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简史(副本)

王育才

<h5><i>俄罗斯</i></h5> <h1><b style="font-size:20px;">目录:</b></h1> <b>早期历史</b> <b>留里克王朝(基辅罗斯)</b> <b>莫斯科大公国</b> <h3><b>罗曼诺夫王朝 ( 俄罗斯帝国 )</b></h3> <p class="ql-block"><b>俄罗斯共和国(临时政府)</b></p> <b>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苏俄)</b> <b>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b> <b>俄罗斯联邦(俄罗斯)</b>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早期历史</b></h1> <font color="#167efb">俄罗斯民族</font>的祖先是<b style=""><font color="#333333">东斯拉夫人</font></b>的一支。早期的俄罗斯人生活在西起<font color="#167efb">德涅斯特河</font>、东到<font color="#167efb">第聂伯河</font>以及<font color="#167efb">黑海</font>北岸的广袤的<font color="#167efb">东欧平原上</font>。<br> <h5><i>东欧平原的河流</i></h5> 公元初(相当于中国<font color="#167efb">西汉</font>时期),<font color="#167efb">东斯拉夫人</font>还保留着<font color="#167efb">氏族制</font>,每个部落由几个氏族组成。他们砍伐森林,平整土地,从事耕作,集体饲养牲畜,狩猎和打鱼,一切问题由氏族大会决定。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留里克王朝(基辅罗斯)</b></h1> 公元7、8世纪(<font color="#167efb">相当于中国唐朝时期</font>),<font color="#167efb">东斯拉夫人</font>有两个准国家组织——<font color="#167efb">库雅巴</font>与<font color="#167efb">斯拉维亚</font>,库雅巴以<b style=""><font color="#333333">基辅</font></b>为中心,斯拉维亚以<b style=""><font color="#333333">诺夫哥罗德</font></b><font color="#167efb">(</font>现为俄罗斯<font color="#167efb">诺夫哥罗德州</font>首府)为中心。 862年,由于<font color="#167efb">斯拉维亚</font>各部落为争夺权力而内战不休,于是邀请北欧瑞典的<font color="#167efb">瓦良格人</font>首领<b style=""><font color="#333333">留里克</font></b>当他们<font color="#167efb">大公</font>。<b style=""><font color="#333333">留里克王朝</font></b> 由此开始。 <h5><i><font color="#167efb">留里克</font>,俄罗斯<font color="#167efb">留里克王朝</font>的创立者(862年 - 879年在位)</i></h5> 879年,<font color="#167efb">留里克</font>身亡,<font color="#167efb">大公</font>之位由<font color="#167efb">奥列格</font>接掌。882年<b style=""><font color="#333333">奥列格</font></b>率兵南下,占领并定都<b>基辅</b>。之后,他继续征克周围的部落,形成了一个以基辅为中心的国家,史称<b>基辅罗斯</b>(882年-1240年,<font color="#167efb">相当于中国唐宋时期</font>)。<br> <h5><i>奥列格(879年-912年),<font color="#167efb">诺夫哥罗德</font>的第二位大公。</i></h5> <h5><i>留里克王朝(基辅罗斯)</i><br></h5> 911年,<font color="#167efb">奥列格</font>率领由<font color="#167efb">斯拉夫部落</font>组成的队伍远征<font color="#167efb">拜占庭帝国</font>,最终抵达帝都<font color="#167efb">君士坦丁堡</font>。拜占庭帝国皇帝<font color="#167efb">利奥六世</font>与<font color="#167efb">奥列格</font>议和,签订了有利于<font color="#167efb">基辅罗斯</font>的贸易条约。 由于<font color="#167efb">基辅罗斯</font>的法律赋予所有王子继承权,国家逐渐走向四分五裂,11世纪中期(<font color="#167efb">相当于中国北宋时期</font>)分裂为<b style=""><font color="#333333">弗拉基米尔大</font></b><b style=""><font color="#333333">公国</font></b>等18个公国 ,13世纪20年代被蒙古人的<font color="#167efb">钦察汗国</font>征服,成为钦察汗国的<font color="#167efb">藩属</font>。 <h5><i>基辅罗斯的分裂</i></h5> <h5><i>钦察汗国</i></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莫斯科大公国</b></h1> <b>莫斯科大公国</b>(1283年—1547年),<b>弗拉基米尔大公国</b><font color="#167efb">尤里·多尔戈鲁基大公</font>在位时(1125年-1157年),建莫斯科城(1147年)。13世纪上半叶,<font color="#167efb">莫斯科大公国</font> 由<b style=""><font color="#333333">弗拉基米尔大公国</font></b>分封而成,首都<font color="#167efb">莫斯科</font>。十三世纪末(<font color="#167efb">相当于中国元朝时期</font>)割据独立。14世纪初期,<font color="#167efb">莫斯科大公国</font>陆续合并四周王公领地,国势渐强。到16世纪30年代<font color="#167efb" style="">瓦西里三世</font>时期,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的<font color="#167efb">俄罗斯</font>统一国家基本形成。其后亦宣称为东罗马帝国的继承者,直到<font color="#167efb">伊凡四世</font>加冕为沙皇后,改称<font color="#167efb">沙皇俄国。</font><br><br> <h5><i><font color="#167efb">尤里·多尔戈鲁基</font>(1099年-1157年),基辅罗斯大公,莫斯科城的奠基人。</i></h5> <h5><i><font color="#167efb">瓦西里三世</font>(1479年-1533年),莫斯科大公(1505年-1533年在位)。最主要的业绩是多次击败立陶宛,把大片领土最终并入俄罗斯版图。</i></h5> <h5><i>莫斯科大公国</i></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罗曼诺夫王朝(俄罗斯帝国)</b></h1> <b style=""><font color="#333333">罗曼诺夫王朝</font></b><font color="#333333">(</font>1613年—1917年,相当于<font color="#167efb">中国明朝</font>万历四十一年至<font color="#167efb">中华民国</font>6年),是统治俄罗斯的第二个(最后一个)王朝,也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俄罗斯由东欧一个闭塞的小国扩展为欧洲乃至世界范围的强国之一。