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钱玄同

王晓斌

<p class="ql-block">巧演双簧戏</p><p class="ql-block"> 钱玄同是五四先锋,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为了推广白话文,他与好友刘半农还精心策划了一出双簧,这件事在历史上非常著名。</p><p class="ql-block"> 1918年3月,钱玄同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之反响》一文,洋洋洒洒数千言,罗织新文化运动的种种罪状,批判主张新文化运动的人是背叛传统、欺师灭祖。</p><p class="ql-block"> 随后,刘半农便撰写了《复王敬轩书》,鸿篇巨制近万言,针对《文学革命之反响》中的观点一一加以驳斥,把王敬轩批驳得体无完肤,打了一场漂亮的胜仗。</p> <p class="ql-block">  这场煞有介事的“笔仗”,成功唤起社会注意,引起了举国轰动,从此人们对新文化运动的偏见也逐渐淡化。不得不说,钱玄同和刘半农二人,真乃营销之鬼才!</p> <p class="ql-block">大师巧解音韵学 </p><p class="ql-block"> 据著名学者张中行回忆,当时的北大教授按照受欢迎程度排名,前三名分别是胡适、钱玄同、钱穆。</p><p class="ql-block"> 胡适受欢迎,是因为人格魅力,钱穆受欢迎,是因为学富五车,而钱玄同受欢迎,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他的幽默。 </p><p class="ql-block"> 20世纪30年代,文学家钱玄同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担任教授。在为中文系学生讲授传统音韵学时,他偶尔也会幽默一把,令学生印象深刻。</p> <p class="ql-block">  1936年,钱玄同在讲到开口音与闭口音的区别时,一个学生请他举一个例子。于是,钱玄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p><p class="ql-block"> 北京有一个唱京韵大鼓的女艺人,长相俊俏,特别是有一口洁白又整齐的牙齿。不幸的是,女艺人在一次意外事故中,磕掉了两颗门牙。每次应邀赴宴陪酒时,她坐在宾客中很不自在,于是只能尽量避免开口,有人问话时她才答话,但一概用闭口音,竭力避免用开口音,这样就可以遮丑了。比如下面这样的对话:“贵姓?”“姓伍。”“多大年纪?”“十五。”“家住哪里?”“保安府。”“干什么工作?”“唱大鼓。”</p><p class="ql-block"> 以上的答话,女艺人用的都是闭口音,一番答对下来,不仅可以做到不露齿,还避免了尴尬。</p> <p class="ql-block">  等到牙齿镶好了,女艺人再与人交谈时,又全部改用了开口音,于是对答成了这个样子:“贵姓?”“姓李。”“多大年纪?”“十七。”“家住哪里?”“城西。”“干什么工作?”“唱戏。”</p><p class="ql-block"> 听了钱玄同举的这个例子后,学生都笑得前仰后合,同时加深了对音韵学的理解。 </p><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庄生小梦 张达明《钱玄同巧解音韵学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