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微笑》 古青州地区造像艺术特展

阳光老妪

<p class="ql-block">嘉德艺术中心</p><p class="ql-block">《看见微笑》正在展出</p> <p class="ql-block">  《看见微笑 》我们见到了造像的种种微笑,神秘的,淡泊的,喜悦的,圣洁的…</p><p class="ql-block">​ 可知道为什么微笑?现实战乱的杀戮太惨了!</p><p class="ql-block"> 胡人杀汉人,汉人杀胡人,杀來杀去:</p><p class="ql-block">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p><p class="ql-block">尸丧狭谷口,白骨无人收</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人们只能皈依佛教,在菩萨的微笑中得到慰籍,寄予來世的期望!</p><p class="ql-block"> 听过王抒老师讲南北朝,映像深刻!</p><p class="ql-block"> 请勿忘记微笑后面的苦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展览实况</p> <p class="ql-block">古青州的地理概念</p><p class="ql-block">与造像发现</p> <p class="ql-block">《菩萨躯》</p><p class="ql-block">北朝</p><p class="ql-block">青石 高53厘米</p><p class="ql-block">博兴县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在这个圆形的空间里</p><p class="ql-block">只有一尊…</p> <p class="ql-block">私以为弟子捧的是否是“罐”,是法器之一。</p> <p class="ql-block">将光调暗后,色彩显现</p><p class="ql-block">金萡也闪闪!</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后 记</b></p> <p class="ql-block">附</p> <p class="ql-block"><b>第一章</b></p><p class="ql-block"><b>古青州的地理概念与造像发现</b></p> <p class="ql-block">  1996年发掘出土的山东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佛教美术考古发现之一,也为我们呈现了古人极高的艺术水准、自被发现至今一直为海内外学者们所关注和讨论。但青州龙兴寺的造像并非南北朝山东地区的孤例,在此前后、青州周边其他地区一些重要的佛教建址,包含博兴龙华寺、寿光九兴寺、临朐明通寺,诸城龙兴寺、安丘部城地区在内的众多遗像的发观,与同时期的青州龙兴寺等造像遗存进行比照,敏锐的学者们意识到,以青州为中心、包含寿光、临朐、安丘、博兴等周边临近地区的艺术造像,无论是整体造型的结构,还是局都细节的处理,都呈现出了重要的艺术风格趋同性,这些线索都在向我们诉说,在南北朝时期的古青州地区,存在基于共同的审美取向和雕刻技玛的一种"区域艺术风格",学者们通常将这一风格统称为"青州风格"。</p> <p class="ql-block"><b>第二章</b></p><p class="ql-block"><b>古青州地区的造像艺术类型</b></p> <p class="ql-block">伴随新中国考古事业发展而重现天日的这批国宝,在学者们的整理之下逐渐归纳出几种典型的艺术样式,特别是其中的背屏式造像与单体圆雕造像,是"青州风格"最为典型的类别,在这一板块中将为观众呈现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背屏造像,以及基于这些类型的细节处理,以"龙衔莲"、"一佛二菩萨"等为特点的样式,构成了"青州风格"背屏式造像的重要特点,"绵叠"与"轻柔"的衣纹造型又呈现了单体圆雕造像的不同特色,这些不但成为学者们对"青州风格"分类的重要依据,也是观众辨识"青州风格"的重要特征。</p><p class="ql-block">当然"青州风格"更为知名的,还是在于南北朝时期青州地区的工匠们对佛像、菩萨像面部的刻画,相较于其他地区的造像,古青州地区的造像所呈现出来的面部观感更为柔和与亲切,区别于如今我们常见佛教造像中普遍的"距离"感,"青州风格"造像能够更为侧重的展示佛教造像雕塑艺术的"优美"而非"庄严"。</p> <p class="ql-block"><b>第三章 发现工匠之光</b></p> <p class="ql-block">青州主题风格是一种非常精细的雕刻,除了造型样式相对统一,更多的是在细节之处有异常精妙的处理,彼时活跃在青州地区的工匠们处理细节时既有相似,又有不同,呈现出令人赞叹的匠心。提出造像诉求的或许是仕商权贵,但完成造像,赋予生命的,其实是那些没有留下姓名,沉默在历史中的工匠。这一部分主要从古代工匠的视角,展示他们在处理不同造像的细节时的匠心,通过诸多细节对比和内容展开,让观众更直观的体会文物的细节之美。</p> <p class="ql-block"><b>第四章 寂灭与重生</b></p> <p class="ql-block">古青州地区这批南北朝时期破损的造像大部分出土于各地寺庙的遗址和窖藏,从重见天日那一刻到今日以相对完整的姿态呈现在观众面前,最重要的便是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进行发掘、整理和修复过程中做出的巨大努力,无论是残块的拼合亦或彩绘的保护,我们希望在这一展览中将文博人背后的奉献呈现到前台,他们与千年之前那些寂寂无名的雕刻工匠一样,在不同的时空,为观众呈现出了这批精美的国宝。</p> <p class="ql-block"><i>佛敎來自印度!</i></p><p class="ql-block"><i>佛教造像的艺术亦发端於印度</i></p> <p class="ql-block"> <i>第一次看《青州佛教教像》展是</i></p><p class="ql-block"><i>2002年初,刚出土不久的108件展品,非常震撼,购买了图录。</i></p><p class="ql-block"><i> 古代像教专家</i><b><i>黄春和</i></b><i>写了“印度笈多艺术与青州佛敎造像”一一</i></p><p class="ql-block"><i> “</i><b><i>笔者以为青州佛像,特别是北齐造像接受的应当是</i></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i>印度笈多艺术</i></b><b><i>非常纯正的艺术粉本,因为青州造像不仅在衣纹表现手法上与笈多艺术十分吻合或接近,而且整体造型也与笈多造像神貌相合;尤其是其丰满健壮和富有弹性的身躯与笈多造像非常接近。试想,如果不是按照纯正的笈多艺术本而来,而是通过中间环节传入,那很难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i></b></p> <p class="ql-block">印度笈多风格造像</p> <p class="ql-block">2025/01/22补记 霜妪於燕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