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成都西郊清水河上,有一座大名鼎鼎的苏坡桥,有文献称此桥始建于汉代(也有说始建于明代),初为四洞三墩带长廊的青石拱桥,由此可见,初建时此桥并非名苏坡桥,何时为何取名苏坡桥?这就牵连到修桥和为桥命名的故事了。</p><p class="ql-block">先说苏东坡其人,在四川应是家喻户晓,即北宋时期生于四川眉山(现眉州市)那位名苏轼、号东坡居士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以及历史治水名人,一个名扬天下的北宋文坛领袖。从苏东坡这样显赫的受人尊重的身份,就可看出苏坡桥与苏东坡的关联了。不过这个关联却演绎出一连串既简单又复杂的故事。</p><p class="ql-block">苏东坡塑像先说简单的:宋元佑年间,苏东坡任翰林学士,因他曾在成都城南杨柳堤讲学,在后来的苏坡桥一带,与当地的文人学士和平民百姓有交集,出于对这位取得功名的文坛领袖的苏东坡的崇敬,人们将他来往的这座桥改名苏坡桥,这在当时是顺理成章的事。</p><p class="ql-block">其实按历史追寻,苏坡桥的历史追溯到千年以前的汉代,那时苏坡桥所在场地是烧窑的窑址,称为“黑窑街”“西窑”,当时的桥自然不叫苏坡桥。原来这个“黑窑街”呈带状聚落,淙淙流淌的清水河自北向南从场中流过,将整个场镇分隔为东西两部分,一座三孔石拱桥横卧江上又把两个部分连在一起,这就是著名的“苏坡桥”前身。</p><p class="ql-block">据《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词典》记载:“苏坡桥跨府河上,有三孔石桥。宋元佑年间,文学家苏轼任翰林学士,曾在成都城南杨柳堤讲学。后人为纪念他,在巧神宫内造苏轼刻像,在他经常来往的河上建一桥,名苏坡桥。”民国时期的《温江县志》中记载道:“苏坡桥场在治东三十五里东太平乡,以苏东坡尝游其地故名。”《温江县志》中还记载了文人叹咏苏坡桥的诗:“客去亭何在,桥空水长流。可怜歌咏地,犹带宋时秋。”</p><p class="ql-block">下面举一些不同故事情节的说法——</p><p class="ql-block">当地有民间传说,说此桥是苏东坡捐资修建的,故名苏坡桥。相传北宋年间,苏轼进省城赶考,临到成都西郊清水河地带,见河中清波粼粼,游鱼追逐,白鹭戏水,两岸杨柳垂河,翠竹成荫,好一派江南美景,便在河西一家客栈住了下来。备考中,读书作赋,交友游乐,写下不少诗词佳句。数月后,苏轼进京考中进士,为表达对成都乡土的怀念感激之情,便捐资将原来的小桥改建为三孔石桥。人们为纪念苏轼的善行义举,将其捐资改建的桥名“苏坡桥”,后来还在改建的廊桥门楹上赋一对联:“听长公当年曾吟大江东去;愿吾辈今朝齐作砥柱中流。”并将曾读书时住过的馆舍改建为“东坡亭”。谁想到,后来作为老成都十大风景之一的“东坡亭”,在“文革”时期被拆除,那副对联也随苏坡桥的改建重修而消失,但内容毕竟被纪录下来永传后世。还有晚清诗人周济的诗句:“西出送仙桥,青羊闻鼓声。浣溪绕草堂,东坡月黄昏。”也给人留下几许对历史的怀念。</p> <p class="ql-block">有一种说法更有故事味:“传说有一年,苏东坡父亲苏洵带他与弟弟苏辙从眉山去京赶考时,其父一路拜见成都友人,苏东坡与弟弟一道在成都住了一段时日,他们听父亲讲成都故事,又到当地万花老人(据说其为当今犹存的“万花村”人)处留宿看望。有一天,苏东坡只身来到南河边,只见成百上千的人在此处烧窑制砖,当时河上无桥,窑工们往返乘船运送泥砖,也有涉水而过摔落的,总之人们往来十分艰难。看到这种情况,富于同情心的苏东坡便与父亲讲了他如考上官,一定要在此处建一座桥方便过往的行人。苏父非常高兴,当即就开出了银票,要苏轼去办建桥这件好事。于是苏东坡便承办修了这座桥。后来苏东坡考上大官,皇上也听到这件事,他便得到皇上的称赞。他名声大起来,也让当地人了解支助建桥的是苏东坡。当地人们为了感谢他,从那时起人们便把这座桥取名为‘苏坡桥’了。”</p><p class="ql-block">除了上面的说法,民间还有说是苏坡桥修好以后,当地的人不知道如何给它命名,正在讨论的时候苏东坡来到了这里,一代文豪到一个地方自然要引起本地儒雅文士的追捧,为了表示对苏东坡的敬意,便把桥叫作苏坡桥。