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苍山一飞鹰<div>图片:苍山一飞鹰</div><div>视频:苍山一飞鹰</div><div>美篇号:1751699</div><div><br></div> <h5>遵义—红军街</h5> 贵州·遵义 贵州的雨说来就来,出了遵义会址突然下雨,而且越下越大,弄得人措手不及,人们都挤在房檐下避雨,旁边一位遵义本地人也没带伞,无奈地摇头叹气。<div><br></div><div> 有人将雨伞递到眼前,抬头一看,不知何时满大街冒出很多卖雨伞的,我们不禁乐了,要不说是贵州呢,遵义人对“天无三日晴”还是有着深刻理解和充分准备的。</div><div><br> 我们买了伞,继续在杨柳街上游览。</div><div><br></div> <h5>红军总政治部旧址</h5> <h5>天主堂</h5> 红军总政治部旧址原为遵义天主堂,由法国传教士修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1935年1月9日,红军总政治部进驻遵义杨柳街天主教堂,并于当天下午在经堂内组织召开了遵义各界群众代表会议,总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在会上宣传了党和红军的方针政策,号召受苦受难的群众团结起来,打倒国民党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红军在遵义期间,这里成了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的重要活动场所。<div><br> 走进天主堂,典型的欧式建筑风格,圆拱顶雕花窗棂,镶嵌彩色玻璃,吊顶装饰华丽。穿过两排桌椅,讲经台上是毛泽东和张闻天的雕像。1935年3月4日,红军二渡赤水再进遵义时在此召开红军干部大会,传达遵义会议精神,对遵义战役的胜利进行了总结。同时红军设前敌司令部,朱德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委,自此毛泽东再次有了明确的军中职务。</div><div><br></div> <h5>天主教堂内</h5> 与红军总政治部旧址紧挨着的是邓小平居住旧址,这幢小楼当时是教育界人士傅梦秋的私人住宅,遵义会议期间,邓小平和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潘汉年、红星报主编陆定一、干部团政治教员成仿吾等人都住在这里。后来抗战期间西迁来遵义的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也曾居住于此。<div><br> 刘伯承和陈云的居住旧址、博古和李德的居住旧址等,都是这些看上去差不多的二层楼房,这样的房子在当时的遵义有很多,不仅领导甚至红军战士都能住上小洋楼,可见当年遵义的繁华,也见证了上层阶级生活的豪奢。</div><div><br></div> <h5>遵义会议期间邓小平居住旧址</h5> <h5>遵义会议期间秦邦宪(博古)居住旧址</h5> <p class="ql-block"> 顺着湘江河往南走,中华南路与桃源路交界处即是毛泽东、张闻天和王稼祥的住址。此处原为川南边防军旅长易少荃的私邸,也是二层楼房,格局与遵义会议会址差不多,砖木结构,四周有走廊环绕,当年毛泽东、张闻天和王稼祥在这里住了10天(1935年1月9日—19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但也因同样的理由——二楼年代久远不具备对外开放条件,使得我们无法上楼参观,公告里没有注明任何时间,难道这是永久性关闭吗?</p> <h5>毛泽东、张闻天和王稼祥居住旧址</h5> <p class="ql-block"> 不过有毛泽东诗词书法展,我们饶有兴致地浏览欣赏。毛泽东心怀天下,胸纳万象,因而其诗词也多是大气磅礴、豪放洒脱之作,作诗赋词难有企及者,书法更是游龙走凤恣意不羁,自成一家。正如展室前言所述:毛泽东诗词艺术地记录了他一生的光辉足迹,生动地展现了20世纪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史画卷,是一部现代中国人的理想史和奋斗史的诗意写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斯诺在《西行漫记》篇末引用了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毛泽东诗词始为世人所知,到了1945年重庆谈判时,《沁园春·雪》的公开发表则使其誉满天下。</p> <h5>毛泽东、张闻天和王稼祥居住的二层小楼</h5> 在红军街,我们看到了著名的遵义蛋糕。彭雪枫回忆,长征途中遵义是最让战士们想念的一个城,除了繁华的街市、相亲相爱的群众外,就是那鲜红的橘子、油软的蛋糕。<div><br> 遵义蛋糕有原味、椒盐、葱花等几种口味,看上去色泽饱满,确是上品,就是价格太高32元/斤,是普通蛋糕的几倍。问店主为什么这么贵,店主说这些蛋糕都是用木炭烤出来的,我们忍不住买了一些,后来一品尝果然很好吃,难怪红军战士忘不了。</div><div><br></div> <h5>遵义蛋糕</h5> 出红军街,过湘江河就到了遵义红军烈士陵园。陵园位于凤凰山麓的小龙山(又称红军山),始建于1959年,1984年建纪念碑,2003年改建。碑记曰:凤凰山麓,湘江之畔。青山耸翠,飞阁流丹,山因红军英灵而名,水因烈士忠魂而秀。八百米车道蜿蜒而上,三百步青梯登临丰碑。……<div><br> 我们拾梯而上,正对红军烈士纪念碑。