罗曼诺夫王朝历代沙皇共18位,本文介绍其中6位。 到十七世纪<font color="#167efb">彼得大帝</font>执政后,俄罗斯首次定为<b style=""><font color="#333333">俄罗斯帝国</font></b>。 <h5><i>罗曼诺夫王朝</i></h5> <b>伊凡四世时期</b>:<font color="#167efb">伊凡·瓦西里耶维奇</font>,又被称为伊凡雷帝、伊凡大帝、恐怖的伊凡。莫斯科大公<font color="#167efb">瓦西里三世</font>与其第二任<font color="#167efb">叶琳娜·格林斯卡娅</font>之子,是俄罗斯历史上的<font color="#167efb">第一位沙皇</font>。<br> <h5><i><font color="#167efb">伊凡四世</font>(1530年-1584年),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位沙皇。</i><br></h5> <font color="#167efb">伊凡四世</font><font color="#333333">3</font>岁即位,母亲暂时摄政,却苦于大贵族们的横暴。当时各集团激烈争权、倾轧和谋杀,对伊凡四世性格的形成及其活动产生了深刻影响,自幼即养成意志坚强和冷酷无情的性格。1547年1月<font color="#167efb">加冕</font>称沙皇。<br> 伊凡四世开始执政后,于1549年建立<font color="#167efb">重臣会议</font>,编纂<font color="#167efb">新法典。</font>1549-1560年对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法律、财政、军队、宗教等方面进行改革。 1547年开始,<font color="#167efb">伊凡四世</font>实行独裁统治。1565年建立了沙皇特辖地区制,即把全国化分为两大部分: 普通区和特辖区,给贵族势力很大的打击。伊凡四世消除了领主政体,建立沙皇专制政体,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统一俄罗斯,建立了中央集权。 1584年3月28日,伊凡四世病亡,终年54岁。 <b>彼得时期</b>:彼得一世(1672年-1725年),是沙皇<font color="#167efb">阿列克谢一世</font>之子,俄罗斯<font color="#167efb">罗曼诺夫王朝</font>第五位沙皇(1682─1725),俄罗斯帝国皇帝(1721年-1725年)。1682年即位,作为<font color="#167efb">罗曼诺夫王朝</font>仅有的两位"大帝"之一,<font color="#167efb">彼得大帝</font>一般被认为是俄罗斯最杰出的皇帝。彼得大帝在位期间推行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改革以及制定的西方化政策使俄罗斯变成一个强国。他在位期间积极兴办工厂,发展贸易,发展文化、教育和科研事业,同时建立正规的陆海军,加强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继而发动战争,夺得<font color="#167efb">波罗的海</font>出海口,给俄罗斯帝国打下坚实基础。<br> <h5><i>彼得大帝(1672年-1725年),俄罗斯最杰出的皇帝。</i></h5> <b>叶卡捷琳娜时期</b>:叶卡捷琳娜(1729年-1796年),原是德国<font color="#167efb">安哈尔特-采尔布斯特公爵</font>的公主。1745年,她与17岁的皇储彼得(彼得三世)成亲。<br> <font color="#167efb">彼得三世</font>即位后不得人心,1762年6月28日,<font color="#167efb">叶卡捷琳娜</font>在她的<font color="#167efb">情人</font>和近卫军军官<font color="#167efb">格里高利·奥洛夫</font>的拥护下发动政变,废黜了彼得三世。9月22日,叶卡捷琳娜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圣母大教堂加冕,史称“<font color="#167efb">叶卡捷琳娜二世</font>”。 叶卡捷琳娜时期,俄罗斯帝国在南方和西方得到相当大的疆土。 1768年,与奥斯曼帝国之间的<font color="#167efb">俄土战争</font>爆发,于1774年以《凯纳甲湖条约》的签订而结束,俄国取得了<font color="#167efb">黑海的出海口</font>,<font color="#167efb">克里米亚鞑靼人</font>终止与奥斯曼帝国的<font color="#167efb">附庸国</font>关系。1783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吞并了<font color="#167efb">克里米亚</font>。 1787年,第二次俄土战争爆发,1792年战争结束后,俄国的势力伸入<font color="#167efb">巴尔干半岛</font>;虽然<font color="#167efb">奥斯曼帝国</font>没有被俄国完全赶出欧洲,但已不再是俄国的严重威胁了。 在西部,俄国趁着<font color="#167efb">波兰立陶宛联邦</font>衰败之际,与普鲁士王国、奥地利帝国一起<font color="#167efb">三次瓜分波兰</font>,导致了波兰的亡国。 叶卡捷琳娜二世被尊称为<font color="#167efb">"大帝"</font>,是<font color="#167efb">俄罗斯帝国</font>历史上两位大帝之一。 <h5><i>叶卡捷琳娜二世 (1729年-1796年)</i><i style="color: inherit;">(剧照),</i><i>俄罗斯帝国历史上两位大帝之一。</i></h5> <b>亚历山大一世时期</b>:亚历山大一世(1777年-1825年),保罗一世之子,是俄罗斯<font color="#167efb">罗曼诺夫王朝</font>第十四位沙皇,俄罗斯帝国第十位皇帝(1801年-1825年在位)。由于他在拿破仑战争中领导反法同盟,击败法兰西帝国皇帝<font color="#167efb">拿破仑一世</font>,复兴欧洲王室,从而被欧洲各国贵族称为"<font color="#167efb">欧洲的救世主"</font>,加上其作为<font color="#333333">战后</font><font color="#167efb">欧洲神圣同盟</font>的领导者,故又被称为"<font color="#167efb">神圣王</font>"。<br> 亚历山大一世在位期间,改革俄罗斯兵制,设立军团制,改变了从<font color="#167efb">伊凡四世</font><font color="#333333">(</font>俄罗斯帝国第一位沙皇)一直沿用200余年的贵族统兵制。他的统治前期主要在战争中渡过,后期则沉寂在和宫廷仕女游玩,以及对于神秘主义的研究上,开始渐渐不理政事。最终在继任者<font color="#167efb">康斯坦丁大公 、尼古拉一世</font>在位期间,俄罗斯帝国爆发了一连串起义。 <h5><i>亚历山大一世(1777年-1825年),欧洲的救世主。</i></h5> <b>亚历山大二世时期</b>:亚历山大二世(1818年-1881年),沙皇尼古拉一世与皇后<font color="#167efb">亚历山德拉·费奥多萝芙娜</font>的长子。俄罗斯<font color="#167efb">罗曼诺夫王朝</font>第十六位沙皇,俄罗斯帝国第十二位皇帝(1855年-1881年在位),同时兼任波兰国王、芬兰大公。 <h5><i>亚历山大二世(1818年-1881年)</i></h5> 亚历山大二世早年受到良好教育。1855年即位。