又有说法是这里有一个苏东坡的朋友,苏东坡常常来这里和朋友喝酒,后来这里修了桥,就把桥取名为苏坡桥……</p><p class="ql-block">千百年来,修桥和为桥命名的故事不断翻新,大都大同小异,不一而足,无非就是借苏东坡的大名,为成都浣花溪上游清水河一带官宦文人聚集之地增添光彩。对于以上传说,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其理由是:苏东坡是否来过这里,并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根据《成都通览》记载,清水河上原来有一座建于明代的四洞三墩带长廊的青石拱桥。这座桥曾有“娑波桥”“莎坡桥”“苏波桥”三个名字,后来被大水冲毁后便未曾修复。时至今日,还有一些老成都人管苏坡桥叫娑(suo)坡桥。</p><p class="ql-block">还有人直接对东坡是否修桥的史事置疑:清代著名诗人顾汝修的曾祖父顾金印在清康熙七年(1668年)赴四川巡抚都察院任职。同年在资县(今资中)县令刘振基邀请下,带着全家人迁至了资县的雁家嘴。顾家先后在成都开办书院,设置施药局、积谷所,出资修桥筑路。其中“娑波桥”便是顾家出资进行维修的。“娑波桥”后改名为“苏波桥”,亦称为“苏坡桥”,又俗称“莎坡桥”。在《成都通览》中也为这段过往正名曰:“‘苏坡桥’即‘莎坡桥’。”又有人把“苏坡桥”说成是“莎坡桥 ”的口误:原来苏坡桥一带长满了莎(成都人读suo)草(成都人管这种草叫香附子),当时桥的两侧都是长满了莎草的土坡,所以桥得名为“莎坡桥”。由于成都人的口音问题,在清代文献中既可以见到“莎坡桥”的写法,也能看到“苏坡桥”的说法。</p><p class="ql-block">根据以上两种说法,苏坡东其实和这座桥并没有关联,只是后人出于对苏东坡的崇敬,诗书中就编撰了很多苏东坡与该桥关系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从以上文记和传闻看来,要完全弄清苏坡桥真实历史过往,恐怕很难,仔细想来,也没有这个必要,既然千年来苏坡桥因大文豪苏东坡而名的认知已深入人心,而这种认知又对我们优秀文化传承和弘扬有益有利,那就“宁可信其有”,顺人心而为,何乐而不为?</p> <p class="ql-block">看当今,成都市青羊区利用苏东坡的文化名片、名人效应,苏坡桥的地名招牌、地标引领,在城市建设、文旅建设上大做文章,已取得可喜的成绩。那么有人会问,究竟做了哪些事、取得那些成绩呢?笔者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谨举出以下见闻——</p><p class="ql-block">一是在地名文化传承弘扬方面,以“苏坡桥”地名为标志,派生一系列“苏坡系”“东坡系”建筑物和公共单位名称。在苏坡桥附近新建的街道、道路、公园等建筑设施上,多以“苏坡”“东坡”命名。比如以“苏坡”命名的苏坡桥街道、苏坡桥东街、苏坡公园、苏坡立交等。以“东坡”命名的有东坡读书台、东坡路、东坡体育公园、东坡文化公园、东坡休闲广场、东坡图书馆等等。街道、道路以及公共单位名称采用“苏坡”“东坡”命名的更是不胜枚举。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近年近命名的建筑物和公共单位中,以“苏坡”命名的地名和单位名基本都在与苏坡桥较近的三环路外侧,而以“东坡”命名的地名和单位,则在三环路内侧。这也许是这样以地域划分为两个不同系列,以便更方便查找地名和单位所在吧。</p><p class="ql-block">二是利用地名文化,烘托名人文化,营造当地历史文化氛围,为提高青羊区、成都市的文化形象、文化品质发力赋能。从现在已形成的东坡文化片区来看,这个片区及附近区域,在历史上是成都文化、游乐集中兴盛之地。最早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古蜀人的金沙文明时代,在苏坡桥不远处的金沙村出土的大量古蜀震惊世界的珍贵文物.