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片《胡瑗》审看后感

电视功夫茶

<p class="ql-block">  泰州中学有一棵银杏树,编号江苏省古树名木第001号,为北宋大教育家胡瑗(人称安定先生)手植。我还没有看到过此树实物,是在审看台外送播节目、专题片《胡瑗(上、下)》时,从镜头上看到的。</p><p class="ql-block"> 审片是我从节目一线退下来以后,台里安排给我的一项工作。通常,审的内容跟自己的兴趣爱好无关。所以,看到《胡瑗》这部旨在讲解中国文化思想史的专题片,内心还是感到十分非常稀罕和欣慰。胡瑗是宋代理学的奠基性人物,应该有一部专属于他的专题片。试想一下,明代将韩愈、朱熹、胡瑗三个人配享孔庙,说明了他在中国文化史思想史上极为崇高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如皋出资拍摄的这部专题片,按胡瑗生前行迹为叙事线索,讲述了他色彩斑斓的一生,如投书山涧、泰山求学、泰州讲学、主学苏湖、执掌太学等等。虽然有一点点“流水账”的感觉,但是内容相对完整和丰富,出自社会制作公司之手,已属十分可贵。我是湖州人,对其中涉及湖州的部分总感觉份量不足,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人总是以自己的家乡为美的。不过客观而言,片子也的确没有回答好一个问题:为什么胡瑗先生身后选择葬于湖州(老家为衣冠冢)?为什么他的学问被称为“湖学”?恐怕我的不满足不是出于身为湖州人的“私心”。</p> <p class="ql-block"> 胡瑗学问重在明体达用。体是道体,是根本性的原则、道理和学说,在中国就是圣贤道德;文是承载思想的工具,如四书五经,以及后来胡瑗在太学主持修订的国家钟罄制度一类;用,是道的归宿和意义。胡瑗思想的要点在于:没有用,经义就是枯燥的学理教条,不能离开用而去谈体。将“用”(实践)放在如此高的地位加以论述,并在自己一生的教育实践中身体力行,是他对中国教育史的最大贡献。他首创分斋教学,将算学、工程、水利、医术等学科,与经义分设,开后世大学文理分科之滥觞。从苏湖之学到国家太学,胡瑗的明体达用思想得到了更大的发挥,并经过学生程颐等人的继承阐发,终成一代理学先河。而后经阳明心学、清代的经世致用,与当代的社会学术思想发生了联系。<span style="font-size:18px;">今天的二十大报告明确重提“明体达用”。胡瑗</span>思想不仅影响了历史,也浸润了地域。反对形式主义,反对空淡怪论,一切归于现实的生产生活,成为江南士大夫思想的主流。本片对这些己有所涉及,但又语焉不详、说不透彻。不过,说句笑话,让江苏人投资拍摄的作品大谈“湖学”,是不是有点苛刻了呢?</p> <p class="ql-block">  专题片为突出胡瑗思想,选择了几个颇有代表性的故事作为印证。如范仲淹、滕子京等同朝为官的人对他的知遇之恩,范仲淹的忧乐观对胡瑗人才观的影响;如将明清之际陕西延川、宜川科考之盛(即“文出两川”)与胡瑗随范仲淹西征西夏之后广兴教育相联系;如将太湖溇港水利系统(郑肇经先生将其与都江堰、郑国渠相提并论),与湖州州学的水利科门生相联系。这些史实让理论叙事更加生动、可看性更强。同时,该片使用了大量的情景演绎,表演和拍摄的精良,是该片最大的优点。</p> <p class="ql-block"> 审片与评片不一样。评片要多讲一些优点,审片要多讲一些缺点。审片时发现的问题,许多是在确定选题、拍摄撰稿等过程中就可以规避的,但由于种种缺位,到最后临播出之前,仍有可能“问题一大堆”,这个时候,审片的“学究”们就只能感叹“无能为力”了。《胡瑗》片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说唐后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无耻”的时期,说今天的中学生仍然要“沿着胡瑗的足迹”,说“胡瑗之前的时代是教育依附于政治的时代”,等等,都属于有点扯。显然,主创人员对我方平台播出的专题片需要达到一个怎样的品质,还缺乏足够的认知。(2025-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