在位之初与各国签订<font color="#167efb">《巴黎和约》</font>,结束克里米亚战争。鉴于严重的社会危机,开始着手社会改革,于1861年下诏<font color="#167efb">废除农奴制</font>。此外还主持多项政治改革,推动俄国朝<font color="#167efb">君主立宪制</font>发展。 1858至1864年间,通过与清朝签订<font color="#167efb">《瑷珲条约》《北京条约》</font>及<font color="#167efb">《勘分西北界约记》</font>等,<font color="#333333">夺取中国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font> 1864年至1865年,先后征服浩罕、布哈拉、希瓦等<font color="#167efb">汗国</font>,确立对中亚的统治。 <h5><i>浩罕汗国、布哈拉汗国、希瓦汗国</i></h5> 1877年至1878年发动<font color="#167efb">第十次俄土战争</font>,获得有利的媾和条件,但由于其他列强干涉,被迫接受柏林会议的调停,使俄国对<font color="#167efb">巴尔干</font>的野心被阻止。同时,改革带来的自由化风气,导致了国内局势的混乱。亚历山大二世无法阻止日益高涨的革命团体活动。1874年后,革命者中的恐怖主义势力抬头,屡次策划暗杀沙皇的计划,最终使得亚历山大二世<font color="#333333">于1881年遭民意党成员</font><font color="#167efb">刺杀身亡</font>,终年62岁。因下诏废除了农奴制,他被称为“<font color="#167efb">解放者</font>”。 <b>尼古拉二世时期</b>:尼古拉二世(1868年-1918年),是俄罗斯<font color="#167efb">罗曼诺夫王朝</font>最后一位沙皇,俄罗斯帝国<font color="#167efb">末代皇帝</font>(1894年-1917年在位)。<font color="#167efb">亚历山大三世</font>的长子。 <h5><i>尼古拉二世(1868年-1918年),俄罗斯帝国末代皇帝。</i></h5> 1894年,<font color="#167efb">尼古拉二世</font>即位。尼古拉二世统治时,正是俄国从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沙皇制度已变得更加腐朽了。 1895年<font color="#167efb">尼古拉二世</font>与<font color="#167efb">德皇威廉二世</font>干涉日本归还<font color="#167efb">辽东半岛</font>。1896年尼古拉二世加冕时,俄国示意中国清政府派<font color="#167efb">李鸿章</font>前去庆贺。尼古拉二世与李鸿章密谈。接着,沙皇政府以300万卢布的巨款贿赂<font color="#167efb">李鸿章</font>。 6月3日,在莫斯科签订了<font color="#167efb">"中俄密约"</font>。按照这个密约,俄国以帮助中国抵抗日本为借口,企图控制清政府;俄国军舰取得驶进中国任何口岸的权利;俄国取得在黑龙江、吉林修筑铁路(<font color="#167efb">中东铁路</font>)的权利。以后,俄国又在中国修筑<font color="#167efb">南满铁路</font>,强行租借旅顺、大连。这样,整个中国东北成了俄国的势力范围。 <h5><i>签订“<font color="#167efb">中俄密约”</font>的双方代表:清政府特使<font color="#167efb">李鸿章</font><font color="#333333">(中)</font>,俄国外交大臣<font color="#167efb">罗拔诺夫</font><font color="#333333">(左)</font>、财政大臣<font color="#167efb">维特</font>。</i><br></h5> 1900年,俄国参加<font color="#167efb">八国联军</font>,绞杀中国<font color="#167efb">义和团</font>的反帝爱国斗争,并乘机占据中国东北。 1904-1905年,俄国同日本在中国东北进行了<font color="#167efb">日俄战争</font>。俄国在这场战争中遭到惨败,太平洋舰队全军覆没。 1914年,俄国参加<font color="#167efb">第一次世界大战</font>。尼古拉二世签署了战争的动员令,并在1915年亲自担任<font color="#167efb">俄军最高总司令</font>,把俄国推进罪恶的帝国主义战争之中。由于战况不利、粮食困难等原因,激起人民的不满。1917年3月,首都<font color="#167efb">圣彼得堡</font>市民发动反饥饿游行,引发<font color="#167efb">二月革命</font>。尼古拉二世签署<font color="#167efb">退位声明</font>,<font color="#167efb">罗曼诺夫王朝结束 。</font>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俄罗斯共和国(</b><b style="color:inherit;">临时政府)</b></h1> <font color="#167efb">俄国临时政府</font>,是俄国<font color="#167efb">罗曼诺夫王朝</font>被推翻后,在彼得格勒(圣彼得堡)成立的政府,建立的国家叫做<font color="#167efb">俄罗斯共和国</font>。 1917年3月8日至12日,二月革命发生,沙俄政府崩溃。3月14日,原属政府的<font color="#167efb">杜马</font><font color="#333333">(</font>下议院)与<font color="#167efb">彼得格勒苏维埃</font>争夺政府领导权,双方最后和解,决定成立一个<font color="#167efb">临时政府</font>。由立宪民主党人<font color="#167efb">李沃夫</font>任总理,后由社会革命党人<font color="#167efb">克伦斯基</font>任总理。 <h5><i><font color="#333333">李沃夫 (</font>1861年-1925年 )</i></h5> <h5><i>克伦斯基(1881年-1970年)</i></h5> <font color="#167efb">临时政府</font>接管俄罗斯,但由于苏维埃渐渐壮大,临时政府的统治能力非常有限,最终形成了<font color="#167efb">两个政权并存</font>的局面。最终,临时政府于1917年十月革命后被推翻,由以<font color="#167efb">列宁</font>为首的布尔什维克领导的<font color="#167efb">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苏俄)</font>所取代。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苏俄)</b></h1> <b>十月革命</b>:1917年11月7日,<font color="#167efb">列宁</font>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font color="#167efb">冬宫</font>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font color="#167efb">苏维埃政权</font>。革命后改国名为<font color="#167efb">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font>,简称<font color="#167efb">苏俄</font>,其后与<font color="#167efb">德意志帝国</font>霍亨索伦王朝及其盟国<font color="#167efb">奥匈帝国</font>的哈布斯堡王朝签订《布列斯特条约》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h5><i>十月革命</i></h5> <b>苏俄内战</b>: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英国、法国、日本、波兰、美国等国因不满俄国单方面退出对德意志帝国的战争,以及沙皇俄国债务等问题,对俄国革命进行了<font color="#167efb">武装干涉</font>(其中包括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华民国)。 