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节奏

艺情剑484l6860@美篇之家北京群

<p class="ql-block">  过年的节奏是热闹,紧张,忙碌。过年的感觉是喜庆,激动,隆重。早些年的春晚是随电视热一起火到大江南北,直至海外,外国人跑到了中国来过年了。这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一个民族复兴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对于孩子们,过年永远是快乐的,不管大人们多么劳累辛苦,他们的心里充满了好奇与期待。腊八是年的前奏,腊八粥腊八菜也是有讲究的,素食时蔬,暂且不说。传统习俗讲,一进腊月二十三,就算开始进了过年的节奏了,各地方习俗不同,比方说北方的小年就是腊月二十三,南方人的小年是腊月二十四。我们这儿有句歌谣说腊月,“二十三,打发灶马爷爷上了天,二十四揩抹打扫搬家俬,二十五挂上白菜葫萝卜,二十六割上几斤猪羊肉,二十七剃了头发洗了脚,二十八黑的白的蒸下两箥落,二十九,挮上瓶瓶打上酒,三十上,捏上两个扁食,初一,一家一家拜节,你一头俺一头,把嗯磕成个烧不头…”从年前一直到一正月都有说法的,神秘而又丰富多彩的春节就这样拉开了帷幕。</p> <p class="ql-block">  回过头来想想,我们六十年代人的童年似乎可怜了点,虽解放了十几年了,“三年困难时期。”,物质匮乏到了极点,但是,我们是穷并快乐着,就象电影里的“三毛”一样,心中永远驻着不灭的希望,灶马爷爷上天要,“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二十三这一天,别什么也说,秃噜了嘴,不吉利,所以要吃芝麻做的灌馅糖,也叫丝瓜瓜,甜甜粘粘的,不听话就粘住嘴,中国人含蓄,大都讲究报喜不报忧。看来“张公百忍,九世同堂”是有传承的。还有一句,我爷爷说,能力之人是外战,无能之人是内战。当时也不知是什么意思。二十四,揩抹打扫了,把家里整捣一番,也有的地方说,割吓对子写吓字,看来讲讲卫生写个春联也是很重要的事情,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这几年更重要了,国家直接倡导写春联进万家活动,如火如荼。揩抹打扫,而成了专业户,百十平米的房子揩抹打扫一番得上几百块钱,从前的爸爸妈妈哪舍得!印象深刻的就是爹妈裹着个羊肚子手巾,灰头土脸的,鸡毛掸子挥个不停…</p> <p class="ql-block">  二十五,白菜葫萝卜是得买几斤了。大路菜,那时候哪有反季蔬菜!白菜萝卜是最健康的,也没转基因食品,简单的纯粹的。二十六,割点猪羊肉过年,不算奢侈,普通的老百姓是没杨白劳那样惨的,要债的也没黄世仁那么逼命,一戥子一升子是那么认真,髙级社发放菜了,发放煤了,一家一堆堆。冻的圪筛圪筛的猴鬼们,心里想着吃盘盘碟碟的事儿,再赚上姨夫舅妈的大几毛钱…酷B了!</p> <p class="ql-block">  二十七,剃了头洗了脚,这也是个事儿,不象现在的条件每天讲卫生,老太太洗回脚也十分困难的,把又臭又长的裹脚布缠开也得好一阵子。我远远的见过。一般人是看不到的。俗话说“有钱没钱,剃头过年”。不管是剃头过年。还是回家过年,过年很重要,过年前是要好好倒饬一番的。烫个发焗个油,哪有啊,胭脂铺去,抹个口红、用海棉粉个脸蛋蛋就髙级了,染什么头发,家里有蓖麻油,抹在头上,也照样油头粉面,只是那味儿不好闻,我们小时候点蓖麻油灯灯,刺鼻和脑袋疼。光看见油了。就顾不上味了。这待遇,一般老百姓也享受不到。头上不长虱子就不错了。农村老百姓洗洗脚也好,说明这脚是不常洗的,要洗澡过年过节才行,一大盆水,我们哪叫洒子,就是洗涮用的大盆子,一洒子水就是洗澡池了。不小心坐在里边就翻扣了。真可怕!</p> <p class="ql-block">  二十八,黑的白的蒸吓两箥落,可能是花样多吧,不然,黑的白的没法儿理解,应该是蒸的多花样也多,我们这儿,以前的馍馍熬菜最有名,汾阳家的熬菜,猪肉粉条豆腐脑,是一绝。正月里,只要不吃油糕饺子,平常就是馍馍熬菜,吃面了要点明。一正月就是走亲访友,享受!人情味十足,东家长西家短。可不像现在见面共歺,各玩手机,宴席散后,各自回家,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六亲不认,“六亲”倒不至于有,连身边的至亲至爱关系的人也不认了,除非你有点钱。现在也不用蒸什么馍馍圐圙了,没人吃,有钱什也能买到,只是那股子年味买不到的。穿新衣,吃宴席,司空见惯。天天过年不是!</p> <p class="ql-block">二十九,挮上瓶瓶,打上酒,现在的人,一买几十件,快递公司,过去的人买酒只是一瓶半壶的,穷且节俭。没有今天的人豪爽。但那股子过年的香味,不知因酒醉了的,还是因过年的年味醉了的。戚人来了,邻里眼羡,她姑快请,她二姨提着篮子带着表妹,上午八九点十一点了起身,才到咱村口。拉着大人的手,走着出门是常态。也很怀念。</p> <p class="ql-block">  三十,捏吓两个扁食,三十是一家人团圆的时候,围在一起包饺子是多么温馨的画面,不过现代的人,也许家庭大了,正月里,甚至是年夜饭都定在了大饭店,一桌子十几二十人,也是时尚吧。我们国家的幸福指数确实提高了。</p> <p class="ql-block">  初一,一家一家拜节,给长辈行礼磕头是必须的,少则一毛二毛,多则五角上元。押岁钱是孩子们梦寐以求的,买个铅笔橡皮,鞭炮水果糖是开心的花销。现在的押岁钱猛涨了五十一百算平常。上千上万的有的是,独生子优势就是大,有三个五个的试试,真要了命。各家有各家的特色,要说家家户户都一样的就是家家门前贴对联。王安石的《元日》写的最有名,“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初一放鞭炮,喝酒正常,春风丽日,把大红对联换一下,挂起新灯笼,多么的亮堂!回不了家的写到“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远在他乡。谁也认不得,盯着颗星星。当月亮思念亲人。好不伤感。现在的人回不了家。公者有人慰问,私事一个视频全家也快乐髙兴。到正月的活动就多了去了。花灯,锣鼓,髙撬,推棍,背棍,钱棍是传统民俗风情的拿手好戏。年假旅游过年的也大有人在。髙端人家感受异域风情的也不在少数。那就超出了我们年的话题。是别样的节奏了。</p><p class="ql-block"> 新桃旧符,风月几度,变了的是历史沧桑,不变的是中华民族过年的情怀。江河儿女啊,祖国家风绵远悠长,变了的节奏是时代的步伐,不变的味道是家的感觉。中国人中国年,这就是中国人的节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