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年货】 ‍军旅散文

紫兰

<p class="ql-block">年货,指过年时所需要的物品。一般大多数为吃的:如鸡鸭鱼肉、海鲜、水果、零食干果、烟酒、滋补品、土产品、年糕粽子等等。当然,广义上的年货还包括衣服、鲜花盆景、春联、红包等一切过年期间应用或赠送长辈亲友以及小孩的物品。</p> <p class="ql-block">说起办年货,要数物质匮乏年代的人们积极性最高,记忆也最深刻。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成家并有了女儿的我,在空军长兴机场从事军医工作。当时几乎所有好吃一点的东西都要凭票供应,如肉票、鱼票(水产品票)、蛋票、豆制品票、烟票等等,而且这票那票部队干部还发不到。像橘子、苹果、花生、山核桃等如今随处可见的东西当时真还买不到,更不要说高档一点的年货了。</p> <p class="ql-block">春节是我们中国人最大的一个节日,在物质短缺的年代,大家对过年“吃”得好一点的愿望是十分强烈和期待的。所以,节前置办年货就成了一项重要内容。记得“这项工作”在年前一个多月就开始筹划准备了。我们会结伴其他有共同需求的战友,利用休息天到部队周围的农村和集镇,去采购所需年货。获知机场东南面三公里外的“三棵树”(因马路中间有三棵树而成为地名标志)附近有一位屠户,他卖的猪肉不需肉票,虽然价格贵一些,但我们还是赶过去买了一条猪腿,让部队炊事员老乡腌制好。驻地外十公里处的周吴卡里农民有秋季剩下的过年卖好价钱的板栗,我们也会骑着自行车前去购买。我因工作关系,认识附近的群众较多,节前会委托靠谱的赤脚医生或农民群众,让他们代为联系鸡蛋、活鸡、年糕等年货,这些一般要求在年前一两天内拿到。至于烟酒,只能依靠军人服务社了。我不抽烟,但过年回家时按规矩要给左邻右舍以及来家聚餐的亲朋们分发一下的。部队的邱副参谋长是分管服务社的,要买到当时公认的好烟“西湖牌香烟”,凭老邱一张条子,可买上一条。邱副参这点面子肯定给的。酒就难说了,因为当时好的酒服务社是不公开拿出来的,在柜台上卖的又看不上。仍然要靠“关系”,还要凭运气。一般能从内部搞出一瓶“汾酒”或“西凤酒”已经很有面子了。</p> <p class="ql-block">部队领导对家在上海、杭州、南京三地的干部挺关心照顾,专门给春节放五天节日假。让我们有机会把好不容易买来的年货带回家。大年三十早上六点,还专门派一辆大巴送大家去长兴火车站和长兴公共汽车站。当时,长兴至杭州有一趟火车的,即杭州至牛头山方向的每站都停靠的绿皮慢车。车站的工作人员和列车上的包括车长和列车员们特别友好,“政策”也特别“宽松”。我们带的有活家禽,多装在开有几个乒乓球大小洞洞的纸板箱里,鸡鸭经常会在纸箱内扑腾。我们知道按规定是不允许带的,然而不管是长兴火车站工作人员,还是列车上的列车员、车长,都会装得没有看见似的。我们携带的东西大多超重,也从来没有说我们什么。虽然当时的车站和列车工作人员在执行公务时不是很严格规范,但他们浓浓的人情味还是很使我们感动。那是个温暖的年代,一群暖心可爱的人。</p> <p class="ql-block">记得有一年,备的年货太多了。主要是委托出去的清单都“超额”给我拿来了,我又不好意思退货,只好照单付款。全部年货加起来足有80斤左右。好在事先早已备好了一根毛竹扁担,以及两只竹编萝筺(驻地毛竹众多,让老乡帮忙买点竹制品很容易),还好,部队规定,干部非因公外出,可以并提倡穿便装。要不然,穿着军装挑着满满的一担尽是吃的还包括活鸡活鸭活甲鱼的年货,实在有失军容。即使穿便装,也很象一个“跑单帮”的。我家当时住在艮山门附近,艮山门有火车停靠站。下车后,还须穿越两个铁路隧道,再走一公里多路。家在四楼,挑着如此重的年货,中途没有休息,到家时早已大汗湿透内衣了。如此费心、如此辛苦地办理年货,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大年夜能让家人吃上一顿丰盛的平时难以吃到的美味佳肴,也是为了新年宴请在杭亲朋时,能尽一点拿得出手的地主之宜。所以,虽然挺辛苦,还是觉得这点付出很值!尤其当亲朋们脸上流露满意的笑容,并给予赞许的评价时,甚至还有一点小成就感呢(要知道,那个年代即使新年也难以吃到我买来的甲鱼、野兔等食物,而且全是野生的噢)!</p> <p class="ql-block">伟大的改革开放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现如今,商品丰富,市场繁荣。人们根本不需为办年货而费心费力了。家门口旁的两个大型超市,什么年货都应有尽有,目不暇接。家旁边的农贸市场、直销菜场,还有会展中心的节前年货大展销,只要你想吃的,没有你买不到的。商场还一而再再而三地搞“活动”、搞促销优惠、搞买就送等等。买年货已真正进入了“舒适区”!</p> <p class="ql-block">  作者本人</p><p class="ql-block">沈明兴</p><p class="ql-block">2019.11.1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