与此同时,原俄罗斯帝国境内持完全不同政治主张的各派势力——包括支持恢复沙皇制的<font color="#167efb">保皇党</font>、支持建立全民普选民主的<font color="#167efb">共和派</font>、被布尔什维克党定性为假社会主义而遭镇压的社会主义者(如<font color="#167efb">左翼俄国社会革命党</font>和<font color="#167efb">孟什维克</font>)、<font color="#167efb">东正教会</font>的虔诚信徒等代表富农、地主和资产阶级利益的力量,联合起来对抗布尔什维克党,组织起数量庞大、所占地域极其广阔的<font color="#167efb"><b>白军</b></font>,由高尔察克、邓尼金、弗兰格尔、尤登尼奇等分别在各地指挥,发起了反对<font color="#167efb">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font>的<b>苏俄内战</b>。 <h5><i><font color="#167efb">苏俄内战</font>(1918年 - 1922年)<span style="color: inherit;">,</span><font color="#167efb">苏维埃俄国</font><span style="color: inherit;">与国内反革命势力(</span><font color="#167efb">白俄</fon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和外国武装干涉者(</span><font color="#167efb">协约国</font><span style="color: inherit;">)进行的战争。</span></i></h5> 原俄罗斯帝国境内的各少数民族趁俄国内战的良机,也相继建立了数个独立主权国家,如西蒙·彼得留拉的<font color="#167efb">乌克兰人民共和国</font>、<font color="#167efb">白俄罗斯人民共和国</font>、<font color="#167efb">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font>、<font color="#167efb">格鲁吉亚民主共和国</font>、库班哥萨克建立的<font color="#167efb">库班人民共和国</font>等,宣布脱离俄罗斯而独立。 经过近4年的内战,在1921年,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的苏维埃<font color="#167efb">红军</font>击败了<font color="#167efb">白军</font>,处决了高尔察克,将邓尼金、弗兰格尔、尤登尼奇等人赶出国境;并击败了14个“帝国主义列强”的联合武装干涉,逼迫美国、英国、法国从列宁格勒、乌克兰和外高加索撤军,逼迫美国、日本和中国从西伯利亚撤军;消灭了乌克兰人民共和国、格鲁吉亚民主共和国等宣布脱离俄罗斯独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保卫了新生的苏俄政权。<br>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b></h1>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共有8位首脑,本文仅介绍其中5位。 <b>列宁时期:</b>列宁(1870年-1924),原名<font color="#167efb">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font>,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是<font color="#167efb">苏俄</font>和<font color="#167efb">苏联</font>的主要缔造者、<font color="#167efb">布尔什维克党</font>的创始人、<font color="#167efb">十月革命</font>的主要领导人、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即苏联总理)。 <h5><i>列宁(1870年-1924)</i></h5> 1917年11月7日建立了<font color="#167efb">苏维埃政权</font>。1917年11月8日,在全俄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列宁宣布<font color="#167efb">《和平法令》</font>和<font color="#167efb">《土地法令》</font>,并当选为第一届<font color="#167efb">苏维埃政府</font>主席。 1918年列宁遇刺受伤。1919年3月主持召开共产国际成立大会(<font color="#167efb">第三国际</font>),主张民族自决。1918年至1920年内战过程中,列宁艰苦地组织工农红军,动员人力,挖掘资源,支持军队作战,最后消灭了受<font color="#167efb">协约国</font>支持的<font color="#167efb">白军</font>。 列宁从1921年苏俄内战结束后就一直坚持实行较接近资本主义的<font color="#167efb">新经济政策</font>。列宁时代的新经济政策曾经确保了苏俄在七年的战争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内战)生存下来,并将苏联的生产力恢复至1913年的水平。 1922年12月30日,由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共同组成的<font color="#167efb">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font>(简称苏联)正式成立。 在列宁的最后两年里,俄罗斯<font color="#167efb">沙文主义</font>蔓延,特别是斯大林于1922年就任党的总书记后,权力日益集中。列宁曾以最大的努力企图改变这种趋势,不幸于1922年春身患重病。同年4月,医生从他的颈部取出两颗子弹中的一颗,但一个月后,他又患瘫痪症,不能讲话。1923年3月10日起,他完全停止了政治活动。1924年1月21日下午6点30分(莫斯科时间)在莫斯科附近的<font color="#167efb">哥尔克村</font>逝世。 <b>斯大林时期:</b><font color="#167efb">斯大林</font>(1878年-1953年),格鲁吉亚人,苏联无产阶级革命家 、 政治家、军事家,苏联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1924年-1953年) ,苏联大元帅,对20世纪苏联和世界影响深远。<br> <h5><i>斯大林(1878年-1953年)</i></h5> 1924年列宁逝世后,<font color="#167efb">斯大林</font>在1924—1929年间动用灵活的政治手段,先在1924年联合<font color="#167efb">季诺维耶夫</font>和<font color="#167efb">加米涅夫</font>打倒<font color="#167efb">托洛茨基</font>,又在1926年联合党内右派<font color="#167efb">布哈林</font>击败党内左派—托洛茨基、季诺维耶夫和加米涅夫的“<font color="#167efb">托季联盟</font>”,最终在1929年打倒<font color="#167efb">布哈林</font>,夺得最高权力,并彻底结束新经济政策。 