系在一起,即对事不对人,才容易让孩子接受。父母批评时把行为与本人区别开,虽然行为错了,但本人是好的,他不必对自我产生怀疑,只要纠正行为就可以了。比如,一道题已向孩子讲解多次,可他的答案仍然错误,这时,你心里虽然很烦,仍心平气和告诉孩子怎么做才对。孩子肯定会很仔细地听、认真地记,并为自己的错误而感到愧疚,心里暗暗下决心,以后一定不再出错。如你一气之下便简单粗暴地说:你怎么这么笨呢?孩子听后一定认为自己是真笨。所以,父母应批评孩子的错误行为,而不是孩子本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三是时机场合需注意。1.情绪失控要避免。情绪极度愤怒时,无法以理性的方式来管教孩子,往往口不择言,很容易说出伤害、刺激孩子自尊心的话,伤害了孩子又后悔莫及。当家长无法平静下来的时候,建议暂时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其他的事情,牢记12秒法则,比如去做做家务,打打电话,等情绪平静后再和孩子沟通。孩子在家长冷处理的过程中也会进行反思,减少了对父母教育的抵触情绪。2.外人面前要避免。小亮上小学一年级,学习成绩很不好。家长为了让他努力学习,特意找了一名当老师的亲戚过来劝说小亮。亲戚来了之后小亮的父母郑重其事地把小亮叫过来,说"你叔叔是老师,让他告诉你怎么改一改你的毛病。"接下来,小亮的父母开始说起孩子不好好学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在家喜欢玩电脑等等。小亮低着头—声不吭,但明显看得出家长对他的指责并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父母当着别人的面,指责孩子的缺点和问题,这是不理解和不尊重子女的表现。它会使孩子感到自己在他人面前失掉了自尊和尊严,认为失去了他人的同情和爱护,从而产生孤独、抑郁心理,产生"大家都不喜欢我"的心理错觉,形成自卑心理。除此之外,当着外人的面批评孩子更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孩子会当面顶撞父母;有的孩子用沉默表示反抗;有的会对父母产生敌视,在以后的教育中与父母对着干,我行我素,继续做父母不喜欢的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四是目的明确才有效。牢记一点:批评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批评并不想让孩子难堪、愧疚、自责、痛苦,而是想让他们认识错误,改正错误,这才是批评的目的。比如,小伟妈妈发现儿子的卧室脏乱不堪时,总会批评他:"你不觉得生活在猪窝里很糟糕吗?""我最烦你这样脏乱差的孩子!" 这种咄咄逼人的批评让小伟感到困惑:"我为什么必须让房间干净?""脏乱差有什么不好呢?我没感觉不舒服啊!"。反之,一位很会教育孙子的老太太觉得家里客厅乱时就对两个孙子说:"宝贝们,你们住在我家,就要尊重我的习惯,我需要房间保持干净,所以你们要把房间搞干净,因为你们都是乖孩子。以后去别人家做客,也必须干干净净才不惹人家厌烦。"两个十来岁的孩子,受了批评也不顶嘴,立刻动手去收拾。两个例子说明希望保持房间清洁的人是家长不是孩子。想让孩子也像家长—样做个整洁的人,就要把正确的做法告诉他,而不是一味地指责他不干净、邋遢,告诉孩子保持干净为什么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孩子才会知道自己为什么受到批评,以后应该如何去做,这样才是实现了批评的目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五是结合鼓励出奇效。给大家聊一个四颗糖的故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任育才学校校长,一次在学校巡视,看见一个学生手提砖块,准备砸另一同学,赶紧上前制止,那名学生听话地放下了手中的砖头。随后,陶行知让砸人的同学上他的办公室接受教育。当陶行知回到办公室,犯错的同学早已到了。他低垂着头,站得规规矩矩,等待着校长的责罚。陶行知摸出第一颗糖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是一个守时的孩子。"接着,又掏出第二颗糖:"这也给你,因为我不让你砸同学,你立刻放下砖头,说明你很尊重我,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这名同学犹豫着接过了糖,他不知道陶校长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自己犯了错,还受到奖赏,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陶行知又拿出第三颗糖:"据我所知,你打同学不是为了生事,而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就凭这,再奖励你一颗糖。"这时,犯错同学泪流满面,说:"对不起陶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也不应该用砖头砸他,请您原谅我,我下次再也不会这么冲动了。"陶行知见同学认识到了错误,拿出第四颗糖:"知错能改,说明你是一个好孩子,我再奖励你一颗糖。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结束,你可以离开了。"就这样四颗糖巧妙地教育了犯错的学生,所以如果能把批评与鼓励相结合,换种方式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批评方式。</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