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李秀瑜/文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男女双方结婚后组成一小家,同时也成为对方大家庭的成员之一。男娶女嫁是中国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几千年来的婚姻习俗,女方嫁到男方家居住生活,成为夫婿的媳妇,公婆的儿媳。另一种婚姻形式是婚后男方上门到女家生活,成为女方家的一员,即:“上门”女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近年来网络上许多编造咸鱼翻身的“耳光剧”,为吸引观众,追求流量。剧中反复出现一个被人们遗忘的词汇:“赘婿”。“赘婿”也是指婚后男方到女方家居住生活,“上门”女婿与“入赘”女婿虽然都是男到女家生活,但二者有所不同。前者“上门”后除了承担相应家庭责任,其生育的子女可随父姓。后者“入赘”上门,以女方之父母为父母,所生子女从母姓。有的地方甚至双方约定,男“上门”女家生养了第三或第四代男丁,直到可延续女方家族姓氏香火后,方可还父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前的赘婿,通常因女方家无子继承家业,经过招赘选择女婿“上门”。男方因家境贫寒无力娶妻,于是,只好选择入赘“上门”。婿入女方家中,成为女方家庭的成员,俗称“倒插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汉语“赘”的本义是指以物质押换钱,即将物品抵押出去,以后用钱币赎回,故称:押赘。现代汉语中“赘”有多余的意思,如:赘言、赘述、赘肉、累赘。总之,不含褒义。《汉书•贾谊传》说:“家贫子壮则出赘”。民间赘婿在封建社会里,社会地位较低,有的甚至被视为家奴,失去了许多基本权利,生活条件通常较为艰苦,不仅要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在家庭重大事情决策中上没有发言权,必须服从妻子的安排。且受到宗族社会的歧视和排斥,被视为异类被边缘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人类经历了数万年狩猎采集到新石器时代后期,定居农耕的转变,人口增多,生产力提高,以及争夺资源的冲突频发,男性在家庭和社会的重要作用更加突出,母系氏族社会逐渐被父系氏族社会所取代。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和良渚文化等,均属于父系氏族社会文化的代表。父系氏族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子女随父姓,并以姓氏继承家业。不过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氏族社会逐渐演变过程是漫长的,至今居住在四川与云南交界泸沽湖的摩梭族是中国唯一一个保留母系社会特征的族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摩梭族的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尽管他们仍然保留了一些母系社会的传统习俗,如“走婚”制度。但这些特征已经与现代生活融合,不再是完全的母系社会。十年前,笔者在丽江问过摩梭族朋友关于“走婚”事宜,朋友微笑着说:“走婚,虽然是基于双方自愿和家族、社会的认可而建立的一种关系,但这种关系在法律上并未得到明确承认,因此其法律地位是模糊的。现在我们与汉族的婚姻一样,很少有走婚的事了,但也必须进行婚姻登记,特别是进了城市生活的年轻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门”女婿不仅是民间独存,皇家贵族同样有女婿“上门”。古代皇帝招婿“上门”的女婿叫“驸马”,这称谓源于“驸马都尉”这一官职,原本是指掌管副车之马的官员。随着时间推移,皇帝的女婿逐渐被称为“驸马”或“额驸”。“驸马”就成为对公主的丈夫、帝王的女婿的正式称呼。上流社会,女婿一词还有许多雅称,如:“金龟婿”、“东床快婿”、“乘龙快婿”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金龟婿”源于唐朝,指身份高贵的女婿。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员或亲王才能佩戴金龟,因此被称为“金龟婿”;“乘龙快婿”,象征着女婿的前程远大,如同乘龙一般令人快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成语“东床快婿”,源自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与当朝太傅之女的爱情故事,《世说新语》:“太傅郗鉴闻吾家子弟才俊,欲择婿于王家。王时年幼,不知此事,仍坦腹东床,啮胡饼,神色自若。郗鉴闻之,大笑,以为王豁达文雅,乃佳婿之选,遂将爱女郗璿许配于王。”王入赘郗家,与之伉俪情深,妻郗璿才情出众,尤工书法,被誉为“女中仙笔”。夫妻共研书法,切磋技艺,常秉烛夜谈,情深意笃。婚后,二人育有七子一女,皆聪慧过人,才华横溢。实乃人间佳话,传颂千古,从此“东床”成为女婿的代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国人妇孺皆知的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是一个“倒插门”赘婿。李白27岁时,经好友孟浩然的推荐,和前宰相许圉(yǔ)师的孙女结婚。李白和许氏生了一儿一女,非常恩爱。可是在李白四十岁的时候,许氏不幸离他而去,作为上门女婿,妻子已亡,李白受尽了许家冷眼,被迫离开许家。李白四十九岁时,又娶了宰相宗楚客的孙女。然而,宗楚客因为永王之乱站错队被铲除,李白也因参与政乱被流放夜郎国,吃尽了苦头。李白二次入赘的经历,写下了:“遮莫姻亲连帝城,不如当身自簪缨。看取富贵眼前者,何用悠悠身后名”。其意说:来生再不做赘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清帝国开创者努尔哈赤也是一赘婿,努尔哈赤母亲去世得早,他很早就出来闯荡江湖。一次在山里迷路遇险,被一位佟姓富商所救。老佟家对努尔哈赤很好,也让努尔哈赤找到了“家”的感觉。为了报恩,努尔哈赤入赘佟家。努尔哈赤本人对入赘佟家一事并不讳言,当朝亦称为“佟努尔哈赤”。但满清后人受汉俗影响,觉得开国皇帝曾经入赘是件难堪的事,于是加以避讳,改回姓“爱新觉罗”……据文献记载,清太祖元妃——佟佳氏,就是努尔哈赤的嫡妻佟佳•哈哈纳扎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以“比诗招亲”而入赘周家。左宗棠的妻子叫周诒端,善于写诗,周母王慈云也是当时湖南知名的女诗人。1831年春,左宗棠在长沙城南学院就读,碰巧赶上了当地周姓大户为自己女儿举办的“比诗招亲”。周母与左宗棠对垒,周诒端躲在帘后见左宗棠才华横溢,顿时芳心暗许。事后,左宗棠入赘周家,两人结为伉俪。妻家富裕,妻子劝勉,左宗棠安心读书、钻研兵法,结交上流人物林则徐、贺长龄、郭嵩焘等。左宗棠终于步入仕途、名扬天下,大器晚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和现代社会的多元化,渐渐淡化模糊了“女婿”与“赘婿”的概念,社会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能够通过教育和职业提升来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如今,在大城市的青年男女,结婚购房自住,共同还贷,不是谁上谁门。社会需要通过文明、和谐、自由、平等、诚信、友善、博爱的价值观来消除这些偏见,让“赘婿”一词成为永久的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笔者在丽江程海的忘年交朋友小森,因为母亲早逝,父亲丧失劳动力,导致家境贫寒。十几年前从白鹤滩到程海上门李家,其妻勤劳善良,丈人豁达开朗。知道李姓为天下第一大姓,人众过亿,而森姓为汉族稀少的姓氏,百家姓排名764位,全国仅9000余人。于是,婚后育有的一子一女仍随森姓。如今小森家不仅是夫妻和睦,双双勤劳致富,更有翁婿互敬。笔者在小森家作客时,见小森老丈人回避客人,不入席就餐,这分明是让来者感受女婿儿当家,一切由他说了算。</span></p><p class="ql-block"> 2025年1月12日 于大理至重庆高铁行进中</p><p class="ql-block">(注:部分图片由网络下载,向原作者及藏家致谢,如有不妥,告之即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小森近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