1937至1938年,斯大林发动"大清洗"运动 。在此期间,130万人被判刑,其中68.2万人遭枪杀 ,大批党、政、军优秀领导人和著名知识分子以至普通干部和群众被加以各种罪名,遭到残酷的镇压和迫害。 <font color="#167efb">斯大林</font>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使苏联成为<font color="#167efb">重工业和军事大国</font>,但同时也导致了<font color="#167efb">乌克兰大饥荒</font>和<font color="#167efb">哈萨克大饥荒</font>。 1941年6月22日 - 1945年5月8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斯大林领导苏联红军,与盟军协力击败轴心国,取得了苏联<font color="#167efb">卫国战争</font>的胜利。 <h5><i style="font-size:15px;"><font color="#167efb">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font></i><i>( 1942年7月17日-1943年2月2日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font color="#167efb">纳粹德国</font>对争夺苏联南部城市<font color="#167efb">斯大林格勒</font>(伏尔加格勒)而进行的战役。</i></h5> 1944年10月,苏联正式吞并中国外蒙古西北部的<font color="#167efb">唐努乌梁海</font>地区。1945年8月14日,<font color="#167efb">苏联</font>与<font color="#167efb">中华民国</font>代表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双方协议承认<font color="#167efb">外蒙古</font>独立。 <h5><i style="font-size:15px;"><font color="#167efb">唐努乌梁海</font>,</i><i>历史上属于中国领土,1914年被沙俄占领,如今通常只指俄罗斯联邦的"<font color="#167efb">图瓦共和国</font>",面积为16.8604万平方公里。</i></h5> 1945年8月8日,苏联红军<font color="#167efb">对日宣战</font>,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全歼日本<font color="#167efb">关东军</font>。 <h5><i>苏联红军对日宣战概述图</i></h5> 1950年,苏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条约,中苏双方都承认<font color="#167efb">蒙古独立</font>的现状,苏联租用<font color="#167efb">旅顺及大连军港</font>。苏联承诺1952年底前无偿交还<font color="#167efb">长春铁路</font>,在签订对日和约和最迟不超过1952年底撤出<font color="#167efb">旅顺港</font>。 1953年3月5日晚间,<font color="#167efb">斯大林</font>突患脑溢血,在莫斯科郊外<font color="#167efb">昆采沃</font>的别墅中去世,享年74岁 。 <b>赫鲁晓夫时期</b>:赫鲁晓夫(1894年-1971年),出生于俄罗斯<font color="#167efb">库尔斯克州</font>卡利诺夫卡。曾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及苏联总理等重要职务。 <h5><i>赫鲁晓夫(1894年-1971年)</i></h5> 1956年2月14日,<font color="#167efb">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font>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召开。参加会议的有苏共1355名代表、来自55个国家工人政党使节和所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在会上,<font color="#167efb">赫鲁晓夫</font>数次抨击党内存在的<font color="#167efb">个人崇拜</font>现象。 2月25日党代会结束后,代表们突然收到参加秘密会议的通知。在<font color="#167efb">《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font>秘密报告中,<font color="#167efb">赫鲁晓夫</font>情绪激动地谴责了<font color="#167efb">斯大林</font>大清洗和驱逐少数族裔的罪行,猛烈地抨击了斯大林农业政策带来的灾难,还攻击了<font color="#167efb">斯大林</font>军事指挥上的无能,并在最后表示要重新回到列宁主义的路线上来。 3月,<font color="#167efb">赫鲁晓夫</font>将报告文本发放到各级党组织,供700万党员和1800万共青团员学习讨论。同时,以色列情报机构在<font color="#167efb">华沙</font>获得了秘密报告文本,并于4月送到美国中央情报局。1956年7月4日,<font color="#167efb">《纽约时报》</font>将其刊登。秘密报告的公开给<font color="#167efb">社会主义阵营</font>带来一波猛烈的政治震荡,引发了苏联国内及其<font color="#167efb">卫星国</font>的一系列骚乱。 东欧的骚乱使<font color="#167efb">赫鲁晓夫</font>声望受损,他的反对者则借机迅速联合起来,共同向赫鲁晓夫发难。1957年6月18日,<font color="#167efb">布尔加宁</font>招呼赫鲁晓夫参加在克里姆林宫举行的部长委员会会议。会上,<font color="#167efb">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马林科夫</font>向赫鲁晓夫展开猛烈的批评和围攻,反对派的人数优势使<font color="#167efb">赫鲁晓夫</font>陷入十分不利的境地。19日,赫鲁晓夫要求召开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6月22日全体会议召开,会上<font color="#167efb">朱可夫</font>严厉的指责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马林科夫在斯大林时代大清洗中的罪行,反对派最终被击败。赫鲁晓夫指控反对派为“反党集团”,并将他们从中央主席团驱逐出去。<font color="#167efb">莫洛托夫</font>被降职为苏联驻蒙古大使,其他反对派成员也被远调至莫斯科以外的地方任职。<br> <font color="#167efb">朱可夫</font>在协助赫鲁晓夫清除“反党集团”后成为主席团的重要成员,个人威望日渐升高,这引起了赫鲁晓夫的怀疑和恐惧。1957年10月19日,当<font color="#167efb">朱可夫</font>踏上前往巴尔干的航程时,赫鲁晓夫在一些将军的支持下,主席团通过了一项谴责<font color="#167efb">朱可夫</font>的决议。<font color="#167efb">朱可夫</font>闻讯后返回莫斯科,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对他展开了一致的批评,并撤销了他国防部长的职务。<br> 赫鲁晓夫积极推行<font color="#167efb">农业改革</font>,取得了积极的成果。1951年-1955年间,苏联的粮食的年平均产量为3850万吨,1961年-1965年间,年平均产量达到1.303亿吨,增长近50%。