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董斌森:汕尾找到了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深圳与汕尾的距离超过百公里,中间还隔着一个地级市惠州,一个是中国首席经济特区、世界一线城市,一个是革命老区、四线城市。</p><p class="ql-block">但是这两座城市还真是缘分不浅,不仅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飞地经济模式—深汕特别合作区,还成立了一个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合作园区管委会,成为深圳省内第一个对口帮扶协作城市中第一个成立的市级合作园区管委会。</p><p class="ql-block">而且,这些合作并不是通常的所谓政绩形象工程,当地的《汕尾日报》是这样报道的:“在汕尾,一条条‘深圳路‘通达四方、一座座‘深圳楼’拔地而起、一个个‘深圳项目’落地见效。”</p><p class="ql-block">多年前,现任香港中联办主任郑雁雄还在汕尾当市委书记,全市开展“砍尾”运动的时候,我曾经写过一篇评论“汕尾找到了北”。这个“北”是一个形容,其实,汕尾的“北”在西边,在大湾区,在深圳…</p><p class="ql-block">如今深圳汕尾的合作已经走上正轨,并且不断创新,在建立深汕特别合作区之后,又联办了深汕产业转移园区管委会,创建了深汕特别合作拓展区 ,使合作的力度不断扩大。</p><p class="ql-block">或许不久的将来,粤东地区经济发展的“头”与“尾”,会被事实所改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