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檐下的腊肉随风摇摆、土灶大锅咕噜咕噜冒着热气、返乡的村民提着大包小包年货……一到年关,乡村的空气里仿佛都洋溢着年味。其中最有年味儿的,还属那一场场乡音袅袅、乡味浓浓的“村晚”。</p><p class="ql-block"> 浙江是“村晚”的发源地,举办“村晚”的传统在这里已延续近半个世纪。就在昨晚,嘉兴海宁市盐官镇桃园村文化礼堂内,2025年“我们的村晚”浙江省主场活动热闹开场。生活日常演成节目,草根“民星”轮番登场,接地气的节目引来阵阵欢声笑语,村民们直呼:“自导自演自己看,热热闹闹才对味!”</p><p class="ql-block"> 一年又一年,“村晚”凭啥拿捏村民的心?中国年,又为何少不了这充满乡村味的“村IP”?</p><p class="ql-block"> 如果把屏幕上的“春晚”比作华丽的视听盛宴,那“村晚”便是一席最接地气的乡宴。村民们把这一年的喜怒哀乐讲成故事、排成节目,鼓点一响、歌声环绕,台上台下的笑脸总是那么赤诚,幕前幕后的乡味也得以延绵许久。</p><p class="ql-block"> 2022年以来,“村晚”两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俨然已更进一步,成为全国各地固定的年俗活动。有数据统计,过去一年,有超4700名主播在某短视频平台进行了约3万场“村晚”直播,平均每天就有约80场“村晚”上演。</p><p class="ql-block"> 那么,走过了45年的“浙派村晚”,有何独特之处?</p><p class="ql-block"> 比如,节目开启了“花式整活”。跨过时间的长河,浙江“村晚”的形式没有停在原地,而是从“固定式”走向了“行进式”,每年都会结合社会民生热点、村民关切新事、网络流行趋势,上演一出出堪称“显眼包”式的节目。比如,今年“村晚”省主场活动中,一曲《年到》融合了瑞安鼓词和现代摇滚等多种音乐元素,摇滚的“硬核”碰上鼓词的“婉约”,别样的风味让人直呼“被硬控3分钟”。</p><p class="ql-block"> 比如,表演打破了“年节限定”。“村晚”的舞台,正逐渐打破传统观念中“年节大宴”的限定,只要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值得展示的光景,都能以“村晚”之名热闹一番。春的复苏、夏的热烈、秋的丰收、冬的收尾,乡村四季有景,“村晚”四季常新。像是浙江宁海湾畔下渔村的“夏季村晚”便是在6、7月份启幕,海风习习、鸥鸣阵阵,村民们自编自导自演的渔家号子、划大船等节目,散发着浓郁的“海味儿”,这兴味足以驱散夏日的炎热。</p><p class="ql-block"> 比如,村村贴上了“专属标签”。一场“村晚”,也是老百姓对地域文化的回溯与传承。挖掘本村特色、打出亮眼标签,千枝竞秀方有万紫千红,而这也是“浙派村晚”能长盛不衰的一大原因。像嘉兴南湖区三星村“村晚”舞台上,歌舞、乐器合奏、非遗武术等节目精彩纷呈,南湖之地浓浓的“历史味儿”扑面而来;在青田县山口村的“国际村晚”上,则活跃着许多不同肤色的国际友人,非洲舞热情洋溢、英文歌娓娓道来,尽显侨乡风范。</p><p class="ql-block"> 不知从何时起,每逢过年,总有人感慨“年味淡了”。爆竹声在城市的喧嚣中湮没,人间烟火被高楼的钢筋水泥阻隔。“村晚”之所以爆火,并成为年度必备,便源自大家对年味的那份期待。</p><p class="ql-block"> 最别样的是那一点“乐”。过年最紧要的就是图个乐子。“村晚”的主角是村民,是自发的群众性文体活动,有着重在参与的轻松氛围。