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涪陵重庆行(2)神秘的816</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涪陵闻名于世是爽口好吃的涪陵榨菜。可是她名称的来源,却有说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涪(fú)是由陪演义而来的,“氵”与水有关,这里表示江;“咅”表示附属的小山。那条源于贵州长达1037公里的乌江,在这里的一段称涪水,借“腹”声表示内江,流经巴蜀腹地,又称内江,也是嘉陵江的一段支流。“陵”则是陵墓,乌江流域,曾是古巴国的地盘。巴国王陵多在此,因而得名涪陵。涪陵,2000多年前是巴国枳都,唐武德二年(619年)设涪州,民国初改涪陵县。1996年,撤涪陵市,设涪陵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那天天阴,出门前就下起了毛毛雨。雅丽说涪陵的雨下不了多长时间,雨中游玩另有一番情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老韩开车带我们去一个叫“816”的神秘之地。一路沿着乌江行驶,老韩说我们走的是乌江画廊,一面是壁立的山崖峭壁,一面是江水。可惜,因天雨和浓密的树枝遮蔽,乌江美景藏在想象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大约1小时左右,到达乌江边武陵山下的“816”景区。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我们乘坐景区巴士来到一个很不起眼的山洞前。走过地下通道,进入山洞。不来不知道,进来吓一跳。用“震撼”来形容当时的感受,一点也不过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什么样的山洞啊!30多米高10多米宽的完全是人工开挖的洞体,被石块水泥涂抹得整整齐齐,无比宽敞。影视剧和小说里看到的城市下水道巨大的涵洞,怎么能跟这个无比壮观洞体比呢!更不用说抗日战争期间晋北冀中打游击老百姓挖的地道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洞口,排队乘坐电频车,行二三公里,沿途墙上刷着那个时代的标语口号。下车后,看到一块牌子写着“816工程104核发电厂房”字样,还有灯光在墙上打亮的“1965战略决策”“1967主洞施工”“1984正式停建”“2002工程解密”“2010对外开放”等几块牌子。这几块牌子与导游的简介,给我们掀开了816工程神秘的面纱的一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58年,中苏关系破裂。1964年,北部湾事件爆发,中国国际形势恶化。中国决定在大后方西南地区建一个核工厂,选址重庆涪陵白涛镇。从此,白涛镇在中国地图上消失,代之而起的是xxxx信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66年,由中央军委、周恩来总理批准修建中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作为甘肃404工厂的后备企业,代号“816”。于是,6万人,在绝对保密的状态下,用了18年时间,掏空了几个山体,建造这样一个绵延复叠20多公里,内部设有18个宽敞的大型洞室,以及130多条道路、导洞、支洞和隧道的“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总投资7.4亿,这在我国经济状况不很好的时期,是多么大的一笔开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跟着导游上下行走,慢慢地看清了816工程的真实面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多公里的洞体,虽然只开放了一小部分,但也必须跟着导游不能掉队,否则会迷失。我与竹梅在队伍后面拍照,转眼间就不见了大队人马,偌大的空间,只有我们两人,是有点吓人。幸亏看到了文字指引标识才得以出来。足见这洞体的规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主洞室高达79.6米,其他洞室、道路、导洞、支洞、隧道及竖井等星罗棋布。仅是9号引水洞,就长3公里,作为整个工程的供水系统,其输水管道长2862.2米,直径3.5米。从乌江直接取水,提水高度60米。走在这管道里,就像走在林荫道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75米高的核心区,主厂房、反应大厅、反应大锅、中央控制室等,密闭高耸。</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3楼的反应堆锅底,是整个工程辐射最强烈的地方,工程投产后这里将完全封闭。锅底上方共有2001个小圆孔,是安装核燃料棒的插槽,与8楼反应堆堆芯2001个圆孔相对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7楼的仪表室,完整地保存着1034块仪表,主要用于测量工艺棒流量,当有故障出现,自动电位差计的指示灯将会显示红色。地下铺的也是当时最牢固耐用的地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8楼反应堆大厅,长35米、宽24.8米,面积868平方米,是816工程主反应堆的堆芯部分、反应堆核心核能交换之处。在偌大的空间里的堆芯活性区石墨柱上设有2001根工艺管道,每根工艺管道内装有64块天然铀释热元件和60块铝垫块。铀元件的总装载量为215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9楼的中央控制室,曾安放当时中国最先进的计算机机体,是整个核军工洞体的“心脏”,是协调整个核燃料制造过程的中央枢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一层的一个洞体里,有个小型展览馆,用图片和文字介绍这项巨大工程。1984年,国际关系缓和,工程停建。虽然这是国家花费巨大人力物力财力,且尚未建成就缓建,直至停建的工程,但它却体现了我们国家的国防实力,以及国家适应各种复杂国际形势而做出的重大决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个多小时的参观,除了震撼,就是感叹。在出口处100多米长长的洞体走廊,有“永远的工程兵”展览。在许多玻璃柜里,保存着816工程施工期间,工程兵指战员用过的物品,马灯、煤油灯、马扎、党员介绍信、工作服、当时的报刊、照片、书籍、军用水壶和镐头,等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任何一个国家的国防力量强大与否,都关乎着国家的前途命运。而军人正是肩负国防重任与使命的强大肩膀,更具有为国防献身的伟大胸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距离核工程洞体3公里的“一碗水”烈士陵园,长眠着在工程建设中牺牲的76位烈士,他们平均年龄只有21岁。他们是生而为国的壮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除过工程兵,还有更多的军工、民工、知识青年。以816工程为代表的“三线建设”是一段共和国记忆,更是几代人的青春。这段共和国的记忆叫作”备战备荒”; 其中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叫作“无私事献”; 而几代人的青春记忆汇成一句话,就是——“当祖国需要的时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返程的路上,雨越下越大。在路旁一个观景台边,老韩停下车,我与竹梅冲过雨幕,跑到观景廊下。抬眼望去,乌江赤壁立在眼前,刀削斧劈的质感历历在目。碧玉般的清澈乌江水,自西向东不停地流淌。朦胧之景,如诗如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条乌江,承载了多少历史,演绎了多少故事,又隐藏了多少秘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写于2025.1.23</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