碑的正面“红军烈士永垂不朽”8个字由邓小平题写,阴刻贴金,碑高35米,碑顶有镰刀锤子标志,碑座由4个5米高的红军头像支撑,托起一个巨大的圆环,圆环外壁镶嵌着4组星星,每组7颗寓意北斗七星,共28颗象征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奋斗取得政权。整个纪念碑富有创意,十分独特。</div><div><br></div> <h5>遵义红军烈士陵园</h5> 从纪念碑过去,可以看见“邓萍同志之墓”。<div><br> 邓萍(1908-1935),四川省富顺县人(今自贡市)。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7月22日与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在湖南平江发动起义,后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彭德怀任军长,邓萍任参谋长。长征时彭德怀任红三军团军团长,邓萍任军团参谋长。</div><div><br> 遵义会议后,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重新采取了灵活机动作战,离开遵义一渡赤水后,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下,突然掉头二渡赤水,再次占领遵义。邓萍就牺牲于这次攻占遵义时。当时红三军团先头部队是十一团,团政委张爱萍、团参谋长兰国清陪同邓萍前出至遵义城墙下的一个隐蔽处观察敌情,寻找进攻线路,因距敌太近,突然响起枪声,一颗子弹射进邓萍的头颅,邓萍倒在了张爱萍怀里。那一天是1935年2月27日,邓萍的人生定格在27岁,是长征中牺牲的最高职位的领导人。</div><div><br></div> <h5>纪念碑</h5> 彭德怀听到邓萍牺牲的消息,痛心欲绝,邓萍是自己入党仪式的主持人,自1927年结识邓萍,两人就再也没分开过,搭档带军配合默契,并肩作战,出生入死,情同手足。听到张爱萍的汇报,彭德怀在电话里就骂开了,末了一句话让张爱萍终生难忘:“革命的路还很长很长,你们都不要做无谓的牺牲啊!”<div><br> 彭德怀下达命令:“拿下遵义城,为参谋长报仇!”他买了一口棺材,亲自为邓萍净面更衣,将邓萍葬在了遵义城下。新中国成立后,在彭德怀的指示下,贵州省和遵义市找到邓萍的墓并重新安葬,1984年又将其移至遵义红军烈士陵园内。由于政治原因,彭德怀当年为墓名题字未被采用,现在我们看到的墓名题字为张爱萍上将所书。</div><div><br> 我们在邓萍墓前祭拜,一队一队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也在这里缅怀先烈。</div><div><br></div> <h5>邓萍墓</h5> 离邓萍墓不远是青松堂,里面存放着1935年在遵义战役中牺牲的16位轶名红军烈士和23名已故老红军的骨灰。青松堂边有一座红军坟,墓中葬着一位红军卫生员龙思泉。坟前塑有一座女性卫生员铜像,正在给孩子喂药,铜像上挂满了红布带,系着红领巾。讲解老师正在给孩子们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div><br> 1935年,红军来到遵义。红军中有一名年轻的卫生员,医术精湛,药到病除,当地的群众纷纷找他看病,于是红军卫生员就是“神医”的故事开始流传。一天中午,一位农民请他到家里给父亲看病,小卫生员不辞辛劳翻山越岭来到山村,第二天返回时部队已经出发,他连忙追赶,途中遇到敌人不幸牺牲。当地群众将其葬在路边树林里,因为不知姓名,石碑上只刻了“红军坟”三个字。乡亲们忘不了这个可爱的红军小医生,亲切地称他为“小红”,每当生病了都会来坟前祭奠祈祷,神奇的是祷告后病情就会好转,于是大家都把他当作菩萨祭拜。每当国民党铲平坟头,红军坟都会在第二天重新堆起。</div><div><br> 1953年红军坟迁入烈士陵园,并根据流传中美丽善良的女红军卫生员形象塑了铜像。196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原校长、老红军钟有煌带学员从重庆野营拉练到遵义,听说了红军坟,忆及当年他在红三军团五师十三团任军医时,二营有一名卫生员叫龙思泉,因外出为群众看病没能随部队转移,一直下落不明。钟有煌怀着对战友的深切思念,在遵义市有关部门的协助下,经多方反复考证,最终确认红军坟里长眠的正是他的战友龙思泉,当年牺牲时年仅18岁。在龙思泉牺牲79周年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重塑此铜像,并在坟前立碑记名再现史实,以告慰先烈。这就是红军坟和铜像的故事。</div><div><br></div> <h5>卫生员铜像</h5> 走出烈士陵园,沿着湘江河边的林荫道漫步,河水平静地穿过繁华的都市丛林,与河流并行的那些古老巷陌中,流淌着的故事,既使喧闹声中依然能听见久远的回响。<div><br></div>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遵义</span></p> <h1><i><font color="#ff8a00">(未完待续......)</font></i></h1><div><i><font color="#ff8a00"><br></font></i></div> <h3 style="text-align: right">2025年1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