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昨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即传统意义上的小年。按时兴的话来讲,是进入春节的倒计时了。现在全国各地都有年货的市场,以及乡集市集等。一来方便人们购年货,二来也有提振经济之说。闲来无事,去到主城设置的一个年货市场转了一下,眼见腊肉,香肠,火腿,春联,烟酒瓜果等年货应有尽有。总之商品齐全,琳琅满目。人潮涌动,气氛红火。真的是快过年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正值困难时期。市场上物质匮乏,一切商品都是按计划供应。大到粮米油盐,小到一棵白菜一包烟都需凭票,那真是一个票证满天飞的年代。虽然平时老百姓的生活艰苦,但是每到过年的时候,政府有关部门为了让大家能过上一个快乐祥和的春节,还是想方设法调拨了一些商品和年货投放市场。虽然也是要凭票购买,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哪怕多一斤肉,多二两白糖,老百姓普遍都已经很满足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得每到过年那个月,猪肉和各种蔬菜都会比平时多增加一些供应。春节期间,甚至连烟酒这样的奢侈品,也都可以凭票买到。老百姓也很珍惜这些宝贵的年货商品,每家用增供的猪肉,灌几截香肠或腊肉挂在窗户上,用增供的几斤糯米磨上半口袋汤元吃到元宵节。在大年三十的餐桌上,每家每户都端上了平日里难得看见的鸡鸭鱼肉。吃过年夜饭后,大人们聚在一起、聊些天南海北的事情。而孩子们则用平时积攒的分分钱,买上一些爆竹烟花燃放。感觉那时候的年味儿,真的是很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形势逐渐好转,芝麻开花节节高。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老百姓的菜篮子也慢慢地丰富起来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提上了议事日程。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新三大件的出现,以及1983年央视春晚的开启,也因形式活泼多样,新颖耐看而进入老百姓的春节餐桌。时值今日,该春晚节目已成功申遗,成为海内外华人过春节时必点的一道大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居住环境的改善,过去大年初一挨家拜年的习俗,已远离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近十几年流行的网上拜年。虽然少了些温度,却也是方便了大家。但吃年夜饭,贴春联的传统习俗,还是很好的保存了下来。而春节古老的仪式感,以及人们回家团圆的心情,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只是形式可以有多种,而玩法则各有不同。近年来兴起的春节灯会,以及冬季冰雪游和出国游,正在将传统佳节的内容外延,使之更能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也能让传统节日与现代文化元素更好的融合,而让老百姓的生活也更加美好!</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