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月22日,从网络上看到中宣部宣传舆情研究中心社会文化研究部一级主任科员杨友鹏先生的一篇文章《新大众文艺,凭啥这么火》。拜读杨友鹏先生的文章,联想近年来不断出现的新文艺形式和新文化现象,不由肃然起敬。因为,我们都是新大众文艺的参与者和受用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杨友鹏先生在文章中总结新大众文艺的“新”主要体现的四个方面:一是新的时代背景,新大众文艺,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跨越中诞生的新文艺形式;二是新的创作群体,与传统大众文艺相比,新大众文艺的创作者,更多的来自人民群众,他们是多才多艺的文艺素人,是寻常巷陌的老百姓,是环卫工人,是快递小哥,是种粮大叔,是家庭主妇,说着草根语言,描绘着家长里短,诠释着生活百态;三是新的创作媒介,新大众文艺告别了纸质的媒介形式,以互联网为载体,乘着信息化浪潮,以图文、短视频、微短剧等多种形式,呈现出蔚为大观的文艺新形态;四是新的精神诉求,新大众文艺既恪守主流价值取向,又反映新时代个性化、差异化的精神诉求,社会各群体、各阶层竞相发声、相映成趣,形成了新时代大合唱的繁荣景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人只要活着,就会有思想。人生有思想,就有了灵魂。思想,是一个人最高贵的品质。它可以让一个人变得坚强而有力量,也可以让一个人成为平庸而无能之辈。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来引领?做支撑?做保障?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当然,我不是文艺工作者,更不是文化领域的学者或者专业研究人员,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退休人员,但作为普通老百姓,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共享文化红利是权利义务、更是本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回顾近三十多年来的文化发展历程,似乎可以隐隐感觉到当今的一些文化现象:一是文化脱离群众,脱离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环境,一味地借鉴国外,照抄照搬,甚至死搬硬套,与老百姓的文化需求不合拍;有的影视剧剧情更是动辄名车豪宅、千亿富豪,缺乏烟火气和人间大爱:二是文化领域的改革不同程度削弱了文化部门职能的发挥,磋商了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创作积极性,以至于文化发展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新年伊始,甘肃安万剧院在西安的秦腔义演异常火爆,就是最好的佐证;三是文化追求出现偏差。过去所有的文化项目、文艺作品都是围绕激发人的潜能,传递真善美、鞭打假恶丑这一主题来开展的;而当下的文化追求却是收视率、票房收益。试想想,我们已经有多少年没有看过《咱们村里的牛百岁》、《街上流行红裙子》等等紧跟时代、贴近生活的优秀影片啦;打插边球的色情、挑逗低俗小说、短剧更是充斥网络,充钱随便看;四是发掘中华优秀传统后劲不足。片面追求文艺创新突破,一些文艺作品看似貌合,实则神离,致使传统的道德和精神信仰正在逐渐淡化,让人们感到缺乏精神寄托和归属感,无形中磋商了老百姓的文化自信,也降低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按说,从2006年开始,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和交公粮,逐步建立推行社会医疗保险和养老金制度,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满足。那么,为什么还有人总感觉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生活压力大呢?说到底是心灵的空虚和内心的贫瘠。尽管物质生活已经很富裕,但仍然感到无法满足自己内心的需求,缺乏幸福感和满足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了小时候,每天晚上,躺在爷爷奶奶烧的土炕上,无数次读过的七十年代《陕西日报》上的一篇评论员文章:《人,总要有点精神!》。精神是什么?精神是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的心理状态,是能量、胸怀、境界和锐气的代名词,是灵魂和动力。许多人可能认为,既然退休了,也就“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一尘不染,万虑皆空”,无所事事,红吃海喝。其实不然,退休了才有更多的时间,去接触社会、观察社会、思考社会,为社会发展进步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哪怕是写一篇短文,发发美篇、抖音、微信,这不就是我的新大众文艺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振兴。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新大众文艺,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产物,只有认真遵循“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的文艺路线,才能创作出更多更新优质的文艺作品,引领时代新风气,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的文化根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