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过年的仪式感,从置办年货开始。年货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农耕社会。由于交通不便和物资匮乏,人们在春节前会准备一些食物和生活必需品,以备节日期间享用,这些物品就是最初的年货,随着时间的推移,年货的种类逐渐丰富,除了食物和必需品外,还出现了各种寓意吉祥的物品,如年画、鞭炮、对联等,人们相信这些物品能够驱邪避凶,带来好运和幸福 。</p> <p class="ql-block"> 在古代,年货是人们庆祝一年来辛勤劳动与丰收的方式 。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置办年货,人们表达了对新一年生活富足、家庭团圆的期望 。年货也是人们互相赠送礼物、表达关爱和祝福的重要载体 。 在现代社会,年货的置办方式和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随着交通和物流的发展,人们可以在网上轻松购买到各种年货,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集市。年货的种类也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食品和物品外,还包括各种文化创意产品和电子产品。现代年货不仅是物质的满足,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热爱 。</p> <p class="ql-block"> 每逢春节前夕,置办年货就成为每个家庭必不可少的重要仪式。自八十年代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的稳步提高,中国消费者过去40余年的年货清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凭票供应,到市场经济开放后的自由消费,年货采购的内容也逐渐从米面粮油、鸡鸭鱼肉等饮食刚需,向烟酒糖茶、零食百货等一般消费品过渡。再到近几年,80后、90后相继成为家庭的主心骨,中国家庭的年货清单俨然成为一部反映国民消费升级的编年史。</p> <p class="ql-block"> 物资匮乏的六、七十年代,很多家庭平日里都难得见到一点荤腥,过年的时候能吃上肉就是一年里最大的愿望。因此,在很多60后的记忆里,都还保留着春节前跟着父母一辈拿着粮票、肉票通宵排队“抢购猪肉”的场景。进入八十年代后,人们的生活条件开始好转,“吃点好的”的朴实愿望在过年的时候基本可以得到满足,也才有了家家户户每逢春节打年货的概念。</p> <p class="ql-block"> 不过在八十年代初期,可供选择的年货种类并不多,国营商店里售卖的烟酒糖茶以及各种油纸包着的点心,就是仅有的紧俏产品。花花绿绿的糖纸包裹着的水果糖、铁皮盒子装着的饼干,还有号称“七颗等于一杯奶”的大白兔奶糖,则是每个小朋友在过年期间最期待的东西。而在给亲友拜年的时候,如果带上铁罐装的麦乳精,则会把送礼的档次抬高不少。</p> <p class="ql-block">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抢到商店里销售的爆款年货。没有买到年货的家庭便发挥创造力,自己动手制作年货。比如有的人会在买猪肉的时候搭上一大块肥油,然后回家炼制猪油,把猪肉制作成腊肉、香肠;有的人则会把大米、面粉做成米粉、挂面,或是用熬好的猪油制作成油炸面点;少数家庭甚至还会自己炒制花生、瓜子作为春节期间待客的零食。</p> <p class="ql-block">自制的年货或许不比商店里的精致,但胜在自家出品舍得下料,至少分量十足足够家人和亲友做客时享用。许多人记忆里的“年味”,就是源自这些家庭自制的年货。除了“吃点好的”,电子时代的到来让一部分手头富裕的人,把耐用消费品添加到年货清单里。黑白电视、录音机、电冰箱、洗衣机组成的“新四大件”,取代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的“三转一响”组合,家用电器成为人们在吃饱穿暖后用来展示炫耀资本。</p> <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从1983年开始,中央电视台在每年除夕都会举办春节联欢晚会,传言当时很多家庭为了春节的时候可以在家观看春晚,都在攒钱买电视。与此同时,86版《西游记》《大侠霍元甲》以及《上海滩》等经典电视剧的开播,港台流行音乐的风靡,也推动电视机和录音机等家用电器的普及。在年货概念形成初期,人们更多的是追求从无到有、以量取胜的消费观念。</p> <p class="ql-block">从最初全家老小一起排队抢年货,到如今拿着手机在屏幕前一键下单,采购年货变得更方便,可以选择的品类也变多了,但有的人会觉得现在越来越没有年味。这是因为,人们通过打年货得到的满足,不再像“只能在春节吃肉”这样难得。当烟酒糖茶这些基本的消费品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满足,结合全家所需采购年货这件事,也失去了必要的仪式感。但这也并非坏事。因为当人们尝试另一种思考方式时会发现,从前只有过年才有的快乐,现在几乎每天都能体验,这种从消费行为本身获得的满足感,也是消费升级的意义所在。</p> <p class="ql-block">今天是腊月二十四啦,年货准备开始啦!你的年货清单已经列好了吗?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希望新年一切都顺利!年货购物车已经满满,期待新年的美食盛宴!提前祝大家新年快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