肉类的年平均产量由570万吨变为930万吨,增加60%以上;奶类年平均产量由3790万吨变为6470万吨,增加70%以上。农庄庄员的生活明显改善,1955年的平均月收入为25卢布,1965年达到51.3卢布。但苏联农业的粗放经营、低劳动生产率并没有被改变,农业产量受气候影响波动很大。 在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绝大部分以<font color="#167efb">计划经济</font>的方式由国家集中管理。赫鲁晓夫陆续把1.5万个中央直属企业下放到<font color="#167efb">加盟共和国</font>管理,同时扩大了加盟共和国的<font color="#167efb">管理权限</font>。这次改革滋生了<font color="#167efb">地方本位主义</font>等问题。尽管如此,苏联工业仍取得了明显的进展。1951年-1965年间,苏联工业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0.7%。钢的产量从3810万吨增长为8500万吨,煤从3.2亿吨增为5.5亿吨,石油从5280万吨增为2.23亿吨,电力从1340亿度增为4590亿度。工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平均月工资从1955年的76.2卢布上升到1965年的104.2卢布。 赫鲁晓夫重视<font color="#167efb">战略核武器</font>的作用,大量裁减陆军和海军。1955年-1957年苏联单方面将军事力量削减了超过200万人,1958年裁减了30万人,1961年赫鲁晓夫宣布继续裁减120万人的军队。这引起苏联军界人士的极大不满。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font color="#167efb">第一颗地球人造卫星</font>史泼尼克一号,标志着美国苏联太空竞赛的正式开端。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font color="#167efb">尤里·加加林</font>乘坐东方1号进入地球轨道,成为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人类,显示了苏联强大的国力和先进科技。 赫鲁晓夫曾多次访问美国等西方国家,但他的对外政策仍然导致<font color="#167efb">美苏核对抗</font>,他是冷战期间的苏联主要领导人;第二次<font color="#167efb">柏林危机</font>、<font color="#167efb">古巴导弹危机</font>等事件的主要策划者。 1958年,赫鲁晓夫向中国政府提出苏联军舰停靠中国港口、在中国建立指挥苏联潜艇的长波电台等要求,被中国领导人视为意图控制中国而加以拒绝。此后,赫鲁晓夫于1959年<font color="#167efb">停止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技术资料</font>,于1960年<font color="#167efb">撤走全部驻华专家</font>,<font color="#167efb">撤销一切同中国已签订的援助协议</font>。 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政府在1963年相继发表<font color="#167efb">九评</font>苏共中央公开信,谴责赫鲁晓夫的批判斯大林与搞经济改革,是背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搞修正主义即假社会主义。 1964年10月,当赫鲁晓夫在黑海之滨渡假时,<font color="#167efb">勃列日涅夫</font>在莫斯科发动了<font color="#167efb">十月政变</font>,赫鲁晓夫“被退休”,从此被迫淡出政坛至1971年逝世。 <b>勃列日涅夫时期:</b>勃列日涅夫(1906年-1982年),乌克兰人,出生于<font color="#167efb">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font>,苏联政治家。曾任苏中央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联国防委员会主席,被授予元帅军衔。 <h5><i>勃列日涅夫(1906年-1982年)</i></h5> <font color="#167efb">勃列日涅夫</font>任职前期,苏联的经济实力有所增强,而后期的经济增长速度则持续下降。1965年至1981年间,苏联国民经济固定生产基金增长2.42倍,高于同期美国的发展速度,社会生产总值增长1.46倍。1965年苏联的国民收入仅相当于美国的62%,到1975年提高到相当于美国的67%,增长1.44倍。而同期的工业产值比则从65%提高到80%,增长1.77倍。农业平均产值"十五"计划期间比"七五"计划期间增长50%。这段时期,苏联人民生活水平也有提高。1965年苏联国家职工月平均工资为96.5卢布,1981年则提高到172.7卢布;1965年苏联集体农庄庄员月平均劳动报酬为51.3卢布,1981年提高到120.6卢布。但自从1979年开始农业连年减产,严重地影响国民经济,特别是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发展,造成市场供应紧张。 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苏联海军在由近海防御舰队扩建为一支具有<font color="#167efb">远洋作战能力</font>的武装力量;战略核武器方面,拥有<font color="#167efb">洲际弹道导弹</font>1300枚,首次超过了美国1054枚洲际弹道导弹的数量。70年代初,美苏军事力量基本达到均衡,此后日益朝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这样,苏联只花了不足10年的时间就取得了对美国的战略均势地位,步入<font color="#167efb">超级大国</font>行列。<br> 勃列日涅夫执政的18年,也是中苏关系起起落落的时期之一。1964年,刚刚上台的<font color="#167efb">勃列日涅夫</font>表示,在对华关系上他和赫鲁晓夫态度完全一致,中苏关系再次紧张并在赫鲁晓夫时期的基础上进一步恶化。 1969年3月,中、苏两国军队先后在<font color="#167efb">珍宝岛</font>发生了三次武装冲突。8月13日清晨,又爆发<font color="#167efb">中苏铁列克提冲突</font>,苏联入侵新疆。中苏冲突爆发后,苏联领导层准备用中程导弹对中国的军事政治目标实施"<font color="#167efb">外科手术式核打击</font>",为取得美国人的支持,苏联将消息告知美国方面。然而<font color="#167efb">尼克松政府</font>认为:一个强大的中国符合西方的战略利益。8月28日,《华盛顿明星报》在醒目位置刊登了一则消息,题目是"苏联欲对中国做外科手术式核打击",这使得勃列日涅夫不得不取消了这个计划。整个勃列日涅夫在任期间,苏联攻击中国并挑起<font color="#167efb">两国边界事件</font>1700余起。<br> 此后,苏联<font color="#167efb">陈兵百万</font>于中苏边境,并在蒙古驻军和设立<font color="#167efb">导弹基地</font>。毛泽东逝世后,勃列日涅夫在执政晚期意识到了中苏关系正常化的重要性,在其生命的最后一年中接连发出积极的信号,为中苏关系"结束过去、开辟未来"拉开了序幕。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大搞<font color="#167efb">个人崇拜</font>,经济改革趋于保守,苏联经济陷于停滞。 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因心脏病卒于莫斯科,终年76岁。