各地“村晚”现场往往上演诸多“高燃”时刻,“土洋结合”的相声小品引发阵阵哄笑,台下观众情不自禁地为台上卖力表演的邻居加油打气,领奖台上颁发“土特产”奖品时的诙谐画面也让人忍俊不禁……在热辣滚烫的氛围中,人们酣畅地挥洒内心的热情,“情绪价值”被拉满。这份从泥土中萌发而出的欢乐,不加粉饰,真挚又动人。</p><p class="ql-block"> 1月14日晚,湖州市德清县舞阳街道“上柏村晚”在上柏村文化礼堂热闹开演 图源:潮新闻客户端</p><p class="ql-block"> 最难觅的是那一味“真”。区别于一些正式的晚会,“村晚”不拘泥于形式规则,可跑可跳、可演可闹,虽然技术含量不高,但流露着浓浓的乡土味和地域特色,是乡野生活的真实写照。有人将村规通过山歌唱出来,有人将好人好事通过越剧演出来,有人打着快板表达对游客的欢迎……那些农村生活中最寻常的家长里短、田间农事通过“村晚”走上舞台,成了地方特色民俗的一部分,正如有村民说:“‘村晚’就像是自家儿女,怎么看都是心头爱。”</p><p class="ql-block"> 最珍贵的是那一份“情”。在乡村,年味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情感。质朴的乡音,熟悉的笑脸,温暖的烟火,正是“回家”的意义;而老百姓对乡土文化的热爱,也让“村晚”火花不断,不断充盈着乡村的年味。比如,在“村晚”发源地丽水月山,有一群年轻人叫“月山芽儿”,他们把城里的打拼故事讲给长辈听,让他们不用为子女担心;把村里古老的文化演给村民看,告诉他们,月山的根永远不会断……一年一年办“村晚”,便是他们对家乡的长情告白。</p><p class="ql-block"> 今年是首个“非遗版”春节。距离大年夜尚有几天,全国各地的“村晚”仿佛年味预告片,提前庆祝乙巳蛇年的盛大到来。那么,该如何持续擦亮“村晚”这个IP?</p><p class="ql-block"> 打开“村晚+”的思路。作为乡村文化盛宴,将“村晚”与体育、美食、非遗、康养、民俗等元素进行叠加,便打开了打造“村IP”集群的可能性。2024年初,轰动一时的南北“村晚”大联欢,就曾引来无数网友在线围观。20多个省市、38场“村晚”,联动全国“村晚”市集,热闹中展现出色“吸金”能力。</p><p class="ql-block"> 不过,对比贵州“村超”“村BA”等爆火IP,“村晚”热闹过后的长久“留量”在哪里,依然值得探索。因此,要继续深挖“村晚”背后的差异化体验和卖点,探索更多“村晚+”模式,比如联动乡村主播、集市经济、零工市场、直播带货等,让“村晚”成为农村有奔头的振兴符号。像2023年“我们的村晚”浙江省主场活动举办地海盐县永庆村,探索把“村晚”融入沈荡老街文旅项目,结合作家余华的“文学地图”等,谷仓、老街都成了必打卡的“网红地”。</p><p class="ql-block"> 守住“村味”的本质。“多一个球场,少一张麻将桌”,有不少参演“村晚”的村民都有一个共同感受:村民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多了、展示风采的机会多了,村子的精气神也就不一样了。同时,“村晚”也撬动了深埋乡土的丰富文化资源,让精神文化融入乡村生活的日常,一定程度上也催化出乡村文明新风尚。</p><p class="ql-block"> 归根到底,“村晚”是百姓舞台,办得好不好,百姓说了算。拓宽“村晚+”道路的同时,也应当避免过度商业化和同质化,不能破坏“村晚”的纯粹性和文化价值,否则这个中国年里的“村IP”就可能走了调、变了味。</p><p class="ql-block"> “村晚”大舞台,谈情更有爱。寻味一抹乡愁,采撷一味纯粹,那许久未闻的泥土芬芳,那牵肠挂肚的故乡景象,总能抚平所有仆仆风尘、熨帖一切漂浮不安。</p>