据此可以推断苏坡桥一带曾是“老成都人”的文化发源地。</p><p class="ql-block">在汉代以降,苏坡桥一带烧窑远近闻名,有通过苏坡桥的道路就被称为“黑窑街”“西窑”的说法。现在四川行政学院附近还有一个“西窑村”。1996年的时候,苏坡乡西窑村就曾挖掘出24座东汉、蜀汉时期的墓葬。墓葬出土了大量陶罐、陶仓、陶俑等陶质器物。</p><p class="ql-block">那时候成都已经成为了南丝绸之路的起点,大量的丝绸、蜀锦、瓷器等从成都往西进入邛崃、经过雅康,滇缅等地,转入印度和东南亚、西亚。那时候若要西出成都,苏坡桥便是必经之路。</p><p class="ql-block">前蜀至宋代,苏坡桥清水河、浣花溪至青羊宫一带,是达官贵人文人墨客游乐憩居之地,在清水河(浣花溪)沿岸,有竹木森森、蜚声古今中外的杜甫草堂;有薛涛在万里桥西浣花溪住所旁、发明制作薛涛笺的浣笺亭;有前蜀皇帝王建的皇家花园——陆游经常光顾的“故蜀梅苑”(今清水河公园);有著名诗人词人后为王建宰相的韦庄住所“花林坊”;更有每年春夏,成都城万民空巷,官民驾船叠屋,“龙舟彩舫,十里绵亘,游人士女,珠翠夹岸”的大小游江活动盛况。特别是杜甫、薛涛、韦庄、陆游在此留下的咏物写景的大量优美诗句,感人肺腑,悦人心扉,早早培育出这里的诗歌大花园。</p><p class="ql-block">今天这座大花园,正在成都市青羊区进一步融入“苏坡桥”地名文化、名人文化的建设下,越发欣欣向荣,花香四溢。</p><p class="ql-block">三是“苏坡桥”文化与乡土文化的融合生辉。“苏坡桥”最初发祥之地,是桥梁连接的乡间场镇,这个乡间场镇因靠近成都西郊的古蜀文化和文人聚集地盘,才有了苏坡桥文化的衍生发展,也才有了城乡之间高雅文化与乡土文化的融合,形成一种城郊特色浓厚、烟火气和诗香味相融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风情。这种生活方式和文化风情一直是苏坡桥一带的魅力所在。</p><p class="ql-block">纸上得来终觉浅,让我们悠闲是去苏坡桥街道(场镇)和清水河沿岸走一走,这里的日与夜是充满了烟火气、诗香味的。</p><p class="ql-block">随着城市化改造的进程,苏坡乡东西长街及其临街建筑早已被拆除。当今的街道面貌一新,不过乡土味烟火气还未褪尽,大大小小的有名餐馆、“鸡毛饭店”味美价廉,食客盈门。有人回忆“和平饭店”曾是苏坡桥档次最高的饭店,当时它的单锅小炒、凉祥白肉、小笼蒸牛肉远近闻名。这里曾经有三大茶铺,每逢三六九的场期“大有庆”茶铺内有“围鼓”演出,逢年过节还有专门的戏班子来表演,河边茶铺更时常传出川剧的演唱声。笔者曾同几位同事去苏坡立交旁清水河岸边的一家“农家乐”游玩聚餐,它里面虽然建筑设施带有点古朴和土气,但门类齐全、价廉物美,特别是土灶“柴火鸡”招牌菜,肉鲜味美、大快朵颐,让人至今难忘。</p><p class="ql-block">有人记得前些年苏坡农贸市场,曾是成都西边近郊最大的农贸市场。每天市场一开市,熙熙攘攘的人群穿来穿去,吆喝声和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便宜又丰富的菜品让人眼花缭乱。好多住在城里的人都专程跑到这里来买菜。摆满竹椅的茶馆里,两块钱一杯的茶水,十块钱一卷的叶子烟,老茶客的悬龙门阵,忘记了今昔何昔……曾经的“苏坡场”和“苏坡乡”也就成为了茶客嘴里甜美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清水河两岸,绿树成荫,莺鹭翔集,已成垂钓者钓鱼的好去处,他们静静坐在岸边,手握价格不菲的钓杆,不在乎多少鱼儿上钩,而是享受那份在风景如画河岸边轻闲自得、打发时光的诗意。</p><p class="ql-block">看今天苏坡桥片区,在传承弘扬历史文化、地名文化方面取得优异成绩,推动公园城市的可喜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未来,一个更加美丽浪漫、更加诗意盎然的城市乐园,将跃然人们的视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