<br> <b>戈尔巴乔夫时期</b>:戈尔巴乔夫(1931年-2022年),生于苏联南部<font color="#167efb">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font>普利里沃利诺耶村,苏共中央最后一任总书记(1985年3月11日-1991年8月24日),苏联历史上唯一一位总统(1990年3月14日-1991年12月25日)。 <h5><i>戈尔巴乔夫(1931年-2022年)</i></h5> <font color="#167efb">戈尔巴乔夫</font>属于改革派。1986年,戈尔巴乔夫在<font color="#167efb">经济改革</font>受挫,进展缓慢的情况下开始实行<font color="#167efb">经济重建</font>和<font color="#167efb">开放性政策</font>,在经济上希望彻底抛弃<font color="#167efb">计划经济</font>,并建立起成熟的<font color="#167efb">市场经济</font>;在思想和学术领域主张对苏联政府过去犯下的很多历史错误进行清算,平反<font color="#167efb">冤假错案</font>。 但<font color="#167efb">戈尔巴乔夫</font>的改革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一是随着中央权力的下放,各<font color="#167efb">加盟共和国</font>的领导人(包括俄罗斯联邦首任总统<font color="#167efb">叶利钦</font>、哈萨克斯坦首任总统<font color="#167efb">纳扎尔巴耶夫</font>等人)开始寻求更大的自主权力。二是随着“开放性”的日益深入,苏共的历史问题和历史罪行得到揭露的同时,逐渐失去了民心。三是对斯大林在1930、1940年代流放和打压<font color="#167efb">鞑靼人</font>、<font color="#167efb">车臣人</font>等少数民族行为的强烈谴责,激发了苏联多个少数民族群体强烈的民族主义和分离主义情绪。1988年,鞑靼人在苏联首都莫斯科的抗议示威是苏联的民族关系开始步入剧烈动荡期的标志,也预示着苏联解体和崩溃的命运已经不可避免。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的<font color="#167efb">加盟共和国</font>政府也纷纷效法东欧诸国,意图脱离苏联而独立。1991年8月24日,苏联第二大加盟共和国<font color="#167efb">乌克兰</font>宣布独立。苏联开始走向解体。之后,俄罗斯总统<font color="#167efb">叶利钦</font>下令宣布苏共为非法组织,并限制其在俄罗斯境内的活动。在1991年年底,他联同<font color="#167efb">白俄罗斯</font>及<font color="#167efb">乌克兰</font>的总统在白俄罗斯的首府<font color="#167efb">明斯克</font>签约,成立<font color="#167efb">独立国家联合体</font>,从建立一个类似英联邦的架构来取代苏联。苏联其他加盟国纷纷响应,离开苏联,苏联在此时已经名存实亡。 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font color="#167efb">戈尔巴乔夫</font>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font color="#167efb">叶利钦</font>。12月25日晚,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缓缓降下。12月26日,苏联<font color="#167efb">最高苏维埃</font>解散,标志着苏联不再存在。而苏联的解体,标志着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瓦解。 <h5><i>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font color="#167efb">戈尔巴乔夫</font>宣布辞职。</i></h5> <h5><i>1991年12月25日晚,苏联国旗从<font color="#167efb">克里姆林宫</font>上空缓缓降下。</i></h5> 1990年10月15日,戈尔巴乔夫获得<font color="#167efb">诺贝尔和平奖</font>。2005年6月,德国统一委员会给他颁发“阿尔法检查站”<font color="#167efb">德国统一奖</font>。2008年9月18日,<font color="#167efb">在美国受颁自由勋章</font>。2012年5月3日,被俄罗斯时任总统梅德韦杰夫授予<font color="#167efb">圣安德烈勋章</font>。<br> 2022年8月30日,<font color="#167efb">戈尔巴乔夫</font>因长期重病医治无效去世,终年91岁。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俄罗斯联邦(俄罗斯)</b></h1> 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font color="#167efb">俄罗斯</font>成为完全独立的国家,并成为苏联的唯一继承国。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开始实行政治经济体制转轨,现为总统制联邦国家。1993年12月12日,经过全民投票通过了俄罗斯独立后的第一部宪法,规定国家名称为“<font color="#167efb">俄罗斯联邦</font>”,与“<font color="#167efb">俄罗斯</font>”意义相同。 <b><font color="#333333">叶利钦</font>时期</b>:叶利钦(1931年―2007年),出生于苏联加盟共和国<font color="#167efb">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font>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font color="#167efb">达里茨基区</font>布特卡村的一个农民家庭,苏联解体后<font color="#167efb">首任俄罗斯总统。</font> <h5><i>叶利钦(1931年―2007年)</i></h5> 1955年毕业于<font color="#167efb">乌拉尔工学院</font>建筑系。1961年加入苏联共产党。曾历任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苏共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苏联加盟共和国<font color="#167efb">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font>最高苏维埃主席等职。1990年7月退出苏联共产党。1991年6月12日当选<font color="#167efb">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font>总统。<br> 1991年8月19日,莫斯科发生了旨在推翻戈尔巴乔夫和保留苏联的<font color="#167efb">政变</font>。政变发生前几小时,警卫要护送叶利钦和他的家人躲起来,<font color="#167efb">叶利钦</font>却坚持要赶往被军队包围的<font color="#167efb">议会大厦</font>-白宫。8月19日中午,他在议会大厦前跳上坦克,指责政变非法,呼吁军队反戈一击和全国大罢工,要支持者前去保卫白宫。 <h5><i>1991年8月19日中午,<font color="#167efb">叶利钦</font>在议会大厦前跳上坦克,指责政变非法。</i></h5> 1991年8月22日,<font color="#167efb">戈尔巴乔夫</font>回到莫斯科的当天,<font color="#167efb">叶利钦</font>的支持者就逮捕了全部政变领导人。 1991年8月24日,<font color="#167efb">戈尔巴乔夫</font>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并自动解散<font color="#167efb">苏共中央</font>,从而为<font color="#167efb">叶利钦</font>扫除了入主克里姆林宫的"最大障碍"。 1991年10月,<font color="#167efb">叶利钦</font>主持制定了包括放开价格,实行私有制和使卢布成为可自由兑换货币等一系列激进的经济改革方案。 1991年11月至1992年6月,<font color="#167efb">叶利钦</font>兼任俄罗斯联邦政府总理。 1991年12月7日,叶利钦前往白俄罗斯,瞒着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独自与乌克兰、白俄罗斯领导人在<font color="#167efb">别洛韦日</font>签署了协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成立<font color="#167efb">独立国家联合体</font>取而代之。当<font color="#167efb">戈尔巴乔夫</font>得知这一决议内容时,尽管十分恼火,但已无回天之力,不得不与叶利钦谈判达成<font color="#167efb">退休协议</font>。 1991年12月25日晚7时许(莫斯科时间),<font color="#167efb">戈尔巴乔夫</font>按约在电视台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接着把象征最高统帅的"<font color="#167efb">核匣子</font>"转交给叶利钦,随即搬出克里姆林宫。 1992年3月16日,<font color="#167efb">叶利钦</font>下令组建俄罗斯国防部,并兼任代理国防部长至同年5月。6月,叶利钦与时任美国总统<font color="#167efb">老布什</font>签订了<font color="#167efb">削减战略武器条约</font>。<br> 1993年1月,叶利钦与时任美国总统老布什在莫斯科举行首脑会晤,并签署了第二阶段<font color="#167efb">削减战略武器条约</font>,承诺将美俄两国核武库削减三分之二。3月,叶利钦在议会剥夺多项总统权力之后,于20日宣布在4月25日举行全民公决之前实行特别治理。9月21日,叶利钦签署了<font color="#167efb">《关于俄联邦宪法改革命令》</font>,继而宣布解散议会。10月4日,叶利钦和议会矛盾达到顶点,动用军队坦克进攻议会,数十人在冲突中死亡,叶利钦宣布解散议会。12月12日,有利于叶利钦的新宪法获得通过,议会也重新进行了选举,俄罗斯确立了强大的总统制。 1994年12月,叶利钦命令俄军以<font color="#167efb">武力平定车臣的叛乱</font>。 1996年6月16日,叶利钦在总统选举第一轮投票中获得34.82%的选票,在7月4日的第二轮投票中获胜,<font color="#167efb">再次当选为俄罗斯总统</font>。9月,车臣战争这次军事行动以俄罗斯从车臣撤出全部军队而告终。 1997年3月28日,第四次当选为<font color="#167efb">独联体国家元首理事会</font>主席。 1998年至1999年,俄罗斯在政治和经济领域遭遇一系列困难,叶利钦先后4次解职内阁全体成员。 1999年12月31日,叶利钦通过电视直播发表2000年新年贺词:"今天,本世纪的最后一天,我将<font color="#167efb">辞职</font>离去。"辞职声明立即生效。辞职讲话几分钟后,叶利钦向时年47岁的俄罗斯总理<font color="#167efb">普京</font>移交了总统管理权,其中包括掌控俄罗斯战略核力量的"核钥匙"。俄罗斯开启了"普京时代"。 <h5><i>1999年12月31日,<font color="#167efb">叶利钦</font>向时年47岁的俄罗斯总理<font color="#167efb">普京</font>移交了总统管理权。</i></h5> 2007年4月23日,<font color="#167efb">叶利钦</font>因心脏病加重在莫斯科突然逝世,享年76岁。 <h3><b>普京、梅德韦杰夫时期:</b></h3> <b>普京</b>,1952年10月7日出生于苏联<font color="#167efb">列宁格勒</font>(现为俄罗斯<font color="#167efb">圣彼得堡</font>), 俄罗斯政治家,第3、4、6、7届<font color="#167efb">俄罗斯总统</font>,曾任俄罗斯总理、统一俄罗斯党主席。 <h5><i>普京</i></h5> 普京在大学时期加入<font color="#167efb">苏联共产党</font>;1975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现为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法律系,后拥有<font color="#167efb">经济学博士</font>学位(圣彼得堡国立矿业学院副博士) ;1978年,加入<font color="#167efb">克格勃</font>。 1998年4月,被时任俄罗斯总统<font color="#167efb">叶利钦</font>提拔为俄罗斯联邦安全委员会主席; 1999年8月,出任<font color="#167efb">俄罗斯总理</font>; 2000年3月27日,出任俄罗斯<font color="#167efb">第三届总统</font>, 并于<font color="#167efb">2004年连任</font>; 2008年4月,卸任俄罗斯总统并出任统一俄罗斯党主席; 2012年5月7日,<font color="#167efb">第三次出任俄罗斯总统</font>; 2018年5月7日,<font color="#167efb">第四次出任俄罗斯总统</font>。 普京执政以来,致力于复兴俄罗斯大国地位,对内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整顿经济秩序,打击金融寡头,加强军队建设;对外努力改善国际环境,拓展外交空间,维护本国利益,在国际舞台上逐步恢复强国地位。 普京先后被美国《时代》和《福布斯》杂志评选为世界最有影响力人物。 <b>梅德韦杰夫:</b>1965年9月14日出生于列宁格勒(现为圣彼得堡),现任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 、统一俄罗斯党主席,曾任俄罗斯联邦政府第一副总理、第5届俄罗斯联邦总统、俄罗斯联邦政府总理。 <h5><i>梅德韦杰夫</i></h5> 梅德韦杰夫1987年于列宁格勒大学(现为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毕业,并获得法律学位。1990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研究生院,是法学副博士、副教授。 2008年5月7日,梅德韦杰夫宣誓就任<font color="#167efb">俄罗斯总统</font>,在任期间推动反腐、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重启俄美关系、统一夏令时等。 2012年5月8日起,梅德韦杰夫由普京提名担任俄罗斯总理。2012年5月22日加入统一俄罗斯党并于5月26日当选为该党主席。2017年1月22日,再度当选为<font color="#167efb">统一俄罗斯党主席</font>。 2018年5月8日,再次被普京任命为<font color="#167efb">俄罗斯总理</font>。 2020年1月15日,辞任俄罗斯总理。 2020年1月16日,担任<font color="#167efb">俄罗斯联邦安全委员会(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 </font>。2021年12月4日,第三次当选<font color="#167efb">统一俄罗斯党主席</font>。 <b>注:上述资料源自网络。</b> <br><br><br><br><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